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歌
摘 要:中國人大多有“安土重遷”的情結,于是在文學作品中形成了“鄉(xiāng)土文學”流派,給我們留下了許多令人念念不忘的地方,比如《紅高粱》里的山東省高密市,《邊城》中的鳳凰古城,《塵埃落定》中麥其土司家的寨子,本文將以《一個人的村莊》為例,探討劉亮程先生的“鄉(xiāng)土哲學”。
關鍵詞:村莊;孤獨;鄉(xiāng)土哲學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9-115-2
何謂“鄉(xiāng)土哲學”?顧名思義鄉(xiāng)土哲學源于鄉(xiāng)村。對于作家劉亮程來說,是西部貧瘠的土地培養(yǎng)了他的感情,他的作品并沒有刻意強調(diào)西部的偏遠,而是更多強調(diào)萬物有靈,眾生平等;同時在這個遠離都市小山村里,人們身上體現(xiàn)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老莊哲學,是那么的清幽典雅;當然他鐘情于這個村莊,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回歸;他的詩化語言,讓我們感受到詩意的棲居。
一、劉亮程鄉(xiāng)土哲學的特點之一:強調(diào)萬物有靈,眾生平等
寫《一個人的村莊》時的劉亮程,孤身一人在烏魯木齊打工,整天背著一個小包在街上奔波,跑稿件、拉廣告。他帶著一身的泥土氣息,一直在城市的擁擠人群中徘徊,無法成為市民中的一員。這段經(jīng)歷卻使他有了望鄉(xiāng)的體會,也使他得以從城市的喧囂和塵土之中,遙遠又真切地認識了家鄉(xiāng)。他覺得村莊突然被自己看見了,看得那么真切,那么深情。
于是,從《一個人的村莊》開始,萬物有靈。
劉亮程對此解釋為:與生活有關。他從小就在鄉(xiāng)村萬物中長大,能夠更多地去貼近或者感受人之外的其他生命和非生命。“現(xiàn)在我回想起小時候,更多會想到的是包圍村子的草木、荒野,我會更多回想到一年四季刮過村莊的風和它帶來的聲音,在風聲中塵土的聲音、木頭的聲音、屋檐的聲音,還有天空的聲音。”
似乎他天生就能感知那些有聲音的生命,以及它們的靈魂的訴說。這樣的感受在劉亮程真誠自然的書寫中,帶給我們無比新奇的感受。這兒也許就是故鄉(xiāng)對游子的溫情召喚,所以漂泊在外的人群身上難免會打上故鄉(xiāng)烙印。
鄉(xiāng)土社會受土地約束,流動性極差,因此逐漸形成熟人社會。記得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里面有這樣一段話:“在熟人中,我們話也少了,我們眉目傳情,我們指石為證,我們拋開了比較間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會意了”。劉亮程不僅擅長寫熟人,而且更擅長寫那些熟人所生活的地方。他對這個村莊的一草一木,乃至一只用于打鳴的大紅公雞、一條老死窩中的黑狗、每個午后都照在門框上的那一縷夕陽……更多的是充滿溫情和愛。劉亮程生活的村莊是離奇的,單純而明朗,里面一草一木都蘊涵著無盡的情趣,萬物皆有靈,他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被時間遺忘的遠古部落里眾生平等。
他對任何一個平凡、弱小的生命都予以關注,都牽腸掛肚,認為它們和人類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就像一位看破紅塵的神僧仙道,他寫各種家禽家畜的生存狀態(tài),其實就是寫人的生存狀態(tài)。本質(zhì)上人和動物沒有多大區(qū)別?!拔业囊簧彩撬鼈兊囊簧绎曫B(yǎng)它們以歲月,它們飼養(yǎng)我以骨肉?!薄绑H的事也成了我的事,我的事也成了驢的事。實際上生活的處境常把人畜攪得難分彼此?!?/p>
二、劉亮程鄉(xiāng)土哲學的特點之二: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老莊哲學
劉亮程說:“也許我們周圍的許多東西,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而這正是中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超然境界。他的村莊里體現(xiàn)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慢”哲學。
慢,不是懶惰,是一種專注,一種覺察,一種體悟;是把時間留給自己,思考真正想要做的事。劉亮程的漫不經(jīng)心和慢腳步的生活,讓他能夠看見、能夠聽見,發(fā)生在這個村莊里或者村莊上空的一切事物。包括一棵樹的死活。“樹不害怕死是在樹長空心以后。樹覺得死就在樹的身體里,跟樹在一起。樹像抱一個孩子一樣,把死亡的樹心包裹著。后來死亡越來越大,包不住了,死亡把樹干撐開,螞蟻進來了,蟲子進來了,風刮進來雨淋進來?!?/p>
“故鄉(xiāng)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秘。我把故鄉(xiāng)隱藏在身后,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劉亮程的散文字里行間總是透露著一種動人真情的力量。他親切、深情,他依照自己的內(nèi)心寫出的東西,卻喚醒了很多人的感受。即使人們走出了,也仍是在鄉(xiāng)村的感覺。他幾乎所有的文字都是與他所生存過的鄉(xiāng)村有關,對人類所生活的一種土地和狀態(tài)進行深刻敘述。像是等待農(nóng)作物緩慢地成長,他在鄉(xiāng)村的歲月里以悠閑而緩慢的生活方式,熬出了獨有的味道和情懷。
慢下來。其實很多人的生活都是慌亂、浮躁的,幾乎沒有時間來回味、感悟生命的美好。將節(jié)奏慢下來,與自己靈魂互賴的人一起精致地生活。每日抽出一點時間,凝神靜觀,重新回到我們本初的生命:赤子之心。
三、劉亮程鄉(xiāng)土哲學的特點之三:負重前行,精神回歸
就像他在《一個人的村莊》所寫的,有很少的人,有很多的動物,有繁茂的草木,有一年四季的風,有不一樣的白天黑夜,可以供人去生活去做夢。歸根結底還是人在萬物間怡然自得地去生活的這樣一個村莊。這是我夢想的村莊,而不是現(xiàn)在這樣已經(jīng)改造成僅僅是人的村莊。
證明他曾在這里守望和生活過,也許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著消失的一切俱無意義。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zhì)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們能不能長久地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家園”才不會廢失。
盡管我曾生活的村莊已經(jīng)成為了別人的村莊,盡管家園已經(jīng)面目全非,盡管家園荒涼、貧瘠,我們自小在家園中的生活,盡管艱辛、貧困、單調(diào),但那正是我們的人生之根;我們的追求和渴望,
我們的愛和夢想,我們的堅忍和執(zhí)著,都來自那里,源自那時;我們家園的一切,哪怕已經(jīng)廢失,我們自小經(jīng)歷的一切,哪怕已經(jīng)遠離,但它們造就了我們的人生,它們就是我們“今生今世的證據(jù)”!
他先后完成《虛土》《鑿空》。鄉(xiāng)村生活不全是云淡風輕,但是劉亮程的筆下沒有提及任何苦難。他把大地上的苦難消化了,從沉重的生活中抬起頭,讓破滅的夢得以重生,引領土地上笨重的生命朝天上仰望甚至飛翔。
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所以,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卻身不由己。于是他開始悲天憫人,在時空的交織中,撫慰那顆無所適從的靈魂。于是村莊的風吹舊墻、刮破院門,穿過一個人慢慢松開的骨縫,讓人痛徹心扉。
記得《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有這樣一句話:“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四、劉亮程鄉(xiāng)土哲學的特點之四:詩意的棲居
作家劉亮程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多年農(nóng)機管理員,被譽為“鄉(xiāng)村哲學家”和“20世紀中國最后的散文家”。他曾經(jīng)是沙灣縣的一個農(nóng)民,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是先學詩再學散文,詩名未成便改寫散文。在他的文章中不難找到詩的影子,我們也不難感受到一位勤勞的農(nóng)民對自己故土家園的淳樸感情。他的文章最為感人的地方就在于情真意長,這種真誠的感情正是通過一種詩性的表達,才讓他的文章在當代文壇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風乍起,吹皺一池湖水”,在普通人眼中,風是精靈,喚起我們詩意的遐想。而在作家劉亮程的筆下,風的寒意太巨大了,有著透心的寒冷。寒風象征人間的衰老與苦難。于是我們就看出來了,劉亮程從來沒有想真正帶給我們溫暖。他筆下的溫暖如此渺小、如此隱深,他的溫暖總是不夠,總是杯水車薪。雪會越下越大,你可以避開風雪,卻避不開寒冷。因為寒冷從來不是從罅隙中吹進來的。寒冷在你的心里。
劉亮程寫的是他的村莊、他的雪夜、他的再也溫暖不了的壞腿??墒俏覀兿氲降氖鞘サ募覉@、生命的寒冬、永無止盡的遺憾。正是這種詩化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雖然“每個村莊都是孤獨的”,而他,是生活在村莊里的思考者,卻選擇在這里詩意的棲居。
沈從文在鳳凰小城里雕琢自己的文字世界,莫言在高密東北鄉(xiāng)展開自己的敘述,路遙在陜北的雙水村開始史詩般的紀事。與其他作家一樣,從農(nóng)村出來的劉亮程也一樣,他只是將自己在這個村莊里看到的、聽見的、夢見的,通過文字表達了出來而已。在這位生活在大西北的作家眼中,世界是平靜的、純粹的而又近乎平庸的。新疆獨特的地貌,荒無人煙的沙漠,給他帶來單純而豐饒的生命體驗,從而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鄉(xiāng)村哲學”。
[參考文獻]
[1]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馬壩高級中學,江蘇 淮安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