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Gastroenterology2020年9月報道】題:基于定量宏基因組學評估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的變化與慢加急性肝衰竭及預后的關系(作者 Solé C等)
肝硬化與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有關。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肝硬化最嚴重的臨床階段,但目前仍缺乏使用定量宏基因組學研究ACLF中腸道菌群改變的信息。為了研究肝硬化患者的腸道菌群分布,選取的患者涵蓋了肝硬化整個疾病的病程,包括代償期、無ACLF的急性失代償期患者和ACLF。對照組來自一組健康受試者。
來自西班牙巴塞羅那醫(yī)院的Solé等研究者前瞻性地收集了182例肝硬化患者的糞便樣本。使用離子質子測序儀進行DNA文庫的構建和測序。微生物基因按群進行分組,標識為宏基因組種(MGS)。
研究發(fā)現,與健康受試者相比,肝硬化與基因及MGS豐富度的顯著降低有關。這種豐富性的喪失與疾病所處階段有關,在ACLF患者中尤為明顯,并在調整抗生素治療后仍持續(xù)存在。ACLF與腸球菌和消化鏈球菌屬的顯著增加以及某些正常定植菌的減少有關。腸道菌群改變與MELD和Child-Pugh評分以及器官衰竭相關,其還與一些并發(fā)癥有關,尤其是肝性腦病和感染。有趣的是,腸道菌群在預測3個月生存期方面是一個良好的穩(wěn)定預測因子。功能分析表明,肝硬化患者具有豐富的代謝通路,包括生成乙醇,GABA代謝和內毒素生物合成等。
這項研究表明,肝硬化的特點是腸道菌群發(fā)生明顯改變,這一改變與疾病階段平行,ACLF變化最大。腸道菌群的改變與肝硬化患者生存期及并發(fā)癥有關。腸道菌群可能導致疾病進展和預后不良。這些結果將會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證實。
摘譯自SOLé C, GUILLY S, Da SILVA K, et al. Alterations in gut microbiome in cirrhosis as assessed by quantitative metagenomics. Relationship with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 prognosis[J]. Gastroenterology, 2020. [Online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