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婕
最近,知乎有個熱門問題:“如何評價半佛仙人文章《電競從來就不是少年的出路》?”
那篇文章講到,游戲屆的“獵頭”喜歡忽悠一些身邊的天才少年或者游戲的高分段單排路人,說什么進戰(zhàn)隊青訓就有兩萬保底工資,而電競選手的最佳年齡只在16-25歲,這是一個人學習能力最強、接收意愿最廣的年齡段,沒有人的青春只值兩萬。
“電競圈的成功率太低了,生態(tài)的下限也太低了?!卑敕鹣扇擞脕斫Y尾的話是:“電子競技的山頂,春暖花開,清風自來。而山底,無人生還。”
他說得似乎沒錯,PDD也在《吐槽大會》勸退那些盲目把電競視為自己未來的年輕人:“如果你沒有萬里挑一、百萬里挑一、千萬里挑一的天賦,你就不要考慮這件事情了。全世界那么多人做電競,做出來就這么幾個。”
我也常聽到一個問題,“練體育有什么出路?”
我們同樣只看到體育山頂的春暖花開,不過是體育山底還不至于無人生還。哪怕成不了頂尖的運動員,也能通過體育單招進入大學。哪怕之后狀態(tài)下滑,也留有國家實行的運動員技術等級。
這些出路問題的根源,或許不在于成功率,而在于生態(tài)。至今沒有一款游戲撐得過二十年,也至今沒有一家公司不會倒閉。熱度褪去、游戲停服,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的少年又將何去何從?
五六年級那會,市里的體校下來招人。他們先估量孩子是不是那塊材料,再問家里人個頭有多高,從班上挑中了兩個。班主任只說,后面那個孩子學習很好。也就是說,這個孩子是不會去練體育的。
與其說體育是不是少年的出路,不如說體育是哪些少年的出路,這些少年還有什么出路?
事實上,能夠普遍達成共識的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教育。除了好好讀書,剩下的都是“非主流”的迫不得已的出路。
有評論說,把投入電競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也能考個大學。這恐怕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可能涉及個人因素,也可能涉及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
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花在游戲的15個小時集中在學習上,也不是花15個小時學習的人就能拼過那些只花5個小時學習的人,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這個所謂最好的年齡段學習。
一些人會說,自己的青春肯定不止兩萬,而有些人想著,他們的青春能有兩萬就夠了。
他們可能高中沒讀完就要出來打工,干六休一,兩班倒,一天十二個小時沒完沒了地裝卸貨物,盼著干滿三個月就能管吃管住,完全看不到晉升路徑。他們自以為有天賦,就想去賭那比擺地攤發(fā)財還小的概率,賭一些人不放在眼里而他們祖輩從來沒有賺到過的兩萬塊錢。
必須承認,電競還沒有發(fā)展成足夠有保障的出路。
然而,多一條出路終究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