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
漢字是一把鑰匙,幫我們打開古代文化的大門;以趣味的方式進(jìn)入漢字,你會看到豐富而優(yōu)美的歷史與心靈。
在漢字中,“狗”和“貓”有著共同的偏旁——反犬旁。古人造字的時候,“犬”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部首,可以表示各種各樣的動物——狼、狽、豬、猴,還有我們本期要講的小“貓”。
“貓”是一個形聲字,左邊從“犬”,表示它是一種小動物;右邊是“苗”,作為聲符。講到“貓”,我們要說一說它的命名由來。古人說,貓的名字是“其名自呼”——“貓”源自它的叫聲“喵”,古人聽到這種小動物“喵喵”叫,便說:“你就叫貓吧!”動物世界中,不止小貓這樣命名。“嘰嘰”叫的動物是“雞”,“嘎嘎”叫的是“鴨”,它們的名字都來自叫聲的擬音。
除了聲音和“貓”相近,“苗”和“貓”還有意義上的關(guān)系。苗是田中沒有長成的莊稼,古人說:“鼠害苗,而貓捕之,故字從苗?!庇执笥謨吹奶锸?,總是破壞莊稼、殘害禾苗,而貓則是禾苗的保護(hù)者,因此造字時也帶上了一個“苗”字。《集韻》中說:“貓,食鼠貍也?!惫湃损B(yǎng)貓,不僅因?yàn)樗鼈兛蓯?,更因?yàn)樗鼈兡茏ダ鲜蟆T缭凇抖Y記》中便有記載,古人會專門祭祀小貓,因?yàn)樗鼈兡苁刈o(hù)莊稼。
小貓叫聲喵喵,小貓會抓老鼠,這兩個特點(diǎn),形成了古人呼喚小貓的兩種方式——“貓呼苗苗則來,呼吱吱則來”。你學(xué)“喵喵”叫,小貓就跑過來了,以為你是同伴;你學(xué)“吱吱”叫,小貓也會來,因?yàn)椤爸ㄖā笔抢鲜蟮慕新?,吸引著饞嘴的小貓?/p>
古人養(yǎng)貓本為捉老鼠,但是貓咪乖巧的樣子實(shí)在討人喜歡,它也就慢慢成了人們的寵物。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貓,最有名的是南宋的大詩人陸游。
古代沒有寵物商店,要想獲得一只小貓,只好到有貓的人家討要。小貓不是白給的,主人雖不要錢,卻需要一種特殊的禮物交換。這是什么呢?那就是我們做菜的鹽。陸游寫過一句很有趣的詩:“裹鹽迎得小貍奴,盡護(hù)山房萬卷書?!币馑际钦f,我裹一包鹽換來一只小貓,有了它,家里的萬卷藏書就不會被老鼠啃壞了。想想小貓咪守護(hù)書架的樣子,還真有意思,不過,陸游的寶貝藏書有沒有被他的小貍奴們抓破,我們就不知道了。
古人喜愛小貓,小朋友的口中也有關(guān)于貓兒的歌謠:“一只貓兒一張嘴,兩個耳朵一條尾,四條腿子往前奔,奔到前村。”還沒完,只要把歌中的數(shù)字不斷疊加,就可以一直唱下去:
兩只貓兒兩張嘴,四個耳朵兩條尾,八條腿子往前奔,奔到前村。
三只貓兒三張嘴,六個耳朵三條尾,十二條腿子往前奔,奔到前村。
就這樣,你乘以三,我乘以四,你乘以五,我乘以六,往復(fù)不停,看誰先算錯!在閑暇時分,我們不妨約上二三好友,一起體驗(yàn)古人的童趣,當(dāng)然,誰先算錯,可是要受罰的! (“章黃國學(xué)”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