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永波,嵇仁青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二七一地質隊,廣西 桂林 541199)
本次勘查在廣西三江縣林江鉛鋅礦區(qū)探礦權內開展詳查工作,其目的是為了擴大勘查區(qū)資源儲量、尋找富礦體和提高資源類別,為項目探礦權保留、礦山開發(fā)提供地質依據。
林江礦區(qū)區(qū)域構造主要是在揚子準地和華南褶皺系的過渡帶上,并且位于雪峰古陸以南以及康滇地軸以東,處于湘桂鉛鋅成礦帶的南緣。
在區(qū)域之中主要包含了鉛、鋅、錫等礦產資源,其中包含了錫銅礦床10余處、鉛鋅礦床10余處,金礦床20余處。其中鉛鋅礦處于桂北臺隆以南,整體呈現出東西的分布,從而形成了對應的鉛鋅礦帶?;诋a出的地質環(huán)境和對應的產狀,也可以劃分為裂控與層控兩個類別[1]。
按照國家對應的標準,在《銅、鉛、鋅、銀、鎳、鉬礦地質勘查規(guī)范》之中的第5.1章節(jié)給出了對應的規(guī)定:基于勘查工程間距和礦床勘查的類型,按照內部結構、礦體規(guī)模、主礦厚度穩(wěn)定度、礦床的構造影響度等來進行對應的確定,具體如下:
第一,主礦體規(guī)模:礦體長175m~600m,斜深80m~300m。主礦體屬中型規(guī)模,其類型系數取賦值0.6。第二,礦體形態(tài):一般為層狀、似層狀,形態(tài)簡單。有些礦體褶皺頻繁,走向變化大、傾角35°~60°,但無論是傾向還是傾角,礦體產狀總的與巖層基本一致,變化不大。礦體夾石2m~11m,礦體形態(tài)復雜程度為中等,其類型系數取值0.4。第三,構造影響程度:礦體有斷層破壞,但構造對礦體形狀影響很小,其類型系數取值0.2。第四,礦體厚度穩(wěn)定程度:各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為37.86—79.31%,屬較穩(wěn)定類型,其類型系數取值0.4。第五,有用組份分布均勻程度:礦石類型簡單,基本上屬鉛鋅硫化礦石,礦石品位變化不大,主元素品位變化系數一般為Zn19.26%~112.44%、Pb54.42%~184.30%,屬較均勻型,其類型系數取值0.4[2]。
依據礦體五個主要地質因素類型系數,確定Ⅲ-2號礦體勘查類型為II類。因Ⅰ-1、Ⅰ-3、Ⅰ-5、Ⅰ-6、Ⅰ-12、Ⅲ-1、Ⅲ-4、Ⅲ-5、Ⅲ-7、Ⅲ-8號礦體由多個工程控制,礦體沿走向延伸一般為180~595m,沿傾向延深80~160m,且礦體邊緣多為見礦工程,如追加工程控制,有望達到中型規(guī)模。以上礦體厚度較均勻,鉛鋅礦化亦較均勻,考慮到礦體的連續(xù)性,仍然將這10個礦體劃分為第II勘查類型。而Ⅰ-4、Ⅰ-7、Ⅰ-8、Ⅰ-9、Ⅰ-10、Ⅰ-11、Ⅱ-1、Ⅲ-6、Ⅲ-9、Ⅲ-10、Ⅳ-1號礦體僅由單線或單工程控制,因此將這7個礦體的勘查類型劃分為Ⅲ類。
綜上所述,本礦床主要礦體的五個主要地質因素類型系數之和為2.0,本礦床主要礦體屬中型規(guī)模,形態(tài)較規(guī)則,構造對礦體形狀影響不明顯,厚度較為穩(wěn)定,有用組份分布較均勻。對照現行鉛鋅礦勘探規(guī)范,本礦床主礦體及由多個工程控制的礦體劃分為第Ⅱ勘查類型,其余單線單工程控制的礦體劃分為第Ⅲ勘查類型是合適的。
本區(qū)礦床屬于層狀脈帶,脈帶分布于碳酸巖鹽、硅質巖、碎屑巖的層間裂隙中,呈層狀、似層狀產出,其產狀與圍巖的層理產狀大致相一致,脈帶系由含礦熱液充填、膠結碎裂巖石的而形成,其物質成分由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重晶石、和金屬硫化物(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等組成[3]。
礦區(qū)目前已控制脈帶4條,脈帶主要產于震旦系陡山沱組、老堡組,次為寒武系下段,按脈帶的產出空間與地層的新老關系自下而上進行編號:其中陡山沱組下白云巖層分布脈帶1條,編號為Ⅰ號脈帶,陡山沱組上白云巖層分布脈帶1條,編號為Ⅱ號脈帶;老堡組硅質巖層劃歸一個脈帶,該脈帶內在空間上于下、中、上部皆有礦體分布;寒武系下段碎屑巖分布脈帶1條,編號為Ⅳ號脈帶。單條脈帶長100m~1700m,總長度大于3 km,厚度1.90m~50.19 m。各脈帶自下而上大致平行,其產狀與地質構造的空間部位關系密切,在不同構造部位產狀隨之變化,在老堡背斜西冀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在老堡背斜東冀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亦隨地層褶皺、陡緩而變化,總體是東、西傾角陡立,核部傾角平緩。
3.2.1 閃鋅礦
在本礦床中,閃鋅礦是最主要的礦物。其呈現出斑雜狀以及脈狀構造;棕色晶粒結構和角礫狀結構。其本身的粒度大小不均勻,最大可以達到5mm,一般處于0.01-0.75mm的粒徑范圍內。
3.2.2 方鉛礦
在本礦區(qū)之中,方鉛礦的含量僅僅低于閃鋅礦,并且其主要的載體礦物也是Ag。按照其對應的特征進行分別,其具體包含:
細粒方鉛礦:呈現出半自形-他形粒狀集合體,主要是在圍巖之中呈現出浸染狀,其次,在礦脈和閃鋅礦集合體之中呈現細脈的穿插,也有少量是按照閃鋅礦解理裂隙填充,呈現出細網脈狀產出。細粒的方鉛礦基本在0.016-0.16mm的粒徑范圍內,呈現出均勻的大小分布,除開侵染狀之外,基本上都是集合體的產出。
中、粗粒方鉛礦:以他形粒狀作為基本,之后為半自形晶體,偶爾會呈現出自形立方體。這一種方鉛礦一般是處于塊狀礦石或者是角礫狀之中,在圍巖之中呈現出侵染狀。方鉛礦和閃鋅礦之間是相互緊密伴生的,次黃鐵礦伴生。而方鉛礦本身的粒度大小不夠均勻,最大可以達到5mm,一般處于0.5mm~3.0mm的粒徑范圍內。在白云石裂隙和孔隙中,主要是呈現脈狀穿插或者是呈現團粒狀的分布,最終出現脈狀結構以及斑雜狀結構[4]。
本礦床的主題為閃鋅礦與方鉛礦,主要是熱液成礦的中期形成,粗粒與中粒為主體。
3.3.1 礦床成因
據區(qū)域地質資料及礦體(層)地質特征綜合分析,認為該礦區(qū)自震旦系早期沉積了一套冰海相碎屑巖后,震旦系晚期又沉積了一套濱海相碎屑巖,接著海盆相對抬升,便沉積了一套碳酸鹽巖相的白云巖、灰?guī)r,隨后海水不斷加深,海盆相對下降,于是又沉積了一套深海相硅質泥巖硅質巖相[5]。
在碳酸鹽巖形成之后,由于后期構造使熱液沿深大斷裂(導礦構造)——三江-融安深斷裂及平垌嶺大斷裂,經次級斷裂(配礦構造)——礦區(qū)內的F1—F6和透水層(碳酸鹽巖),進入層間構造(容礦構造)——層間剝離、節(jié)理裂隙、構造虛脫等部位。一方面:SiO2、鉛鋅礦隨地下熱液浸入白云巖(具一定的孔隙度及有利于交代作用)中,由于前寒武系各地層元素含Pb、Zn等元素都高于地殼克拉克值1—3倍(據《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區(qū)域礦產總結》資料),物質成分可以“就地取材”;另一方面,白云巖作為透水層,其頂部正好有一套不透水的泥巖或炭質泥巖屏蔽層,當上升的熱液與白云巖中冷的水體相遇使熱液溫度明顯下降,使白云巖中或熱液帶上來的礦源經交代和充填造成礦質的聚集、沉淀,從而形成具有地下熱液的特點的層狀控制的鉛鋅礦床。
3.3.2 控礦因素
經過工作,初步總結出該區(qū)鉛鋅礦床為層控型為主的成礦控制,主要控礦因素是成層構造(或層狀構造)——有利的成礦白云巖層、硅質巖層和其頂底板不透水的泥質巖蓋層;其次是白云巖和硅質巖具層間碎裂,對熱液礦床的形成有重要意義;再次是巖性為震旦系陡山沱組的白云巖,其孔隙度適中,有很強的化學活力和力學強度,活潑性圍巖與礦液易發(fā)生交代作用,形成熱液交代礦床。
3.3.3 礦床富集規(guī)律
從現有資料綜合分析認為其礦床富集有如下規(guī)律:
震旦系老堡組硅質巖和陡山沱組白云巖層間破碎帶中礦化較好,其層間破碎強,則礦化強;于老堡向斜石門嶺復背斜兩翼、褶皺軸部的虛脫空間、翼部滑移量較大的引張部位和次級斷層構造的兩盤礦化較好;礦物形成的先后順序為:石英→閃鋅礦→方鉛礦。
3.3.4 找礦標志
震旦系陡山沱組白云巖和老堡組硅質巖兩層位,是本區(qū)主要的賦礦層位,是直接的找礦標志;老堡組硅質巖中的層間構造是本區(qū)主要的賦礦構造,是重要的構造標志;地表見有強烈褐鐵礦化及鉛、鋅的氧化礦等,是直接找礦標志;NE~NNE向復式向斜中褶皺轉折端控礦地層中常形成層狀、似層狀鉛鋅礦(化)體。褶皺轉折端是本區(qū)重要的構造找礦標志,礦體常產于褶皺轉折端部位;地貌標志:震旦系老堡組硅質巖峭壁、陡崖、突起的正地形,在其下部的震旦系陡山沱組白云巖經風化剝蝕形成溝谷凹陷的負地形等,是找礦的直接標志;化探標志:土壤測量Pb、Zn值達異常值的10倍,且元素異常規(guī)模大、濃集中心明顯,一般可見白云巖或其風化層,是此類礦床間接找礦標志[6]。
通過工作,大致了解礦區(qū)成礦地質背景。通過1:1萬及1:2000地質填圖,基本查明了礦區(qū)地層層順、分布特征;基本查明了與鉛鋅礦的成礦有關地巖性及分布特點,基本查明了主要構造性質、產狀。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要繼續(xù)落實,希望能夠徹查的更加的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