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前路頸椎間盤切除融合術(ACDF)而言,頸椎鋼板置入較單純置入Cage療效更佳。但有學者認為,鋼板置入后增加了患者術后吞咽困難的發(fā)生率,可能是前路鋼板置入時對食管過度牽拉、加劇組織刺激和水腫所致。既往研究報道ACDF固定器械與術后吞咽困難的相關性,但對吞咽困難的臨床評估各不相同。本研究的目的是對單節(jié)段初次ACDF鋼板置入術后患者生命質量-吞咽(SWAL-QOL)評分和影像學腫脹狀態(tài)進行定量評估。
研究納入2014—2017年施行初次單節(jié)段ACDF的68例頸椎退行性病變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手術均由同一術者在同一研究所完成,非退行性病因及術后隨訪資料不完整者予以排除。患者均采取Smith-Robinson入路,采取單純PEEK椎體間Cage置入41例(Cage組),采用Cage+前路鋼板置入27例(鋼板組)。均以前路手術切除的骨贅植骨填塞Cage,以納米晶羥基磷灰石植骨擴充。兩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吸煙狀態(tài)、合并癥等基線特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等圍手術期指標相似。
記錄術前及術后6、12周SWAL-QOL評分,拍攝X線側位片,其中椎前軟組織腫脹被定義為椎體前方皮質到后方氣管空氣窗的距離,同時檢測氣管空氣窗的前后直徑。腫脹指數(shù)即為椎前軟組織腫脹與所有被測節(jié)段椎體前后直徑的比率,空氣指數(shù)則是用食管空氣窗取代椎前軟組織腫脹。
兩組術前SWAL-QOL評分及腫脹指數(shù)、空氣指數(shù)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術后6、12周SWAL-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后差值組間比較亦相似。術后6周,鋼板組腫脹指數(shù)更高(87.6vs75.4,P=0.010),但術后12周兩組腫脹指數(shù)無明顯差異。比較兩組術后6、12周空氣指數(shù)以及手術前后指數(shù)變化,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結果顯示,是否使用前路鋼板,對初次單節(jié)段ACDF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不會造成影響;與單獨置入Cage的術式比較,Cage聯(lián)合前路鋼板置入不會增加吞咽困難發(fā)生率,影像學腫脹評價指標也相似,從而提示ACDF術中可應用前路鋼板,不必擔心置入鋼板會增加術后吞咽困難的發(fā)生風險。
(摘自Haws BE,Khechen B,Patel DV,et al.Swallowing function following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and without anterior plating:a SWAL-QOL(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and radiographic assessment.Neurospine,2019,16(3):601-607.白朝暉摘譯,王建華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