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瑤
“熊貓咬我,我能把熊貓打死嗎?”“關在狗籠里面,讓狗來舔你,算‘刑訊逼供嗎?”這些問題皆源自最近火爆且“出圈”的法學教授羅翔,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
一個講法律的老師能有多火?他入駐B站第一天就成為百萬UP主。
羅翔老師是個優(yōu)秀的學者,種種一直以來被鉆研討論的法理學問題,他都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事例。有的事例是真的,有的是假的,但幾乎都有同一個主人公:張三。
張三,中國學生耳熟能詳,從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里買蘋果,到中學物理書里爬斜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羅翔的一張嘴里,張三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他是無良網民,是入室行竊的小偷,是離異再婚的父親。張三可以租個挖掘機拱走ATM機,可以在越南開一槍,結果打死了中國的豬。
“張三”在這兒幾乎變成了一個故事新編式的IP,把不同視頻內容串聯(lián)起來,某種程度上構成了羅翔個人風格的一個紐帶。觀看完大型法治連續(xù)劇《法外狂徒張三傳》后,其個人邏輯和思路特征已然昭昭。
然而,真正讓這樣一位寶藏教授“吸粉”的,并不是把知識當段子來講,而是以一種專業(yè)的態(tài)度、較真的口吻,去分析那些看似偏激,又是在現(xiàn)實邏輯之內,充滿笑點的段子式案例。
他擅長用感性的語言闡釋最樸素實用的法律事例,給出一個個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回答。他不僅可以張口就張三,也不乏隨時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古今中外哲學家的思想,詮釋法的精神。從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到羅爾斯的“無知之幕”,還會用拉德布魯赫解釋為什么刑法有義務保護罪人。
跳出那些聽上去就枯燥的法律條框,他用那套自成一系的人生哲學去詮釋法理,傳遞其對法律、人生哲學的信念和執(zhí)著。
沒有教條主義帶來的傲慢,對法學的尊敬、謙卑和重視,對正義的樸素追求,對自己那套人生哲學的透徹和真誠,讓人看到了他身體力行地想讓學生成為具有“常識和溫度”的法律人。
這些,才是羅翔成為“B站寶藏”的核心關鍵。
就像他在制作第一個視頻時引用的牛頓那句話:“我只是一個在海灘拾貝的拾貝者,想借助這個平臺讓同學們看到海邊那些貝殼的美麗,更重要的不是炫耀我手中的貝殼,而是希望同學們能看到貝殼后面的大海是那么廣袤和美麗?!?h3>網課還存在多少種可能性?
羅翔光速出圈后,網友感慨:如果不是疫情,多少好老師的才華被埋沒了啊?
其實,近一兩年B站悄無聲息地出沒著不少“寶藏”老師,很多風格自成一系的“羅翔”紛紛出圈,同樣以沒有任何套路的清流,打開了網課的新世界大門。比如“無中生有的物理老師”李永樂,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的耄耋教授孫紹振,還有與羅翔同樣作為法學“圈內圈外”導師的徐光華、柏浪濤,等等。
受這次疫情影響,各高校和中小學不得不在家上網課,然而自網課上線以來,全國各地從教師到學生,苦網課中出現(xiàn)的各種弊端久矣??v觀這段時間來的效應和反饋,網上授課普遍存在缺乏氛圍、教師不習慣、網絡不暢、師生互動受阻等問題。
網課的大面積翻車,襯托出羅翔老師爆紅的某種必然性。從全民科普到學法浪潮,“羅學熱”應該讓不少教育工作者反思,短視頻傳播對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說,線上知識輸出,還可以存在很多種可能。
在當下被大數(shù)據定義的信息洪流里,如果合理利用互聯(lián)網的公共傳播功能,真正的知識共享也可以與社交流量相依相生。
社會對即時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對異質信息的興趣越來越強,這種情況下,優(yōu)質內容的沉淀更是保證流量積累的砝碼。今天的B站已經變成一個集“視頻技術+硬核網友原創(chuàng)內容”的分享平臺。
年輕一代自發(fā)組建了學習社區(qū),在“用戶”和“UP主”之間切換自如,在這種新式內容產出模式的引流下,優(yōu)質內容不會被埋沒,知識輸出也可以成為一種全民共享的低成本產品。
相比文字,視頻不必面臨受眾固定和傳播壁壘的局限,打破了階層壁壘,是“知識共享”社區(qū),也是“流行文化共娛”的雙贏。短視頻打造爆款形式,但爆款內核仍然在于信息價值的廣泛認可。羅老師的內容價值是基礎,加上個人風格獨特有趣的敘事手法添彩,接著才是靠平臺擴大受眾面,實現(xiàn)引流。
彈幕社區(qū)和文化也增加了視頻的互動感,哪怕是嚴肅晦澀的知識點,也有“同班同學”在“不干擾課堂秩序”的條件下自由吐槽,從而緩解枯燥氣氛。但作為大前提的核心本質,仍然是內容創(chuàng)作者的信息質量。
所以,羅翔的煉成,既是時代創(chuàng)造產品的偶然,也是這個社會對保護及傳播優(yōu)質內容之責的必然,可謂是一次“天時地利人和”之作。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育,個性化、年輕化品位的崛起趨勢已經勢不可當。
這是一個需要“吐真言”的時代,是一個需要打破印象壁壘共享知識的時代。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真誠的內容和模式,娛樂生產不例外,知識普及不例外,甚至應試備考也有必要嘗試融合,更多可能性還在前方。
全民法學熱固然是好事,但“羅學熱”現(xiàn)象背后的另一刃,也反射出知識輸出需要警惕的另一個面向。
比如,提防知識傳授的過度娛樂化。著名的《娛樂至死》里總結出“娛樂”邏輯得以成功運行的三原則:第一,不給觀眾設置門檻,就是在看節(jié)目前,觀眾不需要任何知識儲備;第二,不能讓觀眾費腦筋;最后,避開理性嚴謹?shù)膫鹘y(tǒng)演講方法。
盡管個人風格鮮明,內容實用易于傳播,但羅翔本人也曾發(fā)微博強調,將法律教育娛樂化并不是教學目的。
優(yōu)質內容當然可以憑借傳播手段擴大受眾面,無論是線上網課,還是線下教學社區(qū),用通俗易懂的授課方式降低接觸門檻,都是開拓知識共享的創(chuàng)舉。但學術知識不是快消品,羅翔也絕不是隨手可實現(xiàn)的復制品。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短視頻的呈現(xiàn)形式,都是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抓住觀眾注意力,濃縮課堂上的“黃金五分鐘”,提高學界內外的觀眾接受效率。
內容的豐富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不能以犧牲學術嚴謹性為代價。在求知授業(yè)的領域里,“明星”是需要警惕的,在投機者紛紛效仿借用算法推薦機制占據信息流時,自然也存在走向極端和扭曲的可能性。
當市場給予的回饋超過了學術生產和傳播本身的動力,公眾的信任感也將隨著效仿的泛濫和失誤的出現(xiàn)不斷被消耗,“學術”的公信力必然降低。
(摘自“南風窗”微信公眾號,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