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文
教養(yǎng)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詞匯。它的出現(xiàn)往往是以否定的形式,如“缺乏教養(yǎng)”。這不僅是在指責某人本人,而且與其父母、長輩以及家庭都發(fā)生了關聯(lián)。畫家陳丹青以自己為例,他喜歡逛古董店,到意大利的羅馬旅游時,專門找到賣古董的大街,進一家店后,就埋頭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店主,一位很有風度的老先生問價錢。連問幾件,老先生都說不賣。陳丹青問:“為什么不賣呢?”老先生直言不諱:“這是我的店,你進來了,招呼也不跟我打一個,就在那里看,然后問我賣不賣,我不賣。”
陳丹青坦言,他頓時臉紅到脖子,耳朵也發(fā)熱,極難為情。想起自己小時候,調(diào)皮搗蛋、不懂禮貌,受到長輩訓斥,也沒當回事;到了年紀一大把,在外受人訓斥,丟人現(xiàn)眼。陳丹青感嘆:教養(yǎng)源于從小積累,不知不覺之間養(yǎng)成,不知不覺之間流露,裝不了的。
孔子在《論語》中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笔鍤q開始認真讀書,此前即是家庭教養(yǎng)期。要不怎么“子不教,父之過”在先,“教不嚴,師之惰”在后呢?
與教養(yǎng)主要來源于家教不同,學養(yǎng)主要來源于求學。《論語》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鄉(xiāng)間,早有“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勸誡;在社會,更有“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以及“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鼓勵和誘惑。
在古人所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中,雖然“立言”叨陪末座,但你無法想象,一個不學無術,沒有深厚學養(yǎng)的人,能夠成為“立德”的標桿,或是獲得“立功”的成就?!叭恍唷钡牡炝⒅?,是通過刻苦而持久的學習,來獲得深厚的學養(yǎng)??v觀歷史,那些為后人景仰膜拜的大家,無論是遠古的孔(丘)、孟(軻)、墨(翟),還是后來的程(顥)、朱(熹)、王(陽明),抑或“近人曾文正”,哪個不是學養(yǎng)深厚的學問大家,一代宗師?
所謂修養(yǎng),即需要通過修煉、修為才能獲得的素養(yǎng)。這大致可以區(qū)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做人,一個方面是做事。圍繞做人的文章很多,但其核心要義,應該是“心中有他人”。傳統(tǒng)的“孔融讓梨”故事中的“他人”,是自己的兄弟。學者劉瑜說,到歐洲旅行的很多人,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即在進入一扇門的時候,先到的人會牢牢把住門的把手,讓后面的人先進,直到所有人都進入,或者后面有人接過這個門把手并把控著,這人才會放手。這也是“心中有他人”的例子。
在做事方面,修煉和修為的核心應該是《禮記》中“止于至善”的境界。一個對文學、音樂、美術等有研究的人,我們說他具有很好的文學修養(yǎng)、音樂修養(yǎng)、美術修養(yǎng)等,說一個對這些門類都有很高水平的人具有文藝修養(yǎng)。這一概念延伸到今天,應該包含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達人。
涵養(yǎng)應該是教養(yǎng)、學養(yǎng)、修養(yǎng)的綜合。對于怎樣理解涵養(yǎng)?我覺得“涵養(yǎng)水源”的說法,非常形象和到位。有植被、有樹木森林才能涵養(yǎng)水源:不會因為一場大雨就導致洪災,也不會因為一段時間不下雨就造成旱災。同樣,一個有涵養(yǎng)的人,不會聽到幾句夸獎就飄飄然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也不會聽到幾句批評就暴發(fā)雷霆之怒。教養(yǎng)、學養(yǎng)、修養(yǎng)的結果,不過是確立一些為人處世和做事情的規(guī)則,用這些規(guī)則去分析思考問題,并且養(yǎng)成凡事先認真思考的習慣,會緩解沖突、析事明理、化解極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