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丁
稻蝦種養(yǎng)模式就是通過對稻田進行必要的田間工程改造,在水稻栽培前,構建好小龍蝦生長繁育的基本環(huán)境,實行“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減肥減藥”,實現水產綠色健康和高效種養(yǎng)殖雙目標。為了指導更多農民朋友掌握稻蝦共生種養(yǎng)技術,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漁業(yè)生產實踐,總結永康市富產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和魚米香家庭農場的做法,形成一些關鍵節(jié)點的技術措施,概括為“稻蝦種養(yǎng)八字法”,現介紹如下。
“田”養(yǎng)蝦稻田應在沒有污染源的區(qū)域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沒,保水性能好的田塊。養(yǎng)蝦前稻田需要進行挖溝、筑埂的改造。按照浙江省現行政策,挖溝面積一般不超過總面積的10%,通常采用十字溝、井字溝、回字溝,溝寬1.5-2m,溝深1-1.5m,以有利于龍蝦活動為宜。田埂應高于田面0.6-0.8m,田埂加固時每加一層泥土都要進行夯實,以防滲水和龍蝦打洞,頂部埂寬1-1.5m,在田埂上布設高度0.6-0.8m的防逃網,圍網地上高度為0.4-0.5m,地下埋入0.2-0.3m。防逃網旁邊栽種一些果樹,既可以美化環(huán)境,又可以增加收入。挖溝的同時必須預留好收割機、插秧機下田的通道,方便機械化作業(yè),一般預留2-3m。
“水”選水源,要選擇上游水源充足、水質好的區(qū)域,進排水口分開設置,進水口用20目的篩絹過濾進水,防止敵害生物隨水流進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環(huán)形溝的低處,應設置防逃網,排水的水管口應用20目的篩絹扎牢,防止小龍蝦外逃。
水位調節(jié)。水稻移栽前半個月,逐漸降低水位至溝內水深2/3處,讓小龍蝦匯聚到溝內,便于集中捕撈和水稻移栽。種稻時提高水位,使田面水深保持15-20cm;7月中下旬降低田面水位,適當擱田,以促進水稻根系深扎避免倒伏;9月中下旬逐漸降低水位,使田面干燥,進入水稻烤田階段,便于水稻收割,同時溝內水面也逐漸降低一半,促使小龍蝦進洞,水稻收割后,加水至田面水深20-30cm,稻茬經水淹及微生物作用后可作小龍蝦飼料。
水質調節(jié)。春季投苗前,每畝施發(fā)酵后有機肥50kg,肥水培藻促進蝦苗生長,并每月使用生物底改產品調節(jié)水質,防止龍蝦病害。秋季種蝦投放前,每畝使用茶籽餅50kg,化水潑灑,起到清除雜魚和肥水作用;定期檢測水質,掌握水質情況,并根據水質情況,每半個月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5,田間溝內,每15-20天用生石灰水潑灑1次,每次每畝用量為5-10kg,以調節(jié)水質,掌握水面透明度在0.3-0.4m之間。此外遇到連綿陰雨天也要注意適時換水和增氧。
“草”水草是小龍蝦棲息的理想場所,水草好壞直接關系到小龍蝦產量。初次養(yǎng)蝦在水稻收割后,及時加高水位并在田面種植伊樂藻,伊樂藻種植面積占30%為宜,夏季環(huán)溝內放養(yǎng)適量的水葫蘆、水花生、浮萍等水生植物,便于小龍蝦躲避高溫。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我們選擇種植伊樂草,在12月至翌年2月份,池塘水位0.4m,采用分段無性扦插的方法,每畝種草量5-10kg,夏季高溫時伊樂藻旺長時最易出現全池壞死現象,故在氣溫升高后,采取定期刈割方法,以控制其過度旺長。
“苗”投放幼蝦模式有兩種,一是在3-4月投放人工培育的幼蝦,每畝投放規(guī)格為300-320尾/kg的幼蝦20-30kg左右;二是8-9月投放人工繁殖的蝦苗,每畝投放規(guī)格為2-3cm的蝦苗1.5萬尾左右。小龍蝦苗種放養(yǎng)時要進行“試水”和消毒處理,“試水”是指將經過運輸的小龍蝦苗種連運輸網袋或塑料筐浸入稻田水中反復間隙浸水,一般浸水1分鐘,離水擱置1-2分鐘,反復2-3次,待小龍蝦完全適應水質和溫度后再放入稻田。苗種要求規(guī)格整齊,附肢齊全,體質健壯,爬行敏捷。放養(yǎng)時,要注意同一田塊放養(yǎng)規(guī)格要盡可能整齊,放養(yǎng)時一次放足。在晴天早晨或陰雨天放養(yǎng),放養(yǎng)蝦種時用3%-4%的食鹽水浴洗10分鐘消毒,放完種苗后用生石灰10kg/畝對水體消毒。
水稻品種選擇抗病蟲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強的早熟晚稻品種。5月下旬集中育秧,6月底至7月中上旬采用人工插秧。畝用種量常規(guī)稻3-3.5kg,雜交稻1-1.5kg,密度以30cm×20cm為宜,水稻秧苗移栽后逐漸加水至田面,水深控制在15-20cm,對于已養(yǎng)蝦一年以上的稻田,由于稻田中已存在大量稻草和小龍蝦,腐爛后的稻草和小龍蝦糞便為水稻提供了足量的有機肥源,一般無需施肥,而對于首次養(yǎng)蝦的稻田,可以根據水稻生長情況,每畝施尿素10-15kg。
“飼”小龍蝦食性雜,平時主要以配合飼料為主,玉米、小麥、黃豆結合作為輔助飼料投喂。投喂采用機械與人工相結合方式,投喂區(qū)域以田面為主,環(huán)溝少量投放。苗期每日早晚各投一次,傍晚投喂量占全天的60%-70%,成蝦階段每日傍晚投喂一次就可,日投喂量苗種期占小龍蝦體重的8%-10%,成蝦期3%-5%。具體可在環(huán)溝內設置食臺,方便觀察龍蝦攝食情況以調整投喂量。
稻田基肥在插秧1次施入耕作層內,達到肥力持久長效的目的。追肥應少量多次,最好是半邊先施半邊后施。一般每月追肥1次,每畝施尿素5kg、復合肥10kg或發(fā)酵的畜禽糞30-50kg,切忌追施氨水和碳酸氫銨。追肥時最好先排淺田水,讓蝦集中到環(huán)溝、田間溝之中,然后再施肥,這樣化肥可迅速沉積于底層田泥中,減少對小龍蝦影響,追肥后立即灌水至正常深度。
“曬”水稻曬田時,使田塊中間不陷腳,田邊表土不裂縫和發(fā)白。田曬好后,應及時恢復原水位,盡可能不要曬得太久,以免導致環(huán)溝小龍蝦密度因長時間過大而產生不利影響。
“病”小龍蝦和水稻病害一般以防為主,具體措施有:①綠色防控。在稻蝦共生環(huán)境下,小龍蝦在田間覓食,既可以疏松底部土壤,促進水稻根系生長,防倒伏病害,又可以吃掉水稻根部的蟲卵幼蟲,起到一定的防蟲作用。此外,在田塊四邊種植芝麻等顯花植物,安裝生物誘捕裝置,可有效預防蟲害,起到綠色防控的作用,減少甚至實現無農藥管理。②小龍蝦病害防治,以防為主,每半個月按10kg/畝的生石灰兌水潑灑水面消毒,改善池塘環(huán)境。
“收”采用地籠捕撈,3至4月成蝦、蝦苗都可以出售,一般可以捕撈到6月,盡早放苗,盡早起捕,本著“應捕盡捕,捕大留小”的原則,既能取得較好的收益,又能降低病害發(fā)生風險;9月前后,可出售部分成蝦,留每畝20kg種蝦,用于秋季繁殖及下一年早春第一批成蝦。
稻蝦種養(yǎng)模式,能減少肥料、農藥使用量,充分利用稻田綜合生態(tài)功能,促進蝦、稻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稻田放養(yǎng)小龍蝦后,由于小龍蝦對雜草、水稻害蟲的攝食,稻田減少用藥3~4次,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50%,節(jié)約生產成本,減少了稻米的農藥殘留,大幅度提高了蝦、稻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真正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減肥減藥”的水產綠色健康和高效養(yǎng)殖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