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莉 王永超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農(nóng)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江蘇 鹽城224000)
地膜是重要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資料,在增加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提高作物品質、豐富農(nóng)產(chǎn)品供給種類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地膜使用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圍的擴大,以及長期以來農(nóng)用地膜使用和回收規(guī)范化管理的缺失,我國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地膜殘留污染[1]。積極引導農(nóng)戶選用標準地膜、采用地膜減量替代技術等是減少地膜殘留污染的有效措施[2~3]。
江蘇鹽城地區(qū)農(nóng)戶根據(jù)長期的種植經(jīng)驗,提出了大棚西瓜-豇豆一膜兩用栽培模式,既減少了地膜使用量,有效減少了田間的白色污染,又達到了增產(chǎn)降費、省工提效的目的。一膜兩用栽培模式,即西瓜收獲后保持田間地膜完整繼續(xù)種植豇豆,使用的地膜要求韌性好、抗老化能力強。生產(chǎn)過程亦可采用上年覆蓋的二道棚膜[3]、裙膜等作當年的西瓜地膜,實現(xiàn)一膜多用?,F(xiàn)將大棚西瓜-豇豆一膜兩用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西瓜采用“雙大棚+小棚+地膜”保溫覆蓋早春栽培,于1 月上旬~2 月中旬育苗,2 月上旬~3 月上旬定植,5月開始采收,7月初拉秧清田;豇豆于7月中下旬直播,9月開始采收。
選擇抗病抗逆能力強、高產(chǎn)優(yōu)質、坐果能力強、果實整齊度好、耐貯運的西瓜品種,如早佳8424、蘇蜜8號、京欣2號、全美4K等。
1 月上旬~2 月中旬,采用電熱線溫床及穴盤基質育苗。用清水反復清洗種子,再用55 ℃溫水浸種催芽后播種,用種量約300 g/667 m2。播種后,將苗盤放于電熱線溫床上(夜間霜凍需加蓋無紡布),保證出苗整齊。真葉出現(xiàn)后,可噴施霜霉威1 000 倍液、多菌靈800 倍液、吡蟲啉1 500 倍液等預防苗期病蟲害,每隔7 d噴1次,幼苗長有3~4片真葉即可定植。定植前7 d減少澆水量、增加通風量和通風時間進行煉苗,以提高植株成活率。
定植前30 d,完成棚膜(雙大棚+小拱棚)安裝及地膜鋪設,閉棚增溫?;手性黾由唐酚袡C肥用量、適當減少化肥用量,一般施商品有機肥500~1 000 kg/667 m2、硫酸鉀復合肥40 kg/667 m2。旋耕、起壟、鋪設滴灌帶和寬3 m、厚0.02 mm 的地膜,每個大棚筑2 畦。2 月上旬~3 月中旬,按行距2.0~2.5 m、株距25~35 cm 定植,種植密度750~800株/667 m2。定植后封閉定植口,澆活棵水,關閉內(nèi)外棚膜,促進活棵。
2.4.1 溫濕度管理
西瓜定植后7 d 內(nèi),閉棚增溫增濕,促進活棵,緩苗后及時通風降濕,夜間溫度過低時加強保溫,可在小棚上加蓋無紡布形成5 層覆蓋;活棵后,根據(jù)天氣、土壤養(yǎng)分及苗情進行溫濕度管理,棚溫超過30 ℃時及時通風換氣,外界溫度升高后適時撤除小棚膜,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25 ℃以上時撤去內(nèi)層棚膜;進入高溫季節(jié)后,逐步加大通風量,并撤下外大棚裙膜,降低棚內(nèi)溫濕度。
2.4.2 水肥管理
定植后澆好活棵水,伸蔓期結合滴灌及時補充水肥。果實膨大期追施沖施肥5 kg/667 m2、西瓜專用復合肥15 kg/667 m2;頭茬瓜采摘后,結合滴灌補施硫基復混肥20 kg/667 m2,促進第2批瓜的生長。
2.4.3 整枝授粉
定植后15~20 d定蔓。三蔓整枝,每株保留主蔓和兩條健壯側蔓,及時摘除多余側蔓,生長期經(jīng)常理蔓,以利通風透光和田間操作。大棚中部溫度較高,理蔓時將主蔓往大棚中部靠,并沿大棚方向延伸,促進西瓜提早上市。頭茬瓜選擇第2 雌花(12~15 節(jié))坐果,用側蔓的同期雄花授粉。上午8~10 時,摘取盛開的雄花,去掉花瓣,將花粉涂抹在雌花柱頭上。授粉后做好標記,通常1 朵雄花可授2~3 朵雌花。西瓜坐果后,每株選留2個果,及時去除低位果、畸形果。頭茬瓜接近成熟時,進行二茬瓜授粉。
大棚西瓜病害主要有白粉病、枯萎病、疫病、病毒病、葉枯病、炭疽病等,可選用咪鮮胺、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粉銹寧可濕性粉劑、病毒A、己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等藥劑防治。蟲害主要有蚜蟲、煙粉虱、斑潛蠅等,可在棚內(nèi)懸掛黃板黏捕,同時用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阿維菌素乳油等藥劑防治。
雌花授粉后25~35 d、西瓜成熟后及時采摘。采收時輕拿輕放,可采用果套護瓜,避免裂瓜,西瓜經(jīng)包裝后上市。
選擇高產(chǎn)優(yōu)質、耐高溫高濕、抗病性好、適合當?shù)貧夂驐l件的豇豆品種,如揚豇40、鹽紫豇2號、華贛春來早、皇冠90全能王、蘇豇1號等。
7月初,西瓜采摘結束后清除田間西瓜殘留植株、雜草雜物等,清田時注意保護好田間地膜。7月中下旬在畦面上西瓜種植帶對側點播豇豆,株距25 cm,每穴播3~4粒種子。
豇豆出苗后及時澆水,保證幼苗正常生長;齊苗后以控水蹲苗為主,預防植株徒長。棚內(nèi)及時通風換氣,白天溫度保持25~30 ℃、夜間15~20 ℃。植株伸蔓后及時插架引蔓,引蔓時按逆時針方向扶蔓。植株生長旺期,適當摘除植株基部老葉病葉,利于減少病害和通風透光。開花后澆足水,并隨水沖施復合肥10 kg/667 m2,每7~10 d施1次,生長后期注意防止植株早衰。
豇豆病害主要有枯萎病、銹病、煤霉病、白粉病等,可選用乙膦鋁可濕性粉劑、粉銹寧可濕性粉劑、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甲霜銅可濕性粉劑、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交替噴施防治。蟲害主要有蚜蟲、白粉虱、潛葉蠅、豇豆莢螟、紅蜘蛛等。蚜蟲、白粉虱和潛葉蠅可在使用黃板誘蟲等物理防治基礎上,采用吡蟲啉乳油、生物農(nóng)藥1.8%阿維菌素乳油或聯(lián)苯菊酯乳劑、滅蠅胺可濕性粉劑或甲維鹽微乳劑等藥劑噴施防治,豇豆莢螟和紅蜘蛛可選用抑太保、丁氟螨酯懸浮劑等藥劑均勻噴施防治。
豇豆開花后11~15 d為商品莢最佳采收期,最好在早上或晚上采收。采收初期每3~4 d采收1次,盛果期每1~2 d 采收1 次,采收后期每3~4 d 采收1 次,可持續(xù)采收至11 月中下旬。采摘時將豆莢從基部掐斷,注意保護好花序,不要損傷花序上的其他花蕾,更不能連同花柄一齊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