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杰
關鍵詞:“人工智能+”;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
摘 要:“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為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構建提供了新思路。文章闡述了“人工智能+”及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概念,提出了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構建原則,指出了“人工智能+”視域下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構建路徑,以期為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構建提供一些參考。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0)11-0077-02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日漸成熟并被應用于各個領域,許多公共圖書館也開始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圖書館是我國社會文化知識交流的中心,是重要的文化服務機構,實際上也承擔著公共空間的職能,面向社會群體開放并提供服務[1]?!叭斯ぶ悄?”視域下,圖書館的智慧化特征更加明顯,雖然在圖書館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是大勢所趨,但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如人才缺失、設備購置經(jīng)費不足等。
1 “人工智能+”及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概念
1.1 “人工智能+”的內(nèi)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用計算機模仿人的智能,使計算機具有識別語言、文字、圖形以及進行推理、學習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人工智能是計算機應用的前沿領域[1]。在“人工智能+”這個概念中,人工智能是核心,“+”代表添加、合作、聯(lián)合等,即以計算機模仿人類智能為基礎,聯(lián)合其他業(yè)態(tài)、企業(yè)或行業(yè),實現(xiàn)產(chǎn)能和服務的升級。目前,人工智能已應用于醫(yī)療、快遞、交通等領域,其在效率、精準度等方面的優(yōu)勢愈加突出。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也成為圖書館界研究的熱點。2017年9月,武漢大學與百度公司舉行人工智能圖書館建設合作研討會,在研討會上專家指出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不僅要體現(xiàn)在語音圖像的智能識別方面,還要體現(xiàn)在資源推薦、一站式檢索方面[2]。
1.2 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
隨著人工智能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智慧型服務空間擺脫了被動服務的局面,形成延伸到互聯(lián)空間乃至社會空間的主動服務格局[3]。智慧型服務空間可以推動圖書館服務方式和服務內(nèi)容的升級和創(chuàng)新,為讀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信息和資源。傳統(tǒng)的圖書館服務空間主要指物理空間,如期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等,空間功能比較單一,主要依靠圖書館員提供各項服務。與傳統(tǒng)圖書館空間不同,“人工智能+”視域下的智慧型圖書館更強調空間的智能化、人性化,注重與讀者的雙向交流和溝通。
2 “人工智能+”視域下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構建原則
“人工智能+”視域下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以滿足用戶需求為核心,以先進技術為主導,以館員服務為支撐,以個性化服務為內(nèi)容,詳見圖1。
2.1 以滿足用戶需求為核心
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構建目的就是滿足讀者需求。大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下,資源的增長速度超越了傳統(tǒng)以紙質文獻為主的時代,增加了讀者獲取資源的難度。首先,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一部分讀者缺乏基本的檢索能力,難以從大量文獻中獲取自己所需資源;其次,信息資源良莠不齊,如果讀者缺乏辨別能力,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秉承以讀者為核心的理念,可以根據(jù)讀者的個體情況提供滿足其需求的個性化服務。
2.2 以先進技術為主導
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和普及推動了各行各業(yè)的轉型和升級,圖書館也迎來了發(fā)展的新契機。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構建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持,如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這些技術的支持下,圖書館將變得更加智慧化和人性化。此外,圖書館可以使用智能系統(tǒng)為讀者推薦所需圖書資源。
2.3 以館員服務為支撐
館員是圖書館提供閱讀服務的基礎和前提。圖書館在引進館員時應將計算機專業(yè)、人工智能專業(yè)的人才作為重點。具有人工智能專業(yè)相關學科背景的館員可以為智慧圖書館各項服務提供技術支持,同時,他們接受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也更強?;谌斯ぶ悄艿闹腔蹐D書館是以技術為支撐的新型圖書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運用,圖書館的自助設備將不斷增多,服務將更加智能化,傳統(tǒng)模式下只能通過館員才能完成的業(yè)務如圖書借還、讀者證辦理等都可以通過智能設備完成。因此,館員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才能為讀者提供更智慧化的服務。
2.4 以個性化服務為內(nèi)容
“人工智能+”視域下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構建以滿足讀者需求為前提,因此,圖書館可以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服務全過程。例如,圖書館可以應用神經(jīng)網(wǎng)絡算法從讀者興趣信息庫中讀取讀者的需求信息,推測他們的意圖,并對偏好種類進行標簽化處理,以此為依據(jù)劃分讀者群組,同時采用數(shù)據(jù)預測的方法,對不同標簽類別的讀者推送內(nèi)容各異的信息資源[4]。
3 “人工智能+”視域下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構建路徑
3.1 提供智能服務
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有利于讀者更便捷地獲取所需資源:一方面,讀者可以通過模糊查詢的方式匹配到目標資源;另一方面,讀者獲取所需資源的方式更加便捷?!叭斯ぶ悄?”視域下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智能化,即以讀者體驗為中心實現(xiàn)服務的智能化升級。例如,西南大學圖書館引入了三臺智能機器人為讀者服務,機器人不僅能實現(xiàn)前臺接待、問路引領、場館介紹等功能,還能依靠強大的數(shù)據(jù)庫進行圖書檢索、智能導覽、智能互動、知識庫問答等,其數(shù)據(jù)資源涵蓋15,000余種期刊、大量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專利和科研成果以及其他數(shù)據(jù)資源,所有資源按周或按月進行更新[5]。
3.2 掌握讀者需求
讀者需求因其年齡、職業(yè)、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因此,圖書館需要根據(jù)讀者的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圖書館可以通過目標嵌入、流程嵌入、功能嵌入、情感嵌入、協(xié)同嵌入等方式,嵌入讀者使用平臺的各個階段,這在深層次上反映了圖書館建設理念的轉變,即由被動到主動、由封閉到開放[6]?!叭斯ぶ悄?”視域下,圖書館可以利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收集、分析讀者的相關數(shù)據(jù),根據(jù)基本信息、檢索記錄、借閱記錄等對其閱讀需求進行細化,為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3.3 建設智慧服務平臺
目前,數(shù)字閱讀時代已然到來,智慧圖書館也要迎合這一趨勢,重視數(shù)字閱讀資源的購買和共享,使讀者能夠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接入圖書館智慧服務平臺,實現(xiàn)不受限制的泛在化學習,同時在平臺上完成檢索、借閱、續(xù)借、收藏等操作,凸顯圖書館服務平臺的智能化[7]。
3.4 構建智慧化的“第三空間”
“第三空間”是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在《絕好的地方》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第一空間是指家庭居所,第二空間是指工作單位,二者之外的公共空間如圖書館、公園等是第三空間。在第三空間里,人們的關系更加自由、平等,能夠拋開功利,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暢快交流[8]?!叭斯ぶ悄?”視域下,智慧圖書館的服務空間將更加多元化,圖書館的定位也從文獻收藏中心拓展為信息交流中心。
4 結語
雖然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尚未得到廣泛運用,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圖書館智慧型服務空間的構建,圖書館將進一步向智慧化的方向邁進,未來,更多的智能設備將會應用于圖書館各項服務中,為讀者帶來更優(yōu)質的服務體驗。
參考文獻:
[1] 楊樹元,楊立軍.信息技術應用基礎[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5:5.
[2] 我館與百度公司舉行AI(人工智能)圖書館建設合作研討會[EB/OL].[2017-09-08].http://gzw.lib.whu.edu.cn/pe/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931.
[3] 林黎南.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與效能提升路徑[J].圖書館學刊,2019(6):31-35.
[4] 王筱雯,王天泥.基于人工智能的圖書館空間再造與服務[J].圖書與情報,2018(3):50-55.
[5] 重慶西南大學圖書館引進智能“三胞胎”[EB/OL].[2019-04-24].http://cq.cri.cn/20190424/473d378d-10e7-9321-eaf9-9f8b87b0c645.html.
[6] 張磊.我國“人工智能+圖書館”研究分析、回顧及述評[J].圖書館研究,2019(3):1-7.
[7] 顏湘原.人工智能時代智慧圖書館的概念、要素與發(fā)展路徑[J].圖書館學刊,2019(3):5-8.
[8] 上海公共圖書館主動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廣度和深度[EB/OL].[2017-11-30].http://www.ce.cn/culture/gd/201711/30/t20171130_27049670.shtml.
(編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