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雯
(上海市金山區(qū)亭林醫(yī)院急診科,上海)
急性腦梗死屬于臨床患病人數(shù)較多的常見危重疾病,主要是指腦部血液供應突然中斷導致腦組織壞死的一種臨床綜合征[1-2],病死率較高,且預后欠佳,為挽救患者生命,需盡早給予其有效救治,為保證搶救工作高效、順利開展,在搶救期間中還需開展高效率護理工作[3]。由于常規(guī)護理流程中護理人員的工作性質(zhì)較被動,主動性不夠,導致護理工作效率欠佳,故有必要優(yōu)化護理流程[4-5]。為探究急診護理流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我院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流程,報道如下。
隨機將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96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為對照組(48 例)、實驗組(48 例)。
實驗組48 例患者年齡為54-78 歲,平均(60.75±5.46)歲,男女分別為28(58.33%)、20(41.67%)例;患病時間為5 至38h,平均為(19.24±2.61)h;疾病類型:23 例腔隙性,25 例單灶性。
對照組48 例患者年齡為53-77 歲,平均(60.80±5.51)歲,男女分別為27(56.25%)、21(43.75%)例;患病時間為6 至37h,平均為(19.30±2.58)h;疾病類型:22 例腔隙性,26 例單灶性。
對照組48 例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流程,接到急診電話后,通知急救部門趕往現(xiàn)場,護理人員按照醫(yī)師吩咐給予急救護理干預,如建立靜脈通道、吸氧等,到達醫(yī)院后,除加強監(jiān)測各項指標外,遵醫(yī)囑完成搶救工作。
實驗組48 例患者應用急診護理流程,具體為:(1)組建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挑選8 名具有5 年以上經(jīng)驗護士為組員,對其開展急性腦梗死急救知識及技能培訓,并定期組織模擬演練,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2)院前急救護理:接到急診電話后,2 分鐘內(nèi)出發(fā),在趕往途中指導現(xiàn)場人員采取簡單急救措施,如解開衣領、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等,到達現(xiàn)場后,給予吸氧、建立靜脈通路等工作,向家屬了解患者病史情況,協(xié)助醫(yī)師快速評估患者病情,并快速檢查患者,評估患者是否存在溶栓禁忌證,同時,注意安撫患者,并通知對應科室做好接診準備。(3)轉運護理:在轉運途中除加強監(jiān)測各項體征指標外,還需密切關注患者是否存在并發(fā)癥,若合并其他病癥,應盡早給予干預,若患者存在劇烈疼痛感,可給予鎮(zhèn)痛藥物進行干預。(4)院內(nèi)急救護理:到達醫(yī)院后,將病情評估結果及患者病史信息告知專業(yè)醫(yī)師,由專業(yè)醫(yī)師再次評估病情,按照“先搶救,后掛號、繳費”急診流程開展搶救治療,完善各項檢查,如心電圖、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頭顱CT 等,確定患者無溶栓禁忌證后,立即通知科室做好溶栓前準備工作,如準備好冰帽、溶栓藥物、心電監(jiān)護儀等。在溶栓前對患者及家屬開展簡單宣教,以增加其配合度,并及時安撫患者或家屬不良情緒,配合醫(yī)師完成溶栓治療工作。(5)急救后護理:搶救結束后,將患者推回普通病房,告知家屬康復注意事項,給予其飲食建議等,待病情穩(wěn)定后,加強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工作。
對比兩組搶救成功率、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預后評分及滿意度。
滿意度:選擇自制問卷(總分100 分,護理內(nèi)容30 分,護理流程20 分,工作能力20 分,服務態(tài)度10 分,護理結果20 分)進行評分,統(tǒng)計中評、好評占比和,其中≦60 分、61-89 分、≧90 分分別表示差評、中評、好評。
預后評分[6]:使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量表(計分制為1-5 分,5、4、3、2、1 分分別提示恢復良好、輕度殘疾、重度殘疾、植物性生存、死亡)進行評估,評分越高,則預后越佳。
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分別行χ2檢驗、t 檢驗,以P<0.05 為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實驗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預后評分分別為[(0.72±0.23)min]、[(58.96±10.67)min]、[(4.55±0.21)分];對照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預后評分分別為[(1.62±0.30)min]、[(72.23±12.36)min]、[(4.02±0.16)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實驗組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較對照組更短,且預后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0.05。
對照組搶救成功率為91.67%(44 例搶救成功),滿意度為83.33%(8 例 差 評,20 例 中 評,20 例 好 評);實 驗 組 搶 救 成 功 率為97.92%(47 例搶救成功),滿意度為97.92%(1 例差評,20 例中評,27 例好評);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實驗組搶救成功率(97.92%)略高于對照組(91.67%),但P>0.05,而實驗組滿意度(97.92%)較對照組(83.33%)更高,P<0.05。
目前,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以抗血小板、抗凝、溶栓等療法較常見[7],且較多研究顯示[8],急性腦梗死的預后和救治時間存在緊密相關性,且溶栓成功率較低的原因主要為溶栓不及時,故為改善患者預后,增加溶栓成功率,有必要縮短腦梗死患者救治時間,因此,對護理流程進行優(yōu)化干預十分關鍵。
本研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流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主要是由于在上述護理流程中,通過組建護理小組和開展急性腦梗死護理技能培訓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工作能力,且護士長對各環(huán)節(jié)進行合理安排,從而促使各護士均能明確自身護理職責,護理工作更加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加上護理人員團隊配合意識及搶救意識明顯更強,進而有助于避免重復性工作現(xiàn)象,對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具有良好促進作用[9],同時,在上述護理流程中,護理人員工作主動性及護理服務意識明顯更強,有助于增加患者及家屬對整體護理工作的好評度。
此次研究顯示,實驗組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較對照組更短,且預后評分較對照組更高,提示開展急診護理流程有助于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從而有助于縮短分診評估時間,進而為患者爭取更多的黃金搶救時間,對縮短急救總時間及改善預后具有良好促進作用。同時,數(shù)據(jù)顯示,實驗組搶救成功率(97.92%)略高于對照組(91.67%),但對比無顯著差異,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很可能和樣本研究例數(shù)較少有關,為確保研究結果有效性,有必要開展大樣本研究。另外,數(shù)據(jù)顯示,實驗組滿意度(97.92%)較對照組(83.33%)更高,提示開展急診護理流程具有良好可行性,可顯著增加患者及家屬對整體護理工作的好評度。
陳春[10]在《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探析》一文中詳細分析了急診護理流程的效果,其以36 例患者為觀察對象,通過對比總搶救時間、分診時間、護理滿意率等指標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總搶救時間、分診時間較對照組更短,且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通過研究其認為,開展急診護理流程不僅可顯著提升搶救效率,還可顯著增加護理滿意度。將本研究成果和陳春的成果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兩者均認為急診護理流程的可行性較高,有助于縮短搶救時間。
綜上所得,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流程有助于縮短分診時間及急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且滿意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