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譯文:一個人在事業(yè)上遭受失敗、窮途末路時,應當還原最初創(chuàng)業(yè)時的心境;一個人功成圓滿時,應該想到自己在以后的道路上如何保住晚節(jié)。
解讀:《菜根譚》中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想獲得成功,要時刻保持一顆初心。
所謂“初心”應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不在逆境中改變初衷,不在順境中放下堅守,是它最核心的內涵。著名作家沈從文26歲時第一次給大學生講課,由于心情緊張,他只顧低著頭念講稿,原先準備的一堂課,十分鐘就講完了。接下來的幾十分鐘怎么打發(fā)?他想了想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校長胡適聽說后,不僅沒有批評,反而不失幽默地說:“沈從文的第一次上課成功了!”后來,一位當時聽過這堂課的學生在文章中寫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誠令人欽佩,這是有生以來聽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堂課。此后,沈從文先后在西南聯(lián)大師范學院和北大任教。正因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規(guī),而代之以別開生面的言傳身教的文學教育,獲得了成功。
生活在世事紛擾的世界里,我們應該讓自己的心靈在紛擾的世事中學會靜止。在事業(yè)上遭受失敗時,我們應該保持初創(chuàng)事業(yè)時的雄心和信念;當一個人功成圓滿時,守住初心,想想如何讓成功升值。
原文:酷烈之禍,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滿之功,常敗于細微之事。故語云:“人人道好,須防一人著惱;事事有功,須防一事不終?!?/p>
譯文:慘烈的災禍,大多緣起于玩忽職守的人;圓滿的大功,常常敗壞于細枝末節(jié)的事。所以諺語說:“人人都說好,必須提防一人生氣懊惱;事事皆有功,必須提防一事有始無終?!?/p>
解讀:關這句話講的是 “慎微”。細節(jié)決定成敗,所以不管是戒禍還是謀成,都應在細節(jié)上下足功夫。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一些很了不起的大事,可能因為小事而前功盡棄。
漢武帝初年,曾經精心策劃了一次誘敵殲滅戰(zhàn),準備以馬邑城作誘餌,引誘匈奴單于的主力部隊進入城中,將其一網打盡,史稱“馬邑之謀”。為此,西漢派客商聶壹去說服單于入塞擄掠,卻調集三十萬精兵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準備甕中捉鱉。單于入塞后,行至距離馬邑百余里的地方,看見四野都有牲畜,卻不見一個人影,心中疑惑,轉而攻打武州塞,俘虜了武州尉史,得知漢朝在馬邑設下埋伏,單于立即撤軍?!靶竽劣谝?,不見一人”,馬邑之謀的落空,居然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細節(jié),因為偶然困在武州的一個小小尉史,這是漢武帝及其諸位謀臣高參們萬萬沒有料到的。
原文:救既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休輕策一鞭;圖垂成之功者,如挽上灘之舟,莫少停一棹。
譯文:挽救已成敗局的事情,如同駕馭臨近懸崖邊緣的駿馬,休再輕輕驅策一鞭;謀求即將完成的功業(yè),如同牽挽逆水行于河灘的舟船,不能稍稍停下一槳。
解讀:這句話通過“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臨崖之馬,輕策即失”來提醒人們如何正確應對兩種極端情況:事情眼看已成敗局,彌補措施刻不容緩,但是形勢越是危急,心中就越不能著急;多一分謹慎,就多一分回旋的余地,以免無可挽回。事業(yè)顯然勝利在望,收尾工作輕而易舉,但是工作越是輕松,心中就越不能放松;多一分緊迫,就多一分成功的把握,以免功虧一簣。
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就是“功虧一簣”的典型,前秦面對即將統(tǒng)一天下的大好形勢,被東晉的八萬兵力霎時間瓦解,一個曾經無比強大的前秦政權,很快分崩離析。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于一百步你已經走完了九十九步,只差最后一步就大功告成,但就在這個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最后一步沒走好。所以,就算是到最后一秒,我們都得小心謹慎,在勝利果實切實握在手心之前,不要因為勝利在望而松懈。
原文: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后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譯文:在得到恩惠時往往會招來禍害,所以在得心快意的時候要想到早點回頭;在遇到失敗挫折時或許反而有助于成功,所以在不如意的時候不要輕易放棄追求。
解讀:春秋時期的孫叔敖曾經三次出任楚國的宰相,有一個叫肩吾的隱士登門拜訪他,問道:“你在宰相的職位上三進三出,但心態(tài)還是如此平和,你的心里到底是怎樣想的呢?”孫叔敖回答說:“我認為成功的到來是不可推卻的,失敗是不可阻止的。既然得到和失去都不取決于我自己,那我為何要覺得榮耀或憂愁呢?順其自然就好。”孫叔敖后來得了重病,臨死前告誡兒子千萬不要接受楚王封授的富饒的土地。如果非要接受就選擇在楚國和越國之間一個叫“寢丘”的地方。這個地方土地貧瘠,名字也很不好聽。楚國人和越國人,都不會爭奪這個地方。孫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封給他兒子一塊好的土地,他兒子辭謝不受,只請求寢丘之地,楚王答應了他的請求。按照楚國的規(guī)定,分封的土地不許傳給下一代,唯有孫叔敖兒子的封地可以世代相傳。
孫叔敖之所以能保全自己的名聲,保全子孫的福祿,主要是因為他不爭名,不奪利,懂得進退之道,并以一顆淡泊之心處世。其實萬物發(fā)展有其規(guī)律,到極致時就會走向反面,到鼎盛時就會走向衰敗,所以在實際生活中禍福相倚、盛衰互轉是很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