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新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正確評價學生的能力,這三種能力都會集中體現(xiàn)在課堂之中。筆者從事園林苗圃課程教學工作多年,雖然對課程內容已經講授了很多遍,但還是一如既往的將保持高效的課堂教學質量作為自己的目標和要求。筆者認為高效的課堂是老師用心講課、學生用心聽課,也就是教師能夠和學生互相做到“心心相印”“心靈相通”。如何才能做到師生“用心”的高效課堂,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課前要認真?zhèn)湔n,看教案、教材,揣摩深思,延展新的知識,或補充新的案例,還要不斷的總結自己和他人的實驗經驗和生活閱歷,在課堂中適當插入這些豐富的實踐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課堂知識,讓園林苗圃課程變得更加生動,也要注意更換過時的數(shù)據(jù)資料,讓每次的教學課堂不重樣,內容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保證學生對該課程進行有效的學習,在第一堂課時應該對學生提出該學科的要求。
2.1 鼓勵學生多思考和多提問。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問為什么,追根究底地去求真。課堂上,筆者通常要求學生要緊跟老師的講課思路,提出問題,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先思考再回答,最后進行學生答案的匯總、補充。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也會要求學生要先把理論知識弄懂,能夠舉一反三,而不只是記住知識。永遠把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放在學習的首要位置,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p>
2.2 多總結。筆者在講完一個問題或者講完一次課時,會要求學生及時總結問題和學習內容,這樣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就會回顧課堂內容,或查閱資料來完成總結,使整個過程是有目的、有思考、有結論的。經??偨Y鍛煉了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自我認知的能力,通過不斷總結,不斷思考,學生的知識越來越廣,對學科的認知也就越來越深刻。
2.3 鼓勵學生正確借助電子產品解決學習中的問題?,F(xiàn)在是信息時代,電腦、手機等各種電子產品廣泛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多媒體改善了我們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使課堂變得豐富生動起來。鼓勵學生將這些電子產品正確利用起來,如觀看微課視頻,搜集相關知識等,讓學習變得更方便快捷。
教學中,針對某一內容的學習適時輔以恰當?shù)慕虒W方法,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掌握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3.1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筆者用得最多的就是“提出問題—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第一次課介紹園林苗圃的時候,通常先提出“什么是苗圃?或者是你見到過的聽說過的苗圃有哪些?”等問題,然后讓學生思考,或討論交流,接下來再請學生回答。這一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真正思考問題,然后積極的組織語言回答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園林苗圃的概念及園林苗圃研究內容的學習,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
3.2 系統(tǒng)性學習的運用。讓學生進行系統(tǒng)性的學習,整體上把握要學的內容。例如筆者把整本園林苗圃學教材的基本內容分成兩大塊:一塊是苗木的繁殖理論和技術,一塊是苗木的培育理論和技術。苗木繁殖理論和技術的內容有播種繁殖方法的理論和技術、無性繁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育苗新技術;苗木培育理論和技術有大苗的培育理論和技術、苗木的出圃理論和技術。然后每章下面又有相應的內容,依次細化,形成了一個樹狀結構。這樣學生就會對整本書形成一個總體印象,整本書的內容清晰,一目了然,掌握起來自然容易許多,同時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學習方法屬于素質教育的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便可以運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
3.3 聯(lián)系實際,把枯燥的理論與生活結合。課堂上,如果教師平白的直述知識原理,有點枯燥,而且學生不容易掌握,所以在講到原理的部分時,筆者會加以設計,把理論和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比如講大樹移栽成活的原理時,筆者用一棵有根和葉的大樹圖片做輔助,來分析大樹移栽前后的生長和生理狀況。移栽前,大樹在原來的地方長的很好,枝繁葉茂,它靠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營養(yǎng)和水分,向上運輸給地上部分枝葉的生長發(fā)育的需求和呼吸、蒸騰、光合作用的消耗,地上的需求和消耗與地下根系的吸收是相等的,也就是一個平衡個體,吸收和消耗平衡,樹木才能維持生命。那么移栽成活的原理就是要維持苗木地下吸收和地上消耗的平衡,給苗木根系的恢復提供足夠的時間和條件。那么移栽后又是一個什么狀況呢?根系被切斷,損失原來部分根系,有時80%的根系被損傷,這樣的一棵樹栽到土里其后果很顯然,地下的根系被嚴重破壞,吸收的養(yǎng)分和水分大大減少,而地上部分沒被破壞,需求和消耗并沒有減少,所以此時的平衡被打破,樹木因缺少水分而很快萎蔫,繼而因缺少水分和養(yǎng)分而干枯死亡。當然我們移栽的目的是想把大樹移栽成活,如何才能移栽成活呢?樹木要維持生命,就要保證地上的消耗和地下吸收的一個平衡。如何才能做到?用什么措施?這樣就一步一步的帶領學生去思考,去想辦法來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會很積極地思考和回答問題,接下來通過綜合他們的回答把移栽成活的措施都一一列出來:去掉部分枝葉,盡可能多的保留原來的根系(比如容器育苗,不傷根系,成活率高),遮陰、噴霧、雨季移植等。這樣對于移栽成活的原理和技術措施,學生都會很清晰,容易理解,不易忘記。
3.4 用過程圖來講解抽象知識。對于學生來說,一些抽象的知識理解起來要難一些。比如植物組織培養(yǎng),很多學生在初、高中階段沒有見過,那么講起來只停留在書本知識里,不能立體化,理解起來就相對難一點。如果在講到這部分內容時提前給學生一個有關組織培養(yǎng)過程圖解或過程圖,讓學生對組織培養(yǎng)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那么對于后面知識的學習也會容易,同時可以提高學習的興趣。再比如,在講解苗木皮部生根的原理時,先導入一張樹木橫切各部分組織示意圖,讓學生對樹木各組織部分有個初步認識,然后在通過生根詳解圖一步步講解:皮部生根型的植物在形成層和髓射線交叉處存在著根原基,當根原基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向外生長突破樹皮,從皮孔、芽眼、節(jié)的部分長出來,當然根的生長還需要其它的物質基礎(也就是營養(yǎng)物質),與此同時與根生長相連的髓射線在根向外生長的過程中變粗,從髓心中吸收營養(yǎng)供給根的生長發(fā)育。這樣按圖片詳解,非常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
3.5 通過觀察、比較、思考、總結進行學習。觀察、比較和問題的思考在任何學科的學習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實踐性較強的園林苗圃的學習中經常用到,只有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去觀察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深刻的理解知識。在介紹苗木修剪一章時,關于芽的異質性的知識是必須要了解的。只有了解了芽的異質性,才能明白不同短截的手法和效果,否則只靠機械的記憶,是不能解決修剪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學習芽的異質性時,筆者先讓學生觀察完整一個生長季的一年生枝條上的芽有什么不同:從枝條的基部到中部再到梢部,芽由小變大再變小,形成的時間分別是春天、夏天、秋天(春梢、夏梢、秋梢)。通過不同的短截,形成的刺激作用不一樣,修剪后的效果也很不同,比如輕短截剪口在秋梢上,刺激作用小,一般形成短枝,促進開花結果;中短截剪口在中部的飽滿芽處,刺激作用大,抽生長枝,促進枝條的營養(yǎng)生長,培養(yǎng)延長枝;重短截剪口在春梢上,刺激作用大,抽生強旺枝,用于培養(yǎng)競爭枝或更新復壯。
3.6 給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學會自主學習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是學習者學習的最終目的。學生學習完園林苗圃獲得的是學習方法和對各部分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應學會去解決園林綠化中出現(xiàn)的各種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或聽取建議或查閱文獻、書籍,不斷地擴展和積累知識、經驗,慢慢的把自己變成具有豐富經驗的行家。在園林苗圃課堂上,通過提出問題,留給學生去查閱資料,去總結獲得一種學習的技能。比如在介紹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的時候,讓學生總結它們的共同之處和區(qū)別;介紹嫁接的方法時,讓學生自己總結。這都是留給學生自學的機會。
在園林苗圃課堂教學中,通過對課程的充分準備、對自己和學生適當?shù)囊?、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的運用,收獲了滿意的教學效果。當然要想把園林苗圃課程教學做到更好,完全把學生變成學習的主體,可以學會自主學習,這還需要師生進行不斷的思考和大膽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