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人心不足蛇吞象”。有趣的是,明人朱國楨的《涌幢小品·卷之三十一》中,真有一個一條蛇面對巨物的誘惑不愿放棄,結果惹火燒身、墜死于河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有條大蛇生活在巖石下,常常卷起尾巴懸吊在樹頂,腦袋垂于河中,伺機攫取魚鱉之類。有一天,這條蛇在河中覓食,竟然起不來了,只是它的尾巴還卷在樹枝上。這條蛇身體每動一次,那棵樹也會起伏一次,就像一把弓一張一弛一樣。最后,樹枝斷了,蛇也掉在水里了。幾天后,這條蛇的尸體出現(xiàn)在水邊——這條蛇很有可能是抓到了水中的巨物,因為貪戀美味,不舍得放棄而墜落水中而亡的。
蛇能夠吞下比自己要大很多的動物,很多人都知道。但為什么蛇心比天高,目中無人呢?或許這與蛇的生活習性有關:蛇在飽餐一頓之后,可能幾天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無需進食。因為它并非每天都是那樣幸運,能夠捕獲那些蹦蹦跳跳,比它跑得更快、反應更敏捷的動物;它屬于典型的機會主義者,所以一旦放棄到手的食物,可能就意味著它接下來好些天會挨餓。
當獵物體量過大的時候,勉強吞下去的風險自然也不會很小:有一段時間它自身動彈不得是肯定的,而在這個時候它很可能基本失去了自衛(wèi)能力,會成為另一些動物的美味佳肴。
至于前文中說到的那條大蛇,我們必須承認,它的智商可能在一般同類之上,它能選擇倒掛在樹上,捕食水中的動物,絕不是一般的蛇能夠想到的。但是這條蛇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過于自信也過于貪婪——當目標過于巨大,已經(jīng)明顯超出它的能力范圍的時候,它卻不愿意戰(zhàn)略性放棄。故此,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最終的結局乃是它咎由自取的一種必然?
類似的情形,其實在我們人類社會中也大量存在。(摘自《雜文月刊》 嚴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