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田
有句俗語叫“鞭打快?!保扔髻p罰不明,獎懶罰勤。講的是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位農(nóng)夫買了一頭水牛和一頭黃?;丶?,計劃輪換使用,既方便自家耕種,又可幫別人犁耙賺點錢。一天,鄰居請他幫犁幾畝田。農(nóng)夫就拉著兩頭牛到田間,他先給黃牛套上犁枷,但黃牛任憑他怎么吆喝就是不走,打一鞭才走半步,折騰半天沒犁得幾路田。無奈之下,他換上水牛。水牛倒是很自覺,不用怎么吆喝就主動拉著犁往前走。農(nóng)夫也覺得很輕松。但他還是不斷地鞭打水牛。水牛很是不解,就停下來問:“主人,我已經(jīng)盡心盡力地幫你拉犁了,怎么還老是打我? ”農(nóng)夫說:“黃牛不拉,只有你拉,不打你跑得快些,什么時候才能犁完田?少廢話,快走!”說罷又是一鞭。多次挨鞭子的水牛想:“自己跑得越快,犁的田越多,被鞭打的機會就越多,而黃牛卻在旁邊悠哉游哉地吃草,真不公平。”發(fā)現(xiàn)不對勁的它掙脫犁枷跑了。
不由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像這種“鞭打快牛”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尤其在一些企業(yè)更加突出。像水牛一樣能干的人天天有干不完的工作。因為你能干,又是老員工,什么都叫你干,甚至同事也常常叫你幫忙。而像黃牛那樣不能干的人什么也不用干,上班時間看看報、喝喝茶、吹吹牛而已,但是,在福利待遇上卻沒少拿,而且往往得到提拔重用。原因是能干的就要多干,干得越多,犯錯誤的機會就越多,被批評的次數(shù)就越多,就像勤快的水牛一樣跑得越快要犁的田越多,被鞭打的次數(shù)就越多。而平時不用干什么活的,恰好是干得少過錯就少,給領導的始終是個好印象,考核定評時就會得個好評價。因此,在一些企業(yè)里往往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本來有某種特長的人因害怕被多干活而故意掩飾謊稱自己沒有特長,本來能干好某項工作的人因害怕干不好挨批評亦稱自己不會干,導致有時工作推諉、扯皮。久而久之,許多有才能的人就會逐漸變得身在曹營心在漢,產(chǎn)生跳槽的念頭,從而導致人才流失和浪費。
有個企業(yè)報編輯,負責整個報紙的釆、編、寫、攝、策劃、組稿、排版、校對、印刷、發(fā)行等一條龍工作,本來就是一人頂幾人,可領導依然不斷地給他安排其他工作,使他忙得不亦樂乎。后來,他實在頂不住,憤而辭職。
“快牛”干活本來就積極主動,十分賣力,理應多喂草多供水。把“鞭子”打在他們身上,實在有些不公平,而且可能會產(chǎn)生兩種消極后果:一是挫傷積極性,使其松勁消極;二是使其勞累過度,不能繼續(xù)發(fā)揮作用。而“慢?!眳s依然我行我素,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此,鞭子應該打在“慢牛”身上。
要糾正“鞭打快牛”的現(xiàn)象,就得講究方法和策略。從領導方面講,就是要不斷轉(zhuǎn)變作風,多做“慢?!钡墓ぷ鳎嘎纷?,壓擔子,使“慢?!边~開步子,趕上“快牛”;從制度方面講,就是要制定獎懲機制,把員工的使用和工作實績掛起鉤來,使“快?!备?,“慢?!辈宦?/p>
“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作為領導者,既要善于保持“快牛”的積極性,又要善于激發(fā)“慢?!钡闹鲃有裕π纬伞熬排E榔?,個個出力”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匯聚起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強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