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雜文結(jié)伴,至今將近50年,《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今晚報》《大公報》《科學(xué)時報》《雜文報》《雜文月刊》(包括《雜文界》)都是發(fā)的比較多的,《人民文學(xué)》《解放軍報》《光明日報》《求是》《唯實》《民主與法制》《中國黨政干部論壇》以及《隨筆》等也都曾發(fā)過。當(dāng)然,還有本省的報刊,尤其是《福建日報》與《福州晚報》。這些見諸報刊的雜文,每篇都傾注了編輯的心血,他們的付出,我都銘記在心。
雜文家不是專門與各級領(lǐng)導(dǎo)唱對臺戲的,他們只是在審視社會、審視人生的過程中,不想被“官大一級壓死人”的陳規(guī)陋習(xí)束縛了自己的思想。這句話,我說過幾次,我也以此惕勵自儆,身體力行。借用孔夫子的話說,可謂“吾道一以貫之”了。或許也是暗合,《雜文報》編輯(已故)李恩柱為我開辟的那個雜文專欄就叫《一以貫之》。
50歲前后曾冒出過一個念頭:等到以后空閑了,再多寫一些東西。然而,真的等到“空閑”了,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事情恰恰相反。我寫的最多,發(fā)稿面最寬,與上述報刊聯(lián)系最頻的偏偏就是工作最忙最繁的時侯。那個時侯,與社會接觸最密切,感觸最多,也最有文字表達的沖動。這種表達的沖動,比時間更為可貴。因為工作最忙,時間也可以見縫插針,只要有這種表達的沖動,往往能夠一氣呵成。
我是2008年退休的,沒有讓自己一下就空閑下來,寫的東西還曾出過幾部書。丁酉之春那場被稱為“絕癥”的大病之后,我的雜文顯然少得多了,除了發(fā)表園地不斷減少,缺乏這種表達的沖動,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我因此體會到,這種表達的沖動很值得珍惜。
作者簡介
宋志堅,生于1948年,原名宋百興,浙江紹興宋家店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文明大觀》(《文明建設(shè)》)主編、編審。業(yè)余寫作雜文近50年,兼搞雜文理論研究及魯迅研究,著有雜文隨筆集《自豪與創(chuàng)新》《不倫不類集》《大圣落選記》《鑒湖情書》《打雜人語》《老宋炒古》《天下亂彈》《老宋雜文》(上下卷)、《老宋雜文續(xù)編》(上下卷)、《難易居札記》(上下卷)、《鑒湖情書新編》《中國雜文百部宋志堅集》《孔子論·魯迅辯》《難易居札記續(xù)編》(上下卷)、《未了集》(上下卷),專著雜著《雜文學(xué)初論》《雜文學(xué)概論》《魯迅與紹興歷代名賢》《魯迅“反孔”論》《魯迅根脈》(上下卷)等二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