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德州市農業(yè)農村局 駱蘭平 / 武城縣畜牧漁業(yè)發(fā)展中心 王青娟
小麥赤霉病又名紅頭瘴、爛麥頭,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并逐漸成為黃淮冬麥區(qū)的重要病害,近年來危害有加重趨勢,據全國農技中心預計2020 年赤霉病在黃淮南部麥區(qū)偏重流行。感病小麥籽粒的千粒重和出粉率降低,作種子時發(fā)芽率下降。感病小麥籽粒含有毒素,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一般發(fā)生年減產10%~20%,嚴重時減產30%以上。
赤霉病在小麥各生育期均可發(fā)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稈腐和穗腐,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穗腐,通常在小麥灌漿期發(fā)生最重。最初在小穗穎殼上出現(xiàn)水漬狀淡褐色病斑,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隨即枯死。降雨較多或田間潮濕時,在小麥穎殼合縫處或小穗基部產生粉紅色角質霉層。當病菌侵害穗軸或穗莖時,被侵害部位及以上部位枯死,發(fā)生穗枯后多不能灌漿,籽粒癟瘦,千粒重降低。
小麥赤霉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性病害,其典型病程是在小麥揚花期侵染、灌漿期顯癥、成熟期成災。赤霉病病菌在小麥揚花至灌漿期都能侵染危害,尤其以揚花期侵染危害最重。病情輕重與品種的抗病性、菌源量多少及天氣關系密切。若抽穗前有降水,揚花期又遇上3 天以上連陰雨天氣,小麥品種抗病性差,該病害就極有可能流行危害。
1.農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適期播種。加強肥水管理,合理澆水,及時排澇;科學配方施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增強小麥抗病性。
2.藥劑拌種。建議用27%的苯醚甲環(huán)唑·咯菌腈·噻蟲嗪懸浮種衣劑按照種子量的0.5%拌種,或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照種子量的0.15%拌種。
3. 化學防治。堅持“立足預防,適時用藥”不放松,小麥抽穗揚花期一旦遇連陰雨或連續(xù)結露、多霧天氣,立即噴藥預防;若氣候條件特別適宜,1 周后補施1 次。每畝可用30%多唑酮可濕性粉劑100 ~130 克,或30%己唑醇懸浮劑8 ~12 克,或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 ~200 克,兌水40 公斤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