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林,趙 鵬
(湖北省核工業(yè)地質局,湖北 孝感 432100)
礦區(qū)位于大地構造單元秦嶺褶皺系的南秦嶺印支冒地槽褶皺帶,在褶皺帶的南東翼北大巴山隨南復向斜的東端——隨南褶皺帶,礦區(qū)南鄰襄(樊)——廣(濟)深大斷裂。礦區(qū)在襄——廣大斷裂北東盤。仁和店礦區(qū)銅礦位于襄樊——廣濟斷裂北側,地層單元屬秦嶺地槽區(qū)隨縣小區(qū)隨南亞區(qū)。元古界武當群構成該區(qū)沉積基底,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及白堊系陸相沉積紫紅色砂礫巖分布較廣,為沉積蓋層。
該礦區(qū)所在區(qū)域當中,露地層包括震旦系下統(tǒng)陡山沱組至第三系公安寨組,第四系掩蓋了局部。區(qū)域的具體地層情況,由老到新依次為:震旦系下統(tǒng)陡山沱組下段(Z1d1)、震旦系下統(tǒng)陡山沱組上段(Z1d2)、震旦系上統(tǒng)燈影組下段(Z2dn1)、震旦系上統(tǒng)燈影組上段(Z2dn2)、寒武系下統(tǒng)莊子溝組上段(∈1z2)、寒武系下統(tǒng)雙尖山組(∈1s)、奧陶系高家灣組(Og)、第四系(Q4)。
區(qū)內當中的巖漿巖不發(fā)育,中基性淺成巖脈比較少,大部分為順層產出,個別與層理面存在斜交。在區(qū)域當中,巖漿巖侵入體,以脈巖形式產出的輝綠巖—輝綠玢巖、閃斜煌斑巖、花崗斑巖和流紋巖等為主要形式[1]。
礦區(qū)屬隋南褶皺帶大洪山褶皺束之雷公尖復式倒轉向斜中段西南邊緣的次級陳家灣背斜南翼,礦層呈單斜產出。
在區(qū)域當中,規(guī)模較小的褶皺較為發(fā)育,形成以比較大的兩個向斜,以及兩個背斜相間出現。核部寬大概為30m,最大不超過40m。向斜核部為震旦系上統(tǒng)燈影組上段硅質巖組成,背斜核部由震旦系上統(tǒng)燈影組底部含燧石條帶灰?guī)r組成。上述褶皺均向東南傾伏,致使向斜自西而東逐漸變寬,而背斜與之相反。所以降線裝外其他較為緊密,褶皺巖層產狀變化較大,傾向一般達220°~ 240°。
由于呈線狀緊密,因而褶皺巖層產狀變化較大,傾向一般為220°~240°,傾角多為70°之上,甚至接近直立。尤其是沿著傾斜有所延伸,地層產生的傾向變化并不是固定的,最突出和明顯的便是薄層巖石,可看見呈陡傾斜的舒緩波狀下延。
礦區(qū)位于襄樊——廣濟斷裂北側,區(qū)內斷裂構造多屬成礦前構造,僅個別斷裂破碎帶見到礦化,仁和店礦化段內,礦化富集處,巖性多趨破碎為斷裂破碎帶。對后期改造的礦體而言,起一定的控制、容礦作用,區(qū)內有兩組斷裂構造,一組為北東—南西走向,一組為北西—南東走向[2]。
在該區(qū)域當中,礦化有著非常廣泛的分布,東起陳家沖仁和山以西,西至楊家沖上蘆家灣以東,共有1000余米,寬度的范圍為60m~100m,結合已有的工程進行分析,在礦化帶中分布小銅礦體15個,有著多層性特征,賦存層位包括Z2dn1、Z2dn2、∈1z1、∈1z2、∈1s,共五層,礦化強度并不是非常高,分布比較散,大部分很難構成工業(yè)礦體,在仁和山及勝九山地段,為礦體的主要分布區(qū)域[3]。
礦物成份并不復雜,脈石礦物的構成主體為白云母、方解石、玉髓、石英,此外還有重晶石、炭質等;金屬礦物當中,其中的硫化物包括輝銅礦、銅藍,并伴有黃銅礦、斑銅礦、黃鐵礦;氧化物包括孔雀石、褐鐵礦,并伴有藍銅礦、赤銅礦、赤鐵礦等。其中,金屬礦物含量及粒徑的具體情況為:孔雀石;輝銅礦含量為5%~8%,粒徑0.04mm~0.10mm;銅藍含量為3%~8%,粒徑0.08mm局部高達20%;黃銅礦含量為2%~10%,粒徑0.016mm~0.08mm,一般含量為3~6;斑銅礦含量為少量~5%,粒徑0.04mm~0.06mm;黃鐵礦含量為5%~10%,粒徑0.08mm~0.10mm[4]。
這些經常見的銅礦物可構成的組合包括:黃銅礦、輝銅礦—輝銅礦組合;黃銅礦、斑銅礦組合;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組合;黃銅礦、銅藍組合;輝銅礦、藍銅礦組合;藍銅礦、孔雀石—藍銅礦(或孔雀石)組合,其中往往以某種礦物為主,盡管沒有較多的黃銅礦,但有著廣泛的分布,以上金屬礦,在垂直方向中,展現出來的變化為地表以孔雀石、藍銅礦為主,往深部輝銅礦增多,再向深部則見斑銅礦、銅藍→黃銅礦→黃鐵礦。此外,具體的生成順序為: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銅藍—輝銅礦—孔雀石、藍銅礦、褐鐵礦。
(1)計有微細粒、殘余、文象、乳濁狀、格狀組成了礦石結構,其中,為主的是計有微細粒、殘余、文象。其特征為:微細粒結構—黃鐵礦呈自形-半自形粒狀,黃銅礦、斑銅礦等硫化銅呈它形粒狀。
殘余結構—黃銅礦被輝銅礦、銅藍等交代,斑銅礦被輝銅礦交代等等,被交代之礦物呈殘余粒狀或島嶼狀[5]。
文象結構—見黃銅礦、斑銅礦互成不規(guī)則文象狀。
(2)礦石構造—計有浸染狀、被伏狀、斑點狀、脈狀、角礫狀五種,以前兩種為主,其特點如下:
浸染狀構造—輝銅礦、斑銅礦、黃銅礦呈微細粒狀不均勻浸染于脈石礦物間。
被伏狀構造—主要以氧化物(孔雀石、褐鐵礦等)沿裂隙面不均勻分布。
存在的主要有用金屬礦物包括:單一的銅礦石,有些區(qū)域為銅釩礦石。
依照含有的礦巖性,可將其分為:其一,含礦硅質巖,在地表及淺部有著廣泛的分布,為主的為氧化物,也是主要的類型;其二,含銅白云巖(包括硅質白云巖及白云巖夾燧石團塊),含炭質量非常高。此外,銅的硫化物有明顯的提升,形狀多為浸染狀,分布狀況為細脈狀;其三,含銅角礫巖(或碎裂巖),礫石由硅質巖、白云巖等組成,膠結物為白云質、鈣質、炭質、泥質等,金屬礦物多沿礫石之間的空隙充填交代,成脈狀、斑點狀分布。根據礦石存在的自然類型進行分析,氧化礦石一般為標高+140m~+150m以上,混合礦石一般為+150m以下。結合地表選取的樣品,對1號石門當中的29個樣品實施了組合探究,發(fā)現銅發(fā)生的氧化率,都超過了30%,通常為33%~78%。針對鉆孔當中的26個分析結果進行分析:銅發(fā)生的氧化率小于30%,大概在14%-29%之間,大約占據了25%,其他占據30%。
平均礦體含量為0.94%,根據穿過礦體的32個樣品實施分析之后發(fā)現,有11個含銅量大于1%,占整體的34%;有20個范圍在0.5%~1%,占整體的63%;小于0.5%的有一個,占整體的3%;通過數據的分析可知,礦化的強度比較差,剖面平均品位產生的變化范圍,為0.71%~1.14%,比較高的段為西段。其中,銅值的高低和礦體的具體厚度存在的依存關系并不明顯,沿著厚度方向,變化并沒有規(guī)律。沿著礦體發(fā)生傾斜的方向,銅量的具體變化為,深部比較低,淺部相比有所提升。總的來說,礦體總體并沒有較高的含銅量,特征為均勻礦化,與圍巖產生的關系為漸變,具體來說為四周一般存在不等寬度的礦化帶。
總之,湖北省安陸市仁和店銅礦床區(qū)域構造主要以襄樊——廣濟斷裂為主,襄樊——廣濟斷裂是秦嶺—大別山造山帶南緣最重要的邊界斷裂之一。目前認為襄樊—廣濟斷裂形成于喜馬拉雅期,是一條規(guī)模巨大的脆性斷層,具由南向北逆沖的特點,地表上大致構成揚子臺地區(qū)與秦嶺區(qū)的分劃,同時掩蓋了燕山運動造山帶和穩(wěn)定陸臺的邊界,且它對元古代以來的沉積作用控制不明顯;在青峰及以西的地區(qū),與燕山造山期構造疊加在一起,造成其變形具有多期的構造特點,實屬不同構造體系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