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芬 陳小平 洪彥彬 李少雄 魯 清 劉 浩 梁炫強
(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廣州 510640)
與常規(guī)花生品種相比,黑花生含有豐富的原花青素。原花青素為多羥基酚類化合物,衍生于黃烷類化合物,具有較強抗氧化能力,能有效防止氧自由基引發(fā)的多種疾病[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日益增強,營養(yǎng)豐富、風味佳并具保健功能的黑花生受到消費者的青睞[2]。但目前種植的黑色種皮花生品種多為資源種質,平均產量低,抗病和抗逆能力差,種植黑色種皮花生效益低,市場急需高產抗病和優(yōu)質的黑花生品種[3]。因此培育高產、抗病和優(yōu)質的黑色花生品種,對加速優(yōu)質花生的多樣化和產業(yè)化,特別是黑色花生產業(yè)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1 親本來源母本粵油7 號為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選育并在南方花生產區(qū)大面積推廣的超高產、多抗花生品種。該品種株型直立,分枝較多,莖系發(fā)達,葉片橢圓形、深綠色。單株結果數較多,縮縊淺,果嘴短鈍,莢果大,百果重超200g,籽仁呈桃型,百仁重達78.6g,出仁率70.2%,全生育期120d 左右。
父本南改系183 是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從臺灣引進的多粒型黑皮花生品種。該品種屬疏枝型,主莖和側枝偏高,總分枝較少,收獲時主莖青葉數較多,銹病及葉斑病抗性強。莢果多粒型,莢果表面質地粗糙,果脊明顯,籽仁橢圓型,種皮黑色,全生育期春植120d,秋植110d。
1.2 選育過程粵油黑4 號于2010 年秋以粵油7號為母本,南改系183 為父本組配雜交組合(圖1),雜交組合名稱為2010B14。選育過程采用改良系譜法,2011 年去除假雜種后混收種子F1,F2~F3采用一粒傳法種植(即每個單株選取單個飽滿的莢果,按雜交組合混合);F4采用雙行區(qū)單粒種植,收獲時按目標選取優(yōu)良單株,用F4單株分小區(qū)播種,每小區(qū)留30 粒種子F5,收獲時對小區(qū)進行測產,選擇產量高、抗病強、品質優(yōu)的黑色花生株系進入2013 年秋植的選種圃(F6)進行產量、抗病性和品質鑒定;2014 年春在品種鑒定圃鑒定,同年秋在品種比較圃鑒定并定名為粵油黑4 號,當年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2015 年參加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花生新品種比較試驗;同年在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和廣東省平遠縣進行示范表證;2016 年起在廣東省內外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至2020 年累計推廣面積達40000hm2,并成為當地扶貧和創(chuàng)農業(yè)品牌的當家花生品種;2017 年獲農業(yè)部植物新品種保護權授權(編號:20179529)。
圖1 粵油黑4 號系譜圖
2.1 農藝及經濟性狀粵油黑4 號屬直立珍珠豆型花生,連續(xù)開花,株高中等,生長勢強,株型緊湊。主莖高50cm,分枝長56.3cm,總分枝數7 條,有效分枝數6.3 條。收獲時主莖青葉數6.3 片,葉片大小中等、長橢圓形,葉色深綠。單株果數21.3 個,飽果率85.1%,莢果大小中等,百果重180.3g,果嘴中等,縮縊中等,網紋明顯。籽仁呈柱型,百仁重72.1g,出仁率70.5%。種皮黑色、有光澤,無裂紋、油斑,口感細膩,食味好。結實性強,莢果成熟一致性好,農藝性狀良好,利于機械化收獲,全生育期120d。
2.2 品質性狀2014 年經農業(yè)農村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測中心(武漢)檢測:粗脂肪含量53.1%,蛋白質含量24.3%,油酸含量40.2%,亞油酸含量38.2%,莖蔓粗蛋白含量12.1%。
2.3 抗病及抗逆性2015 年春在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花生病害鑒定圃進行鑒定,青枯病的抗病率達80.1%,達中抗青枯病水平;田間銹病發(fā)病級數為3.0 級,達高抗銹病水平;田間葉斑病為4.1級,達中抗水平。此外,粵油黑4 號在田間表現抗旱性和抗倒性強。
3.1 品種比較試驗2014 年參加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花生新品種比較試驗,每667m2干莢果平均產量為315.4kg,比對照高產品種粵油79 增產1.9%,未達顯著水平,比對照黑色花生品種珍珠黑增產24.7%,達顯著水平;果仁平均產量為220.7kg,比對照品種粵油79 增產2.3%,未達顯著水平,比對照品種珍珠黑增產23.2%,達顯著水平。2015 年參加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花生新品種比較試驗,每667m2干莢果平均產量為319.5kg,比對照品種粵油79 增產0.2%,未達顯著水平,比對照品種珍珠黑增產22.7%,達顯著水平;平均果仁產量為225.3kg,比對照品種粵油79 增產0.8%,未達顯著水平,比對照品種珍珠黑增產23.8%,達顯著水平。
3.2 多點及高產示范2015 年在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示范表證3.4hm2,經當地農業(yè)主管部門現場測產驗收,每667m2干莢果平均產量為304.1kg,比對照品種粵油79 增產4.3%。同年在廣東省平遠縣示范表證6.7hm2,經當地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組織專家現場測產驗收,每667m2干莢果平均產量為297.2kg,比對照品種粵油79 增產3.8%,而且銷售價格也比當地常規(guī)品種高20%,深受農戶的歡迎。
粵油黑4 號適合在我國華南花生產區(qū)水旱輪作田種植。春植在驚蟄前后,秋植在立秋前后。播種前施足底肥,播種密度為27 萬~30 萬株/hm2,并采用多菌靈或百菌清拌種。生育前期以促為主,中期注意控制株高防止倒伏,花針期切忌干旱,生育后期注意養(yǎng)根護葉,成熟時及時收獲,保證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