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吳方舟,梁金榮,劉虎,郭慧,申玉春
(1.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廣東 湛江 524025;2.湛江市海洋生態(tài)與養(yǎng)殖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廣東 湛江 524025)
鎘(cadmium,Cd)是一種天然存在的重金屬[1],是對人體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毒害作用的物質[2]。環(huán)境中的鎘污染物難以降解,可隨食物鏈遷移和累積,富集到更高營養(yǎng)級的生物體內[3]。在人體內,鎘的半衰期長達7~30 年,可在人體積蓄50 年之久,長期攝入微量鎘,可以引起“痛痛病”[4]。鎘廣泛應用于工農業(yè)生產中,易造成土壤、水體污染[5]。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工業(yè)源共產生Cd 量為2 673.1 t,排放量為37.7 t[6]。2012 年廣西龍江發(fā)生重金屬鎘污染事件,鎘排放量達21 t[7]。2016 年冬季太湖湖水的鎘含量為0.74 μg/L[8]。2019 年7 月23日,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將鎘及鎘化合物列入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1/201907/t20190729_712633.html)。鎘污染與公眾健康的關系受到人們的密切關注。
Hao 等[9]調查舟山和海南海域水生生物鎘含量時,發(fā)現(xiàn)蟹類體內的鎘含量都遠高于魚類。甲殼動物是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布較為廣泛的種群,其富集重金屬能力強于魚類[10],對水環(huán)境中各種理化性質的變化反應較靈敏,是適合評估水生生態(tài)環(huán)境健康狀態(tài)的標志生物。甲殼動物是人類主要食用海產品之一,特別是十足目蝦蟹類是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重要的養(yǎng)殖對象[11]。甲殼動物通過攝食或鰓呼吸吸收水體中離子態(tài)的重金屬并累積在體內,富集到危險濃度時,嚴重影響其生理生化過程[12]。鑒于此,本文歸納了蝦蟹各組織中的鎘含量分布與生物富集特點,并闡述了鎘對蝦蟹的毒性效應,以期為深入研究甲殼動物抗重金屬脅迫的響應機制提供參考。
鎘是一種呈銀白色,略帶淡藍光澤,質軟,富有延展性的重金屬,其所有化學形態(tài)都具有毒性。鎘是非必需的重金屬無機污染物,廣泛存在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13]。鎘來源主要有天然來源和人為來源。天然來源包括海底火山噴發(fā)將地殼深處的重金屬帶上海底,把重金屬及其化合物帶入海洋;地殼巖石風化后通過陸地徑流、大氣沉降等方式將重金屬注入河流、湖泊、海洋,增加水體中的重金屬含量[14]。人為來源包括礦山與海洋油井的開采、工農業(yè)污水(如電鍍、冶金、蓄電池、制革、顏料、涂料以及化工廠的排水、重金屬農藥等)[15]。
重金屬進入蝦蟹體內的途徑主要有4 類[16]:(1)鰓的呼吸作用,甲殼動物通過鰓的呼吸作用吸收重金屬離子,經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輸送到機體各組織;(2)受鎘污染的飼料,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 攝食鎘污染的飼料,其生長速率被抑制和肝胰腺結構損傷[17];(3)體表滲透交換作用,甲殼動物的體表可通過與水體的滲透交換作用富集重金屬;(4)食物鏈的傳遞,浮游藻類等水生植物通過絡合或離子交換的方式吸附水中的重金屬,經食物鏈進入甲殼動物體內。目前認為水生生物富集重金屬的主要途徑是攝食[18],但水環(huán)境中的鎘離子通過鰓呼吸作用和體表滲透方式進入體內亦不可忽視。
蝦蟹動物的鰓直接接觸外界水環(huán)境,所以鰓絲表面易聚集重金屬或者重金屬離子通過鰓呼吸進入體內。肝胰腺是甲殼動物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是消化、吸收、代謝和營養(yǎng)物質儲存的主要場所[19]。重金屬進入蝦蟹體內后,一部分通過肝胰腺代謝排出體外,另一部分通過消化道吸收蓄積在肌肉組織中。王劍萍和申屠基康[20]檢測三種蟹體中肝胰腺鎘富集平均含量:三疣梭子蟹Pounus trituberculatus最高為2.48 mg/kg,鋸緣青蟹Scylla serrata 0.5 mg/kg,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0.39 mg/kg。據(jù)檢測,墨西哥西北海岸的加州對蝦Penaeus californiensis雄蝦各組織的鎘富集含量分別為:肝胰腺(13.6±1.9)mg/kg>鰓(0.3±0.1)mg/kg>肌肉(0.1 mg/kg)[21]。Ma 等[22]發(fā)現(xiàn),河南華溪蟹Sinopotamon henanense在23.2 mg/L 鎘脅迫下3 d 后,其鰓中鎘濃度為(20.81±2.01)mg/kg,5 d 后其肝胰腺和肌肉的鎘含量分別為(9.80±0.35)mg/kg 和(6.70±0.3)mg/kg,各組織富集鎘的能力順序為鰓>肝胰腺>肌肉。另外,在500 μg/L 鎘暴露下,日本囊對蝦Marsupenaeus japonicus 的鎘富集量隨著時間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時間內,日本囊對蝦的鎘富集量依鎘濃度增加,其大小順序為500 μg/L>50 μg/L>5 μg/L>0 μg/L[23]。鎘在蟹體中鰓、肌肉和肝胰腺的累積量也具有暴露時間、劑量的依賴性[22]。綜上可知,蝦蟹類富集鎘的主要組織是肝胰腺和鰓絲,且不同組織中鎘含量隨著鎘濃度、暴露時間增加而增加。
鎘進入人體后,與金屬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形成鎘硫蛋白,蓄積在肝和胃中。MT 是一類廣泛存在于生物中的低分子量、能被金屬誘導的金屬結合蛋白[24],富含半胱氨酸(Cys),能螯合金屬離子,調節(jié)微量元素貯存、運輸和代謝及具有對重金屬有解毒作用和清除活性氧的功能[25,26]。MT 含量與水環(huán)境和體內組織中的重金屬含量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可將MT 可以作為重金屬暴露的生物標志物[27]。Wu 等[28]發(fā)現(xiàn)長時間鎘脅迫下,凡納濱對蝦肝胰腺的MT 含量呈先上升后緩慢下降的變化趨勢,總體水平仍比對照組高。Ma 等[22]發(fā)現(xiàn)河南華溪蟹在不同濃度的鎘脅迫下,其MT 濃度在第1 d 達到最大值,隨后降低;其MT 濃度在不同組織中大小順序為:肝胰腺、鰓、肌肉和卵巢。趙艷芳等[29]發(fā)現(xiàn)總鎘含量高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肝胰腺中的Cd 主要與MT 結合,而鎘含量低的肝胰腺組織中Cd 主要與Cys 結合,MT、Cys 作為解毒物質,能夠通過巰基與金屬離子結合形成無毒或低毒的配合物而排出體外,從而起到解毒的作用。但王曉玲[30]認為Cd 與紫貽貝Mytilus edulis 體內的MT結合成Cd-MT 后,更難將鎘離子代謝排出體外。金屬硫蛋白能減輕鎘的毒性作用,可能是一方面MT螯合Cd2+形成Cd-MT,降低游離鎘離子濃度;另一方面MT 清除活性氧,降低活性氧對組織的氧化損傷。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分為致死效應和行為影響。這些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直接毒死生物個體,抑制某些酶活性,降低其免疫抵抗力和攝食。
重金屬對甲殼動物的毒性作用方式可分為三種:一是單一重金屬的毒性作用,且不同種類的單一重金屬對甲殼動物的毒性強弱不同;二是同一金屬對不同階段的生物的毒性強弱不同;三是兩種及兩種以上重金屬的聯(lián)合作用[31]。半數(shù)致死濃度(LC50)是衡量水中毒物對水生動物毒性大小的重要參數(shù),其LC50越大,其生物毒性越小,其LC50越小,其生物毒性就越大。姜會超等[32]發(fā)現(xiàn)Hg、Cu、Cd、As、Zn 對日本對蝦Penaeus japonicas 胚胎LC50分別為:0.0177 mg·L-1、0.1070 mg·L-1、1.6057 mg·L-1、3.3682mg·L-1、8.2644 mg·L-1,即Hg>Cu>Cd>As>Zn。毒物的致死效應與受試動物暴露時間有密切關系,所以LC50需要標明受試時間,如脊尾白蝦Exopalaemon carinicauda 在24 h、48 h、72 h、96 h 的LC50分別為:0.66 mg·L-1、0.379 mg·L-1、0.343 mg·L-1和mg·L-1[33]。鎘對不同生長階段的水生生物的毒性不同,Cd 對體長6~9 mm、體質量2~8.5 mg 的凡納濱對蝦幼蝦的24hLC50為2.22 mg·L-1[34];體長(8.00±0.53)cm,體質量(5.31±0.56)g 的凡納濱對蝦的24h LC50為0.952 mg·L-1[35],幼蝦的整體抵抗力較強,可能與其自身新陳代謝快有關。重金屬的毒性強弱與游離重金屬離子相關。一方面,游離的金屬離子濃度與鹽度成反比,而非重金屬的總濃度,在鹽度為5 ppt、15 ppt、27 ppt 海水中,凡納濱對蝦的鎘96h LC50分別是0.45 mg·L-1、0.69 mg·L-1和1.02 mg·L-1[36]。另一方面鹽度高低影響蝦蟹的滲透壓,影響機體對金屬離子的吸收能力。
Cd 通過攝食、呼吸,甚至皮膚進入動物體內[37],代謝周期長,可通過食物鏈進行積累和生物放大[38],引起機體生化改變、生理機能障礙和形態(tài)畸形,包括氧化應激、凋亡和致癌作用等[39]。鎘通過與蛋白質、DNA 的巰基、硫酸鹽和羰基位點結合,抑制DNA 修復功能[40],導致蛋白質和DNA 結構、功能受損[41]。鎘降低肝臟細胞的抗氧化能力并損傷其線粒體功能,引起肝臟內活性氧增加,自由基與脂質的代謝障礙[42]。游離的鎘離子誘導機體產生大量活性氧(ROS),過量的ROS 能氧化損傷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質和脂質[43]。線粒體是細胞產生活性氧的主要場所,細胞內大約90%的氧被線粒體所消耗,大部分氧被電子傳遞鏈所傳來的電子還原為水,小部分氧被電子傳遞鏈中漏流出來的電子單價還原,形成超氧陰離子[44]。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細胞內存在抗氧化酶系統(tǒng)維持活性氧產生和清除的平衡。一旦細胞內氧化還原的平衡被打破,線粒體功能出現(xiàn)紊亂,會使正常氧化還原過程產生更多的ROS。ROS 增多會影響線粒體呼吸鏈復合物的活力,從而影響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而降低細胞內ATP 的合成,導致能量代謝混亂,抑制生長、繁殖等過程。引起線粒體膜通透性的改變,誘導Ca2+和細胞損傷的因子如細胞色素C(Cyt C)等釋放;干擾線粒體DNA的轉錄與翻譯,抑制線粒體DNA 編碼蛋白的合成,影響線粒體蛋白的正確表達;還可以直接攻擊細胞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脂質及核酸等,引起細胞的氧化性損傷[45]。以上途徑又進一步產生更多ROS,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最終引起細胞凋亡或壞死。
一般認為,甲殼動物等無脊椎動物只有先天性免疫,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血細胞包括透明細胞、小顆粒細胞和大顆粒細胞,可以通過識別、吞噬、包囊、排出或者通過釋放免疫物質來清除病原體或外來物[46]。研究發(fā)現(xiàn),10-3mol·L-1Cd2+對凡納濱對蝦血細胞的吞噬活力,抑制率為79.6%[47]。10-9~10-6mol·L-1的Cd2+對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的離體血細胞活性和酯酶活力沒有顯著影響;但Cd2+濃度達到10-5mol·L-1時,顯著抑制了酯酶的活力;達到10-4mol·L-1和10-3mol·L-1時,細胞活性和酯酶活力均顯著下降[48]。擬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 的血細胞總數(shù)在Cd2+脅迫1 d 后顯著下降[49]。
3.3.1 鎘對活性氧及其抗氧化酶系統(tǒng)的影響
當必需和非必需重金屬濃度在水生生物體中蓄積超出一定值后,都會產生大量活性氧ROS[50]。ROS 包括超氧陰離子(O2-·)、羥自由基(OH·)和過氧化氫(H2O2)、以及由此衍生的有機過氧化物自由基(RO·、ROO·)、單線態(tài)氧(1O2)等物質[51]。超氧歧化物酶(SOD)、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在平衡體內ROS 含量起重要作用。SOD 催化超超氧陰離子(O2-·),迅速轉換成過H2O2[52]。CAT和GPx 將H2O2消除并轉化為H2O 和O2,消除H2O2[53]。丙二醛(MDA)是脂質過氧化的二次產物,反映了ROS 攻擊的程度,可作為膜損傷的指標[54]。美食奧螻蛄蝦Austinogebia edulis 在0.5 mg·kg-1鎘脅迫時,肌肉的SOD、CAT、GPx 活力增加;在5 mg·kg-1鎘濃度下,肌肉的SOD、CAT 和GPx 活力顯著下降,MDA 含量顯著增加[55]。通常,低毒物濃度下出現(xiàn)的活性升高現(xiàn)象被稱為“毒物興奮效應”;而高劑量的重金屬離子則抑制正常的生理過程,被稱為“毒物抑制效應”[56]。高濃度鎘離子與SOD、谷胱甘肽還原酶(GSSG-R)的巰基結合,與GPx 中的硒形成硒鎘復合物,或取代銅鋅超氧岐化酶(Cu/Zn-SOD)中的Zn,使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或喪失[57],造成機體ROS失衡,造成細胞或組織氧化損傷。
3.3.2 鎘對溶酶體的影響
溶酶體是分解蛋白質、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亞細胞器,是甲殼動物免疫防御系統(tǒng)和健康狀態(tài)的生物標志物[58]。過量的ROS 改變溶酶體膜通透性,向細胞質中釋放水解酶如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堿性磷酸酶(AKP)[59]。由此可見,溶酶體膜通透性和水解酶活力均是檢測甲殼動物應對環(huán)境脅迫下的重要免疫指標[60]。河南華溪蟹Sinopotamon henanense 在0.725 mg·L-1、1.450 mg·L-1和2.900 mg·L-1鎘脅迫14 d 和21 d 后,其溶酶體膜的穩(wěn)定性比對照組明顯降低,在處理時間內各實驗組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顯著升高,堿性磷酸酶活性在2.900 mg·L-1鎘實驗組達到最高值[61]。秦圣娟[62]發(fā)現(xiàn)河南華溪蟹在29 mg·L-1、58 mg·L-1鎘暴露下,血清ACP、AKP 活力都在處理時間內升高。擬穴青蟹暴露于不同Cd2+濃度1 d 后0.025 mg·L-1、0.1 mg·L-1Cd2+濃度組擬穴青蟹血清中溶菌酶活性較對照組顯著上升;3 d 后只有0.1 mg·L-1Cd2+濃度組擬穴青蟹血清中溶菌酶活性仍呈顯著升高狀態(tài),其余Cd2+濃度組地擬穴青蟹血清中溶菌酶活性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63]。
水環(huán)境中的鎘來源廣泛,威脅甲殼動物和人類健康,需要嚴格控制其廢水排放和管理漁業(yè)養(yǎng)殖環(huán)境。甲殼動物主要通過攝食鎘污染的食物富集鎘,但水環(huán)境中的鎘離子通過鰓呼吸和體表滲透不可忽視。蝦蟹類富集鎘的主要組織是肝胰腺和鰓絲,且不同組織中鎘含量隨著鎘濃度、暴露時間增加而增加。鎘離子誘導細胞產生大量活性氧,過量的活性氧氧化損傷DNA、蛋白質和脂質等生物大分子;鎘離子抑制抗氧化酶活性,進一步加重細胞損傷或凋亡。金屬硫蛋白含量與體內組織中的重金屬含量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可將MT 可以作為重金屬暴露的生物標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