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雪,李思璇,鄧嘉帥,江泳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治未病”概念源自《黃帝內經(jīng)》,發(fā)展詮釋于張仲景《金匱要略》,此后歷代醫(yī)家均有闡述。其內容主要包括[1-4]:①未病先防:如“常需安不忘危,預防諸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②欲病先治:在亞健康狀態(tài)下,防止疾病發(fā)生同時,還要預防疾病變化的情況。③既病防變: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掌握疾病的變化傳變規(guī)律,適時地阻斷傳變途徑使疾病不能發(fā)展變化是既病防變的核心思想。④防止復發(fā):疾去病除之初,邪氣未祛盡,正氣不足,氣血不平,陰陽未定,當重調理,防其復發(fā)。
中醫(yī)“治未病”理念逐漸深入發(fā)展,成為中醫(yī)養(yǎng)生領域的重要理論支撐?,F(xiàn)代生活的亞健康狀態(tài),使得“防重于治”思想的“治未病”理念越來越受重視,已在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中滲透、融合, 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縱觀近年來中醫(yī)“治未病”方案的實施現(xiàn)狀,差異性頗大, 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治未病特色優(yōu)勢方案。有鑒于此,成都中醫(yī)藥大學江泳教授基于近10年的中醫(yī)“治未病”方案及評價系統(tǒng)的文獻研究,并結合理論和臨床實際運用,創(chuàng)新性提出“五維二體三法”的“治未病”特色優(yōu)勢方案,以指導中醫(yī)養(yǎng)生的 合理運用。
分別從“四時節(jié)氣”、“不良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工作狀態(tài)”、“體質因素”角度切入,運用中醫(yī)理論對亞健康人群進行綜合分析、診斷。
根據(jù)“五維”分析,從該人群易患疾?。ㄖ形麽t(yī)病名)和中醫(yī)易致病機兩個方面,得出結論,并分別設立“治未病”方案?!安∽C”二體結合,對亞健康人群的分析即較全面細致,方能更有效的指導“治未病”方案的實施。
根據(jù)上述“病證”“二體”結合分析得出的結論,分別立足于易患疾病和易致病機,針對性的從食療、理療、藥療三種方法進行“治未病”方案的制定,包括調護宜忌。
江泳教授認為“未病”包括無疾之身、病隱而未發(fā)、發(fā)而未傳三種狀態(tài);其有三種境界, 可概括為“未雨綢繆,保身長全”、“見微知著,救其萌芽”、“料在機先, 阻截傳變”,尤其針對一些慢性病,在無癥狀期或癥狀輕微期,運用“五維二體三法”“治未病”理論進行調治,防微杜漸,效果頗佳。下面以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為例進行詳細闡述。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指不伴胃黏膜萎縮性改變、胃黏膜層見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癥細胞浸潤的慢性胃炎。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痛或不適、上腹脹、噯氣和惡心等。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主要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若長期不進行治療,則容易引發(fā)胃癌、胃出血、貧血、胃潰瘍等疾病。
本病初期或無癥狀由體檢診斷,或癥狀輕微,或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脹痛、噯氣、惡心等非特異性消化不良癥狀。本病基礎病機多為脾虛胃弱,濕阻氣滯。古有云: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虛胃弱,則受納失常,運化阻滯,壅滯中焦。胃喜柔潤,脾喜剛燥,胃宜降則和,脾宜升則健。病因或飲食辛辣肥膩,濕氣內生,阻滯脾胃之運化,氣機不暢,則見尚府脹痛、噯氣甚則嘔逆;或因生活工作壓力,多思多慮,易傷脾胃,運化功能受損,水濕內存,則濕氣內生,阻滯氣機,上逆則呃逆。
而西醫(yī)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其他因素包括膽汁返流、酗酒、高鹽飲食、食用辛辣刺激食物、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等。
由于本病多無癥狀或癥狀輕微,臨床常易因患者不重視而遷延不愈,甚至延誤病情,發(fā)展為糜爛性胃炎、胃潰瘍甚至萎縮性胃炎等。也正是由于病情輕微,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不佳,不能堅持藥物治療。因此我們根據(jù)“五維二體三法”理論,立足于脾虛胃弱,濕阻氣滯這一基礎病機,分別從食療、理療、藥療三種方法進行“防微杜漸”方案的制定。
(1)食療:食物方面以健脾養(yǎng)胃食材為主,喝水方面應飲用溫熱的礦泉水、檸檬水或蘇打水,或淡茶。盡量少飲咖啡、碳酸飲料或過甜的飲料。蔬菜方面應多食用香菇、海帶、蘑菇、黃瓜、胡蘿卜、白蘿卜、西蘭花、洋蔥、大蒜,紅豆、甘藍菜、豆腐、卷心菜、油菜、馬鈴薯、大豆、蕃茄、蛋白、木耳、牛蒡、冬瓜等。肉食方面多以魚類為主,如鯽魚、烏魚、金槍魚、深海魚。主食方面以大米為主,可適當添加些小米、蕎麥等。水果方面多食用葡萄(包括藍莓)、柚子、車厘子、桑葚子、柿子、香蕉、草莓、蘋果、梨等。食療方面建議食用鯽魚益胃湯,具體食材如下:鯽魚1 條(300 克以上),鐵棍山藥200 克,沙參30 克。制作方法如下:先把鯽魚掏去內臟,洗凈用適量鹽、料酒腌制10分鐘,再把沙參洗凈,鐵棍山藥削皮洗凈,與肉同入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燒沸,改用文火燉至肉熟軟即可。鯽魚益胃建議一周食用2-3 次,具有健脾和中、利水滲濕功效,適用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長期食用。
此疾病總體不宜過于油膩和辛辣刺激或厚味之品,肥甘厚味易生濕,阻礙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故少食或不食冰品如冰淇淋、冰水等和腌制食品、隔夜食品、泡菜、臭豆腐、燒烤、方便食品等,以及過甜的水果,如榴蓮、砂糖桔、西瓜、特別甜的獼猴桃等。
(2)理療:根據(jù)脾虛胃弱、濕阻氣滯基礎病機,選用脾胃經(jīng)主要穴位進行理療按摩,建議選用“足三里、豐隆、關元、氣海、膻中”為主要穴位,胃炎較輕者,一周1-2 次,較嚴重者一周3-5 次。足三里、豐隆屬于脾胃經(jīng)重要穴位之一,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祛痰除濕作用。關元、氣海屬于任脈重要穴位之一,有培元補氣、強身健體之功效。膻中有寬中理氣之功效。五穴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理氣除濕之功效。操作手法如下:用大拇指端按壓足三里、豐隆、膻中三穴,力度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一次,連做10-20 次,或者順、逆時針方向各揉10 次。其次摩手至熱,用兩手掌上下來回摩擦關元、氣海兩穴,連做30次,或者用六孔艾灸灸20 分鐘。
(3)藥療:原則上多選用口感較好,方便無毒,價格經(jīng)濟實惠之物。在排除過敏等飲食禁忌以及備孕、懷孕等特殊時期外,中成藥方面如有上腹脹滿不適、呃逆、惡心等可服用香砂六君子、大山楂丸;如兼有一身重著,胃部不適可選用藿香正氣液、木香順氣丸;如有胃脘脹滿不適,大便稀可選用補中益氣丸等,著重補脾疏肝和胃。具體的服用方法及時間需咨詢相關醫(yī)師后進行。也可以采用中藥泡服代茶飲的方式以便患者堅持治療,如:黨參或者西洋參片1-2,大棗1 粒,陳皮2克、薄荷1 克,既能健脾益氣,又能芳香除濕行氣,且口感適宜,藥食同源,安全有效。
中醫(yī)學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增強體質等內在因素,遵循“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等養(yǎng)生之道,使人體血脈流通、氣機調暢,增強“正氣”以防治疾病。同時達到“天人合一”,適應四時變化、順應自然;“飲食有節(jié)”,注意飲食清潔,防止病從口入,規(guī)避邪氣,積極消除致病因素,減少或避免它對人體的侵害。鄒鉉《壽親養(yǎng)老新書》曰:“是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而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曰:“食能祛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端貑枴け哉摗吩弧帮嬍匙员叮c胃乃傷”,上述經(jīng)文無不是在強調“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而“合理膳食”的關鍵在就在保護脾胃。因此在預防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方面,結合“五維二體三法”理論,應從生活習慣、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開展預防。如飲食上慎食肥甘辛辣之品,飲食三餐規(guī)律,忌暴飲暴食、貪涼喜冷;注意穿著保暖,切忌胃部著涼。同時增強體質,加強養(yǎng)生鍛煉,內氣存內,邪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