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林,王 浩
(山東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 濟南 250358)
1920 年華北地區(qū)發(fā)生特大旱災,直隸、河南、山東、陜西、山西五省災情尤為嚴重,災民總數(shù)達3 000 萬左右。①李文海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113 頁。為救濟災民,全國各地普遍成立了義賑組織,社會各界紛紛響應。此時,剛剛重組不久,仍分男女兩校區(qū)辦學的燕京大學不僅協(xié)助義賑組織完成了大量的工作,學校師生還獨立開展了一系列救災活動。本文將梳理燕京大學在1920年華北旱災救濟中的主要活動,分析燕京大學參與賑災活動的原因及意義,總結學界參與救災活動的特點及影響。②目前關于燕京大學參與華北救災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李偉玉的《從“邊緣”走向“中心”:五四運動時期的燕京大學——以燕大學生的社會活動為中心》(《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5 期),該文指出華北救災活動是燕大建校初期最大的社會服務實踐,是燕大參與社會服務從邊緣走向中心的重要一環(huán),但因主題所限,該文僅簡要介紹了燕大參與華北救災的概況,未能深入分析。本文擬對燕京大學師生參與華北旱災救濟的史實進行梳理,分析燕大師生參與救災的原因及意義,并以燕京大學為個案考察當時學界參與1920 年華北災荒救濟的情況。
善款籌集是救災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災情發(fā)生后,燕京大學師生紛紛慷慨解囊,積極為災區(qū)民眾捐款,學校教員累計捐款940 元,學生捐款200.5 元。③《本校服務災民方法》,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7 頁。學界雖不如工商界那樣有雄厚財力,但也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積極參與賑災募款。燕京大學師生在為災民募集賑款方面同樣開展了多樣化的活動。
1920 年秋有關華北旱災的報道鋪天蓋地。面對災情,燕京大學男校青年會表示“本會對于若大的旱災自然不能漠不關心”④劉?。骸赌行G嗄陼o事》,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96 頁。,故而在9 月16 日開學后第一次男校青年會職員會上,男校青年會成立了專門負責華北救災事宜的賑災籌備會,并向校內師生募得善款200 余元。隨后,男女兩校青年會于10 月7 日召開了聯(lián)席會議,確定了開展“賑災游藝會”為災區(qū)募集善款的方案。他們計劃自排話劇,進行義演,籌集1 000 元左右善款,再將善款通過義賑組織捐到災區(qū)。為辦好“賑災游藝會”,男女兩校通力合作,精選演出劇目,細化組織分工,最終義演在米市青年會大堂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11 月26 日男校學生通過表演話劇《青年》,募得善款600 余元。11 月27 日女校學生則將比利時戲劇家梅特林克創(chuàng)作的戲劇《青鳥》搬上了舞臺,演出當晚“一時來賓擁擠”,“開會的時候還沒到,有許多來賓已經(jīng)沒有座位了”①黃世英:《賑災的發(fā)起與經(jīng)過》,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66 頁。。后為聯(lián)絡同學,女校的《青鳥》又在12 月5 日重演了一場,女校兩次義演共募得善款1 400 余元。通過這次“賑災游藝會”男女兩校共募得善款2 100 余元,據(jù)女校青年會會長黃世英的描述,這其中還包括剛下野不久的段祺瑞捐的100 元,義演的收入和影響都遠超燕大學生的預期。義演的成功堅定了燕京大學學生為災區(qū)民眾服務的信念,在義演結束后的兩校青年會理事會上,學生商議放棄原計劃將善款轉交義賑組織的想法,“決定我們自己經(jīng)理一切的賑務”②黃世英:《賑災的發(fā)起與經(jīng)過》,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66 頁。,所籌款項,除直接放賑外,由女校組織在災區(qū)籌辦一所災女賑濟所。
為更好地服務災區(qū),兩校師生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又陸續(xù)通過努力,積極開展校外募捐,得到了中外善士的響應,據(jù)《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統(tǒng)計,女校共募得校外捐款2 720元,還有15 美元,男校共募得校外捐款4 034 元,另有1 000 美元。③《本校服務災民方法》,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7 頁。
華北災情發(fā)生之后,各地社會團體積極參與救災,組織了許多募捐活動,如“旱災紀念日” “全國急募賑款大會”等。燕京大學為這些募捐活動四處奔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旱災紀念日”是北京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和北京基督教學校事業(yè)聯(lián)合會共同發(fā)起的募捐活動,將1920 年12 月18 日定為旱災紀念日,發(fā)動北京大中學生約3 000 人分區(qū)域在北京各地進行募捐。④《賑災新聞:旱災紀念日學生勸捐之盛況及結果》,《救災周刊》,1921 年第11 期。燕京大學從“旱災紀念日”活動籌備開始就積極參與進來,燕大女校在關于旱災紀念日的報告中寫道:“當時在本校設立一個事務分所,有教員一位學員三位為辦事員,科長為主任,為這一件空前的一舉,我們全體是十分的踴躍。”⑤黃世英:《旱災紀念日女校的報告》,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76 頁。在旱災紀念日當天,雖然北京城的冬天寒風瑟瑟,但是燕京大學依然是男校學生全體出動,女校78 人參與到這場募捐活動中來。燕大學生主要負責西城,學生“每人攜紀念章一百五十而手執(zhí)白旗持集賑罐,各在所定區(qū)域之熱鬧路口遇有行人即向募捐”⑥《旱災紀念日之情形》,《京報》1920 年12 月19 日。,捐款人將善款投入集賑罐中,募捐的學生便會給捐款人一枚特質的紀念章。經(jīng)過一天的募捐最終女校募得善款405 元,男校募得善款200余元。⑦《本校服務災民方法》,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7 頁。據(jù)參與這次救災募捐活動中的燕大女校學生謝婉瑩介紹,在女校學生出發(fā)募捐前的集會上,燕京大學誠冠怡教授還向即將出發(fā)的學生加油鼓勁,“經(jīng)過新華門……又看見陳哲甫教授、劉次軒教授他們也站在學生中間”。⑧謝婉瑩:《旱災紀念日募捐記事》,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73 頁??梢?,在這次活動中,不僅燕大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教師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全國急募賑款大會”是中外善士為募集春賑款項而成立的募款組織,徐世昌為名譽會長,孫寶琦為會長。學界人士積極參與協(xié)助募捐事宜,故而在1921 年2 月4 日由教育部組織成立了全國急募賑款大會學界委員會,當時的教育部部長范源濂為委員長,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被推舉為副委員長。⑨《全國急募賑款大會學界委員會成立紀要》,《教育公報》,1921 年第8 卷第3 期。急募賑款大會的集中募款時間為2 月20 日至28 日,而學界委員會組織的學生勸募活動則集中在26 日、27 日、28 日,燕大學生以勸募員的身份參與了此次賑款大會。具體募捐方法不同于旱災紀念日的流動式募捐,而為定點募捐,全京共設立52 處募捐點,每處3~6 名勸募員為一組,每天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三組輪崗,“勸捐學生在指定之地點守候收捐,不必攔阻車馬行人,如必須時得用簡單言語說明募捐理由”⑩《全國急募賑款大會學界委員會學生勸捐辦法》,《教育公報》,1921 年第8 卷第3 期。。燕大男校派出勸募員45 人,募得善款500 余元,女校有76 人參與,募得善款1 834 元。①《本校服務災民方法》,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7 頁。
在為災民募集善款的活動中,燕京大學師生不僅獨立發(fā)起募捐,還廣泛參與社會募捐活動,累計為災區(qū)募集善款13 000 余元。
燕京大學師生不僅在北京為災區(qū)搖旗吶喊,募集賑款,而且組織師生趕赴災區(qū)一線查災賑災,并幫助北京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華北華洋義賑會、美國紅十字會等救災組織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查和放賑活動。
直隸省的保定、正定、順德三府是燕京大學師生的主要調查服務地區(qū),服務縣區(qū)包括望都縣、清苑縣、靈壽縣、沙河縣、博野縣、饒陽縣、唐縣等。
男校青年會將其義演所得600 余元之賑款一分為二,分別賑濟保定府望都縣和順德府沙河縣。1921 年2 月3 日,張元愷、蔚登瀛兩名學生赴沙河縣辦理賑災,考察當?shù)貫那楹蟀l(fā)現(xiàn)學生所募之善款對救濟全部難民來說是杯水車薪。故而二人接受了順德國際統(tǒng)一賑災總會的建議,專門對南陽及姚莊兩村進行賑濟。二人先對兩村災民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查,“按其情形之輕重,撒給以半元及一元之本校賑災券。令于發(fā)放之次日來城中福音堂內取款”。②張元愷、蔚登瀛:《順德府沙河縣災情形》,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46 頁。放賑當天,學生還向縣長要來四名警役用于協(xié)助維持秩序?!拔捶趴钪埃扔幸环菡f,論此款之來源,并告以用款免災之各種方法?!雹蹚堅獝?、蔚登瀛:《順德府沙河縣災情形》,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46 頁。
與在沙河縣發(fā)放賑款不同,男校青年會在望都縣則開展了更加細致長效的工作。劉健和楊建章二人在2 月4 日抵達望都后即向縣長借得當?shù)厥転娜丝谠敿毲闆r統(tǒng)計。在得知全縣災荒大概情形之后,劉楊二人用一星期的時間到全縣各地調查災況,最終選定了處于縣區(qū)交界處,常常被當?shù)鼐葷M織忽略的北閻家莊、北王各莊和西李各莊為救災對象,從中挑出42 家極貧住戶發(fā)放給領糧券。在男女兩校的協(xié)調之下,購買了60 石紅糧,分四次發(fā)放,領券的人可以在陰歷正、二、三、四月的初七日進城領糧。放賑地點設置在望都城隍廟的正殿,“大人每口每月領糧一斗五升,小孩兒每兩口當大人一口”。④劉健:《望都縣燕京大學放賑處四個月的回顧》,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78 頁。放賑現(xiàn)場每十人一組依次領糧,東門進西門出秩序井然。此外,女校師生為建立災女賑濟所,也在望都縣進行了相關的災情調查,具體情形將在救濟所一節(jié)專門敘述。
在救災過程中,燕京大學有9 名教員、24 名學生在美國紅十字會、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華北華洋義賑會等救災機構中負責放賑和災情調查相關事務。其中教員多擔任當?shù)氐姆刨c督辦,學生多為調查員或放賑員。師生的調查和放賑方法依照各救災團體的具體規(guī)章進行。協(xié)助辦賑的學生多是調查和放賑工作都要參與。協(xié)助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辦理賑務的謝景升提到他在饒陽的救濟辦法可視為調查放賑員的基本工作內容:先調查戶口,按各家的情況分作貧、次貧、極貧三等,并設立災童學校,極貧戶之兒童可以收入災童學校學習,“照調查的結果分散紅糧和棉衣,平均每人每月給紅糧十五斤”⑤謝景生:《災區(qū)回來后的報告》,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22 頁。。在保定府擔任華北華洋義賑會調查放賑員的田韞璞同學在三個星期內“由村正副領著按戶去查,就像拜年一般”⑥田韞璞:《調查災務底情形》,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38 頁。,調查了五十多個村莊。除挨戶調查外,災童學校也成了燕大學生調查災情的媒介。在靈壽縣擔任災童學校校長的張慶和、于良猷在報告書中提到,“我們知道小孩子嘴里能討實話,所以我們利用他們得知他們的附近村莊或鄰居受災的實情,做我們調查最好的方法?!雹邚垜c和、余良友:《靈壽縣西北數(shù)十村災民的境況》,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35 頁。
因救災地域和參與工作的不同,學生對災情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如在臨城進行調查放賑的梁尚鰲在放賑時就曾親自目睹“去領糧被凍餓而死于賑會門首的兩位”,而協(xié)助美國紅十字會在德州賑災的陳其田則表示“我們感官所接觸的是以得救濟底災民現(xiàn)象而不是未救濟的”。①陳其田:《與災民為伍》,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14 頁。雖然接觸災情的深度不同,但燕大學生在協(xié)助義賑組織調查救災時,都注重對當?shù)孛袂楹蜕鐣F(xiàn)象的調查,學生后來提供的調查報告都注意用社會學的眼光敘述鄉(xiāng)村生活,彰顯了燕京大學將教學研究融入社會服務的學校特色。
華北旱災發(fā)生后,成人尚且饑腸轆轆,貧民家庭的孩童更無法獨活,所以災區(qū)常見買賣兒童現(xiàn)象。為救災童于水火,燕京大學師生協(xié)助義賑團體在災區(qū)設立災童學校。聽聞有災區(qū)女童被販賣至上海、天津等地為妓,燕大女校青年會專門籌建災女賑濟所,收養(yǎng)被難女童。
女校慈善義演結束后不久,籌辦災女賑濟所就被提上了日程。燕京大學青年會就賑濟所應設于何處進行了會議討論,大致確定在受災情況較為嚴重的保定府設置賑濟所,至于具體位置需由女校青年會進行實地考察后再確定。12 月23 日,女校青年會派裴瑞芝教員和孫淑貞、張?zhí)N玉兩名學生乘火車前往保定調查,在保定當?shù)亟虝膮f(xié)助下,三人進行了五天的考察,討論了多處地點,最終選定在距離保定十多里的望都縣城隍廟內設賑濟所。地點確定后,賑濟所的具體組織辦法也明確下來,由張韞玉擔任所長常駐所內,賑濟所教師則“從本校學生中征集之,每二禮拜每次二人,輪流往教”。學生名額初定為100 人。張韞玉所長于1921 年1 月9 日前往望都,在望都縣長的幫助下對城隍廟進行了修繕,至19 日收容條件初備,便有從完縣而來的16 名災女入駐?!八奈迦蘸?,各處災女絡繹而來。二月初人數(shù)90 余?!雹趶堩y玉:《別同學后事略》,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19 頁。爾后,賑濟所將名額增至200 人,實際收容人數(shù)則超過200 人?!敖y(tǒng)計前后來所者不下二百五六十人。除中途歸者不計外,現(xiàn)有208 人?!雹蹚堩y玉:《別同學后事略》,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20 頁。因人數(shù)增加,學校又指派樂瑞姺為副所長常駐所內專管教育事宜。
賑濟所收養(yǎng)的災女“大者不過十六七,小者僅五六歲”④單貴娥:《赴望都縣賑濟所記》,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58 頁。,既有望都當?shù)氐呢毤抑?,也有教會在其他十余縣區(qū)收容的災女。災女“既入所,沐浴更衣,請看護查驗眼喉等癥。日食三餐,分班授課”,“每班的課程為注音字母、心算、國文、口授地理、口授歷史、口授故典、圣經(jīng)選句、唱歌、游戲等”⑤成春蘭:《教育災女底情形》,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50 頁。,但是在教學之初并非教授得如此全面,“只念注音字母,別的皆未上課。因那時天天有孩子來,先生們無工夫授課,得給他們洗頭洗澡”。⑥樂瑞姺:《災女讀書趣言記》,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51 頁。
這些災女多未讀過書,來到賑濟所多是為了討口飯吃,一開始多半無心學習,“先生才教功課,他們就要回家,當時嚇得人也不敢再教了,怕他們跳墻跑了”⑦樂瑞姺:《災女讀書趣言記》,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51 頁。。后來,支教老師循循善誘,為學生講解念書的好處,為學生籌集紙筆文具,設置考試獎品,到后來幾乎所有學生都會字母了,還有“二十余小孩會幾個漢字”,“讀地理底能背五大洲五大洋二十省省城。學心算。衛(wèi)生注重明白衣食住三大要素的關系,有的能背二十幾節(jié)圣經(jīng),會唱三十幾首詩。”⑧樂瑞姺:《災女讀書趣言記》,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52 頁。賑濟所在辦賑后期還舉辦了一場“成績展覽會”,邀請了望都縣相關官員和其他學校教師前來觀摩,“種種成績,斐然可觀,頗極一時之盛”。⑨《望都幼女教養(yǎng)所概況》,《益世報(天津版)》1921 年6 月25 日。
望都縣的災女賑濟所,在各方支持之下,進行了六個多月的災女救濟工作,燕京大學的學生前赴后繼,除張韞玉和樂瑞姺外,先后有30 余位女校學生接力到災女賑濟所支教。為保障學生健康,賑濟所還“特請協(xié)和醫(yī)院之女醫(yī)士,輪往看護”。⑩《望都幼女教養(yǎng)所概況》,《益世報(天津版)》1921 年6 月25 日。正如當時媒體報道所言“諸女士之服務,雖有久暫之分,而慈善之精神則一也”。?《望都幼女教養(yǎng)所概況》,《益世報(天津版)》1921 年6 月25 日。
女?;I備災女賑濟所之時,男校則接到了一則求助通知?!?2 月26 日國際賑災統(tǒng)一會向本校請求30 人到正定府、保定府、石家莊、寧晉縣所屬各處管理災童學校?!雹賱⒔。骸赌行G嗄陼o事》,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97 頁。劉健在《男校青年會紀事》中提到“本校完全應了他們的請求,征集了30位同學分前后兩次出發(fā)”。但在《本校襄辦賑務人數(shù)統(tǒng)計表》中,明確標注擔任“災童學校校長”的男校學生僅7 人,而男校救災學生所屬機關為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的有29 人。出現(xiàn)這種出入的原因可能是,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因災童學校事向燕京大學求助,燕京大學男校派出30 名學生襄辦救災總會處理賑務,因當?shù)毓ぷ餍枰煌?,部分學生兼辦災童學校,部分學生改做調查放賑之事。因缺少其他史料佐證,不能確定燕大男校實際派出籌辦災童學校的人數(shù),但可以肯定,在此事務上,燕京大學與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達成了積極合作的共識。
災童學校為北京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為救濟災區(qū)兒童而設立的臨時收容教育機構,設置在受災嚴重的地區(qū),“災童入學必經(jīng)放賑員調查其家中情形,確系極貧無生活能力,且災童年在十四歲以下,八歲以上者,方準入學”。②邵景雍:《我的放賑報告》,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26 頁。每所災童學校收容附近五六公里的災童約100 人,多數(shù)學校是男女兼收,部分學校則只收男童。招來的學生每人每月發(fā)給生活費一元四角,每月分四次發(fā)放,幫助他家里的生活,不至受餓。災童學校一般聘請所在村的村董為校董。教員先由當?shù)鼐葹慕M織自行招募,如不能招募到,則由總會安排。燕京大學男校學生屬于總會安排到地方災童學校任教的教員。張慶和、于良猷介紹他們所在的災童學校,僅有一名教師,分上下午兩班授課,每人每日要給孩子上六個小時的課。課程的內容則主要是注音字母、福音故事、通識六百字讀本等。鄭國梁等7 人從1 月4 日出發(fā)赴各自服務學校,均在災童學校工作了一個月左右。
從燕京大學內部來看,五四運動激發(fā)了燕大師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和活力。燕京大學雖成立于五四運動前不久,但初創(chuàng)的燕京大學馬上參與到五四運動中。燕大學生代表瞿世英參加了1919 年5 月3 日在北京大學法學禮堂召開的學生代表會議,而第二天的游行活動燕京大學學生幾乎全員參與。③N.T.Wen:《Our part in the student movement》,《燕京大學季刊》,1919 年創(chuàng)刊號。燕大相較北大、高師等學校學生人數(shù)較少,但仍在五四運動中嶄露頭角,涌現(xiàn)出瞿世英、許地山、謝婉瑩等一批代表性人物。在“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新燕京大學,擺脫了傳統(tǒng)教會大學僅服務于基督教的觀念束縛,開始關注現(xiàn)實社會。在1919 年出版的《燕京大學季刊》創(chuàng)刊號上,文南斗提到燕大學子在五四運動中的角色,并期望燕大學子能在未來的學生運動中發(fā)揮更大作用。④N.T.Wen:《Our part in the student movement》,《燕京大學季刊》,1919 年創(chuàng)刊號。燕大師生開始談論五四運動體現(xiàn)了人民的國家責任感,學生應該犧牲自己的時間和財富,為建設更好的社會與國家承擔更多責任。⑤《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ithin a country》,《燕京大學季刊》,1919 年創(chuàng)刊號。
在“五四”時期,或許任何一所大學的學生都會就時事進行一番品評,說一些關注社會的言論,而燕京大學的特別之處在于其將社會服務做到了實事上、融入學校的基因中。在五四運動后的1919 年暑期,燕京大學在學校附近組織了一所“開放學?!?,招收了大概100 名孩子,利用暑假的空閑給這些孩子教授知識。⑥WangShouChih:《The open-air school》,《燕京大學季刊》,1919 年創(chuàng)刊號。到1919 年秋燕京大學正式確定了“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的新校訓,將《馬太福音》中的“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和《約翰福音》中的“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兩句話做了一番結合,校訓同樣體現(xiàn)了服務社會與基督教精神的結合。在這一校訓的指引下,燕京大學師生1919—1920 學年開展了一系列社會服務工作,例如男校開辦“校役夜學班”教校內的工人讀書識字⑦劉?。骸赌行G嗄陼o事》,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95 頁。,女校組織“半日學?!睘槭W的幼童義務講授初小知識、協(xié)助北京地方服務團開展公益演講等。①黃世英:《女校青年會的報告》,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92 頁。
在“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燕京大學有著強烈的社會服務意識,所以當華北旱災的消息傳到燕大校園,燕大師生才能迅速開展有組織的募捐賑災活動。而在五四運動中得到鍛煉的瞿世英、謝婉瑩等學生領袖更是這次組織燕大賑災活動的主要人物。由此可見,燕京大學參與華北旱災的賑濟活動,不是學生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五四運動之后燕大學生服務社會運動的延續(xù)。
同時,外部各種力量對華北賑災的關注是燕大能順利開展賑災活動的條件。華北旱災發(fā)生之后,北洋政府即成立了籌議賑災臨時委員會,在北京設立賑務處,并頒布《辦賑獎懲暫行條例》。政府不僅自身投入救災當中,而且鼓勵民間力量參與救災,交通部更是對救災物資和參與救災的人員免收鐵路運費,這為燕京大學參與救災提供了便利。同時,災區(qū)地方政府也為燕京大學的救災活動提供了支持與幫助,無論是查災放賑還是興辦救濟所,望都縣縣長都給予了燕大學生以援助。
在專業(yè)賑災組織的引導幫助方面,自華北旱災發(fā)生以后,北五省災區(qū)協(xié)濟會、華北救災協(xié)會、萬國救濟會、華北華洋義賑會等民間義賑組織紛紛成立,以圖調動民間力量救濟華北旱災。各義賑組織積極聯(lián)絡學界,發(fā)動學生參與救災活動。為協(xié)調中外義賑團體的賑災活動,北京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在北京成立。而位于北京的教會大學——燕京大學,自然成了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的聯(lián)絡對象,燕大師生也在義賑組織的動員下,參與救災工作。
此外,燕京大學的救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基督教青年會服務社會以傳播宗教福音觀念的影響。1909 年北京基督教青年會成立,其以“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為會訓,提倡青年積極服務社會,參與社會公共活動。而燕京大學的救災活動深受青年會服務社會思想的影響,燕大男女校青年會更是救災活動的主要組織發(fā)起單位。基督教青年會對燕京大學的救災活動不僅有思想上的推動力,而且在具體賑災活動上給予了燕京大學很多支持,例如燕京大學賑災義演的場地就是由北京基督教青年會提供的,燕大學生赴災區(qū)查災放賑的過程中,青年會也聯(lián)絡各地教堂為賑災活動提供了諸多便利。
綜上,燕京大學之所以能加入1920 年華北旱災賑濟中并取得一定成效,是因為自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關注社會、服務社會的自覺是其主要的內發(fā)動力,而1920 年華北旱災發(fā)生時社會各界對賑災活動的引導和支持則是重要的助推力量。
1920 年旱災救濟的最大特點就是廣泛的社會性,國內外各種勢力積極參與救災,其中學界就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與其他學校相比,燕大師生的救災活動尤為積極,呈現(xiàn)出獨立性和全面性的特點。燕京大學除了組織師生積極參與國際統(tǒng)一救災總會、華北華洋義賑會等組織的救災活動外,其自身主導的救濟活動也自成體系。從兩校青年會組織義演籌備資金,再到男校青年會學生親赴災區(qū)調查災情放款放糧,女校青年會籌備望都縣災女賑濟所,接力支教收容女童,燕京大學的救災活動從1920 年10 月開始一直到1921 年6月,與全國性救災活動相始終。在救災活動中他們不僅是其他大型救災團體的追隨者、參與者,更是自身救災活動的發(fā)起者、組織者,這一點是其他學校所不具備的。燕京大學救災活動的全面性表現(xiàn)在:一是男女兩校師生的全面參與。在燕京大學組織救災活動之時,男女兩校學生合作行動。兩校教員亦是積極參與其中,在募捐、放賑籌備學校等方面給予學生幫助與指導,全校師生一同為救災活動出謀劃策。二是參與救災活動的全過程。《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中刊載的燕大師生賑災記錄涉及義演募捐、災情調查、協(xié)調調度、放賑救災、管理災童學校等各種活動,涵蓋了賑災救濟的各個主要環(huán)節(jié)。燕京大學能做到全面參與救災,使救災得到全面覆蓋,與學校管理層對內放手發(fā)動師生組織活動,對外積極聯(lián)系救災組織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救災活動推動了燕京大學的融合發(fā)展,培養(yǎng)了服務社會精神。1920 年3 月15 日協(xié)和女子大學正式并入燕京大學,但是仍分男女兩校辦學。在救災活動中,兩校均打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的燕大校訓為自身活動的動力,表現(xiàn)出燕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男女兩校在此次救災活動中相互合作,無論在募捐還是在放賑方面都協(xié)同共進,加快了兩校融合的進程。此外,燕京大學的救災活動,獲得了較高的社會關注度,其救災工作得到了熊希齡的肯定,這位前民國總理稱贊燕京大學的救災活動“為北京學界服務社會者開一新紀元也”。①熊希齡:《熊希齡先生贈言》,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6 頁。燕京大學青年會的賑災義演還得到了當時賦閑天津的段祺瑞捐款。②黃世英:《賑災的發(fā)起與經(jīng)過》,燕京大學青年會編:《燕京大學青年會賑災報告》,北京:燕京大學,1921 年版,第66 頁。此外,全國急募賑款大會學界委員會成立之初便推舉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為副委員長,此時的燕京大學成立不過三年,辦學成績和綜合影響力更是不及北京大學等學校,但其校長能擔任此職務,應是與組織燕京大學積極參與此次賑災活動有一定關系。無論是燕京大學學生的救災活動,還是校長對救災行動的組織指導都獲得了當時社會的認可,提高了燕京大學的知名度。這次成功的救災活動有利于燕京大學形象的樹立,燕京大學也因此實現(xiàn)團結發(fā)展。
燕京大學在1920 年旱災救濟中所表現(xiàn)出的熱情、行動力和服務社會的精神,對燕大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922 年,步濟時在燕京大學創(chuàng)立社會學系,開始系統(tǒng)培養(yǎng)社會服務的專業(yè)人才,這使燕大不僅成為民國時期最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高等學校之一,更開啟了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學科的中國化進程。而在社會學系建立前一年,燕京大學師生在華北救災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關注社會、注重調查的品質就已經(jīng)為燕京大學社會學學科的發(fā)展涂上了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