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劉曉航
【摘要】中國和日本作為兩個相鄰近的國家,在文化上有許多相通和相異之處,本文以中日兩國都會使用的飲食工具筷子為切入點,從禁忌的角度來探究其背后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差異,使人們注意到兩國之間曖昧微妙的差異,餐桌文化作為交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了解其中禁忌更是重中之重,本文著重介紹了兩國之間的用筷禁忌,以此來給中日跨文化交際提供方法論,促進人們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共筑中日友好橋梁。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中日對比? 筷子? 禁忌
前言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在歷史上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飲食文化也有共通之處。例如,這中日兩國都以大米為主食,使用筷子吃飯。雖然同樣是使用筷子,但是兩國受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形成了并不完全相同的用筷禁忌。本文跨文化交際理論以在筷子使用中的禁忌為切入點,來探究中日筷子不同背后的文化內涵。
一、跨文化交際理論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本民族語言使用者和非本民族使用者之間所進行的交際。也指的是在語言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進行的交際??缥幕浑H的途徑有許多種:有語言符號的交際、有非語言符號的交際;如影像、畫報、商品、實物等演出到其他的物化形式符號的交際,有處于現(xiàn)場的雙向之間的交際,也有使用媒介進行的單向交際;如廣告、電視、報刊、廣播等傳播方式上的交際,有書面上的交際,也有口語的交際,如公文、信函類的來往??缥幕浑H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密切的背景下衍生出的一門年輕的新興學科。
二、中國筷子及其人文內涵
中國常用的飲食工具之一便是筷子,它通常由竹,木,象牙,金屬,骨,塑料等制作而成,屬于中華飲食標志之一。中國人擁有天圓地方的思想,即圓對應天,方對應地,此為中國人對世界原則的一種理解,因此中國筷子通常為一端為圓另一端為方。中國人對世界的關系理解為天,地,人,此思想也體現(xiàn)在中國人的持筷方式中,在用筷時,食指在上,中指在中間,無名指小指在下。中國人喜歡合二為一的理念,同時也遵從太極和陰陽理念,太極為一,陰陽為二,世間萬物由陰陽結合,擁有兩個對立面,合二為一為世間萬物對立面的解釋。在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是陽,從動是陰,預示陰陽結合。
三、日本筷子及其人文內涵
筷子作為東亞文化圈內常出現(xiàn)的飲食工具,它也出現(xiàn)在日本的餐桌上。但是和中國習慣使用竹筷不同的是,在日本,人們常常使用木質筷子。日本筷子的特征是頭部尖尾部粗,因為日本是靠海國家且海物豐富。日本人飲食習慣吃冷食和海物的緣故,為夾取和插取方便,常用此類筷子。日本人對內對外都有嚴格的等級制思想,其思想也體現(xiàn)在家庭地位中,日本家庭中丈夫的筷子要比妻子的更加粗和長,以此顯示男性的地位和女性的文雅??曜釉谌毡颈徽J為是生命的象征,在民俗中也常常作為吉祥物出現(xiàn)。日本人有去寺廟求筷子保佑的習俗,例如 “健康筷”,“長壽筷”等,人們把平安長壽,健康幸福都寄托于此。此外,筷子在日本也象征著“人神合一”。
四、中日用筷禁忌的異同
因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筷子作為中國和日本兩國常用的一種飲食工具,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了不同的用筷禁忌。禁忌是指某一民族或者地區(qū)的人們在長期共同的生活和發(fā)展中大家都會遵守的一種規(guī)矩。如果違反將會不被他人接受甚至引起誤解不滿,且會被視為異端。為不給他人造成困擾和誤解,了解兩國之間不同的禁忌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中日用筷禁忌的相同之處
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中邊嘬邊發(fā)出聲響,這種行為會被認為有失教養(yǎng),用嘴嘬筷子屬于一種無禮行為,配上聲音更加有失得體,違背餐桌禮儀,很難以被容忍。不在意他人,握著筷子在盤中找來找去,不知從何下筷,這也是缺乏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不在意他人的行為也會引起他人反感。用餐并同他人交談時用筷子指著對方,有指責他人的傾向,被指的人會有不自在的情緒。食指伸出,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捏住筷子,吃飯時食指伸出指著他人,用手指人有指責他人之意,會令被指的人又不被尊重的感受。拜托他人加飯時用筷子敲擊碗碟。在過去時代是乞丐常用的祈求他人給予食物的方式,因此會被視為一種有失體統(tǒng)的表現(xiàn)。用筷子將盤里的菜從盤中夾至自己的碗中時,手法不利落,將菜湯滴到桌子上或其他菜里,這種做法同樣嚴重違背餐桌禮儀,易引起他人反感。用筷子插穿菜品,此行為會被視為對同桌用餐的其他人的一種羞辱。
(二)中日用筷禁忌的不同之處
中國人在擺放筷子時首先忌諱三長兩短,即在吃飯前或吃飯時,將長短不一的筷子擺放在餐桌上。因為中國人認為人去世之后要將尸體放入棺材,在將尸體放入后還未加棺材蓋之前,棺材的組合剛好是前后兩塊短木板,兩邊加上底部三塊木板,五塊木板合在一起剛好是“三長兩短”,此意為不吉利之事。其次,用筷子時將筷子顛倒過來使用,這樣也是違背餐桌禮儀的,會被人視為饑不擇食,以至于將筷子顛倒,不顧及自身顏面。將飯遞給他人時將筷子插入飯中,這也是一種被視為大不敬的行為。也許是盛飯的人出于方便將筷子插入飯中,但如果將筷子插入飯中,會被視為給死人上香,這種方式是不被人接受的。在飯桌上打叉字,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子上也是不可取的一種行為,代表對他人和自己的否定,這種做法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不尊重,也是一種對他人的不禮貌。在中國還有一種十分失禮的行為,即在使用筷子中不小心將筷子掉落地上,中國人認為祖先們都長眠于地下,不應該受到打擾,而筷子落地卻等同于驚動祖先。但此事也有破解的方法。一旦筷子落地,應該根據(jù)自己所坐的方向用落地的筷子在地上畫一個十字,方向為先東西后南北,有“不應驚動祖先,我不是東西”之意。然后撿起筷子。最后,在喝酒或者閑聊時不用筷子而將其放置于碗碟之間,筷尖翹起指向會餐者,有謾罵指責他人之意,為一種不禮貌行為。
日本人用筷禁忌“空筷”,即夾起菜之后又不吃又將其放回原來的地方。這種行為將會被視為一種無禮貌的行為,因為將菜夾起后自己的筷子“污染”了菜品,將“被污染”的菜品放回菜中將會是一種被人討厭的行為。與中國不同,日本吃飯時不可握住筷子,日本的筷子多為尖頭,此行為則會被視為有攻擊之感,兩個尖頭筷子合在一起很容易被視為是兇器的形狀,給人危險之意。其次,是不可以兩個人同時夾菜的,因為在日本大多采用分食,此類情況很少,可是一旦出現(xiàn),應一人先夾一人后夾,否則將會有飯桌上的“爭奪”之意,引起用餐者之間的不愉快。在有湯水的菜中撈取想吃的菜也是不可以的,日本人非常講究考慮他人感受,即便是夾菜時也會考慮是否夾取了太多他人可能喜歡的菜品,引起他人不快。因此,像在限量的湯水中撈取菜的行為更加是不考慮他人感受的失禮行為。正確的做法應是讓東道主自然地給客人添湯,自然食用湯中菜食,切不可挑剔。此外,日本人不使用筷子品嘗壽司。雖然日本人將用筷子作為夾取食物和進食的工具,但吃壽司時是用手的。江戶末期,壽司作為街頭站著食用的快餐,人們習慣用手直接吃,而這一習俗也被沿襲了下來。從觸覺來講,用手進餐感覺更佳,品嘗壽司的感觸更加強烈。不可使用筷子傳遞食物。在日本的火葬撿取人骨時常用此動作,因而會讓人覺得不祥。
結語:中日兩國不同的文化和人文內涵促成了不同的筷子形態(tài),同時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使其形成了不同的餐桌禮儀,筷子作為中日兩國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飲食工具,用筷禁忌自然也就成為了餐桌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筷子為切入點,主要介紹筷子的使用禁忌,希望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人們提供幫助,使其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姜聰.有關日本文化和筷子方面的討論[J].文藝生活,2009(09).
[2]李慧玲.筷子的文化意義與使用禁忌[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05).
[3]崔普權.筷子的禮儀[J].北京檔案,2000(06).
[4]蘇亞瓊.從筷子淺析中日文化差異[J].語文學刊,2013(02).
[5]曹育明.筷子與民族文化[J].文化常旅,1995(06).
[6]龍曉添,焦玉良.筷子的民俗象征意義[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5(02).
注:本文系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校級大創(chuàng)項目“我們不一樣——異文化交際公眾號”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璐(1999-),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大學在讀,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日語系學生,從事日語語言文化研究。劉曉航(1982—),女,遼寧葫蘆島人,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化,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