蘇文豪,薛璐璐
(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烏魯木齊供電公司,烏魯木齊 830000)
在配電系統中,系統可靠性可通過可靠性指標進行衡量。在本研究中,從可靠性評估基礎與目標出發(fā),將評估指標劃分為三類,分別為元件、負荷點、系統可靠性指標。其中,元件指標指元件在正常運行狀態(tài)下的指標,包括平均停運時間、故障停運率、平均檢修時間等;負荷點指標主要通過等效元件指標體現出來,也就是將系統縮小成把各個負荷從電源分開的等效元件。負荷點指標是在基本指標基礎上,利用邏輯運算獲取的結果,可看成估計指標[1]。
在實際工程中,如若無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準確計算,只得知給定界限范圍或任意點值時,便可采用區(qū)間數學進行求解。
假設給定數為A,A屬于實數域R,當條件A≤A1時,則有界數集合為:
式中,A代表區(qū)間X的下限;A1代表上限;當上限與下限的數值相同時,則區(qū)間數[A,A1]代表點區(qū)間數。區(qū)間數具有獨特性,取值點的變量被稱為點變量,在特定區(qū)間內,不清楚具體數值或分布情況時,區(qū)間便可被直接描述出來,尤其是在變量值為一區(qū)間時,只可用區(qū)間數進行表達。
配電系統主要包括主副饋線兩個方面,對于一些較為繁瑣的電網結構,可采用可靠性等值法將其轉變?yōu)檩椛湫坞娋W,如圖1所示。圖1中,LP1與LP2均為負荷點,位于支路首層,LP3與4位于支路第二層,剩下的LP5—LP7位于支路第三層,由此形成網絡初始結構。
在分布式電源中,配電網可靠性計算的主要步驟如下:首先輸入原始數據;然后對各個分支線的等效故障率與故障時間進行計算,列舉故障事件,明確故障的影響范圍;最后對不同節(jié)點故障類型進行判斷,即可對系統可靠性指標進行計算[2]。
當配電網處于負荷高峰期時,需要對負荷進行轉移,此時很可能出現備用饋線電源量短缺現象,此時將分布式電源設置在兩條饋線連接點,利用其向任意饋線供電;將發(fā)電系統設置在變電站內部,有效處理變電站供電異常情況。通過上述方式,發(fā)電系統由電力部門調度,當設備出現異常狀態(tài)時,系統可調整接線方式,確保順利供電。
分布式發(fā)電指用戶現場與附近位置安裝較小的發(fā)電機組,發(fā)電機組功率不超過30 MW,使特殊用戶的用電需求得到滿足,為配電網運行提供便利。根據電網自身特點,可構建三種可靠性評估模型,具體如下:
(1)DG作為配電網,該模式是假設DG容量不受限,無需考慮孤島問題,此模式過于理想化,在現實中很難實現;
(2)DG作為發(fā)電機組,該模型是在容量固定的基礎上,忽視特定時間內功率輸出情況,但由于功率傳輸受到限制,應采取措施完成配網孤島劃分,以此保障電力供需平衡,系統穩(wěn)定運行;
(3)DG作為部分失效模型,以太陽能為動力的分布式電源,結構包括多個模塊,由許多小發(fā)電模塊并列運行達到額定功率,一旦某個或某幾個模塊發(fā)生故障,均會導致DG輸出功率受到不良影響。在該模型中輸出功率具有較強的隨機性,需要對孤島形成、孤島劃分、概率等問題進行綜合分析,與DG實際應用情況相符合,因此本研究采用該評估模式,依靠區(qū)間算法對電源可靠性進行分析。
以RBTS-6配電系統為例,利用區(qū)間算法進行可靠性評估,分析電源接入與可靠性間的關系。在本研究的系統中,設有一座33 kV的變電所、40個負荷節(jié)點,7條線路與近3000家用戶,總負荷均值為10.715 MW。在該系統中,饋線F4是一個結構復雜的配電網,采用區(qū)間算法對其可靠性進行評估,并簡化等值。系統元件的各項數值如下:變壓器故障率點值為0.015、區(qū)間值為[0.012,0.018],單位為次/km·a;計劃檢修率點值為0.002 5,區(qū)間值為[0.002 0,0.003 0],單位為次/km·a;故障修復時間均值的點值為200,區(qū)間值為[180,215],單位為h/次;計劃檢修時間點值為8,區(qū)間值為[7,9];11 kV線路故障率點值為0.065、區(qū)間值為[0.05,0.085],單位為次/km·a;故障修復時間均值的點值為5,區(qū)間值為[4,6],單位為h/次;33 kV線路故障率點值為0.046、區(qū)間值為[0.030,0.070],單位為次/km·a;故障修復時間均值的點值為8,區(qū)間值為[7,9],單位為h/次。
在計算過程中,如若斷路器故障率為零,對評估結果的影響較小,可忽略不計;斷路器在正常工作中概率為80%,隔離開關的操作時間為0.5 h,區(qū)間值為[0.40,0.6]。首先,在假設主饋線沒有備用電源的情況下,評估電網可靠性,可在原始參數基礎上對點值與區(qū)間值進行計算,為了避免階數產生,在計算時每次只對兩個區(qū)間進行運算;其次,在饋線上方安裝分布式發(fā)電機,功率為2.00 MW,當主饋線發(fā)生異常時,電源可對負荷點供電。根據指標結果可知,可靠性指標均位于區(qū)間之中,區(qū)間值可將參數變化情況進行反饋,只要參數變化范圍始終處于預定內,則可靠性指標也不會超過所得區(qū)間;最后,通過對表中數據分析,得出各項指標的變化趨勢,除停電頻率之外,剩余指標均未發(fā)生較大變化,停電頻率均值主要指所有受系統控制的用戶,在統計階段內停電頻率均值,與饋線連接情況無直接聯系。當饋線出現故障時,分布電源作為備用電源,可為下游饋線和負荷提供電力服務,使系統更具可靠性。
由于分布電源接入位置存在差別,能夠對系統可靠性產生較大影響。在電源接入過程中,應在接入點中設置對應的隔離開關。從仿真實驗結果可知,分布電源位置與系統可靠性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由于不同指標大小不同,當電源接入到[0.920 5,2.073 5]位置時,系統可靠性達到最佳狀態(tài),主要原因是在該區(qū)間內如若饋線首端出現異常情況,電源均可變成備用電源為系統提供電源,此時系統供電均值可用率達到99.99%,也就是每戶年均停電為0.867 h,與規(guī)定的99.9%的要求充分符合,說明具有較強的供電可靠性、安全性。
電源接入位置不同對系統可靠性具有不同影響,將電源作為饋線備用電源,充分發(fā)揮分布式電源的作用,能使配電網運行更加穩(wěn)定可靠,與工程要求充分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