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文,應其興
(1.惠州華康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廣東 惠州 516000;2.廣東省工傷康復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廣東 廣州 510000)
腦癱是兒科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其中以痙攣型偏癱比較常見[1]。腦癱痙攣型偏癱患兒主要會出現一側的上下肢體發(fā)育正常或者接近正常,而另一側的肢體則出現肌腱縮短的偏癱表現,受此因素的影響,患兒翻身困難、坐爬及拖拽步態(tài)等,這對患兒的生長發(fā)育造成巨大影響[2]。對于小兒腦癱痙攣型偏癱,多采取作業(yè)療法,然而這一治療方式往往不能取得滿意效果。隨著康復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上肢康復機器人的出現為這些患兒的治療提供了有利的幫助,可有效提高患兒肢體功能。筆者探討上肢康復機器人輔助治療小兒腦癱痙攣型偏癱的效果?,F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6例腦癱痙攣型偏癱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兒均滿足《實用兒科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且患兒也經CT、MRI等影像技術檢查確診[3]。②患兒的年齡5~12歲。③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重度智力低下及癲癇疾病患兒。②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及康復訓練禁忌者。③合并重度智力低下及器質性疾病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86名患兒分成兩組。觀察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齡1~13歲,平均(8.5±1.4)歲。對照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齡2~13歲,平均(8.4±1.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方法治療,采用作業(yè)療法,以患兒病情嚴重程度、興趣愛好與依從性制定方案,具體如下:①播放兒歌,同患兒一同唱歌且配合動作,繼發(fā)患兒訓練熱情。②選擇合適投擲物品,插拔木釘、拼圖板、翻轉圖卡等,誘導患兒做旋前、旋后、伸屈、抓捏等關節(jié)活動。③指導患兒進行穿珠、穿線、扔球、拍手等能力訓練,且可予以觸覺、感覺訓練。作業(yè)療法的實施過程應指導患兒正確操作,給無法完成操作的患兒提供幫助,訓練方法為1次/d,60 min/次,每周訓練不少于5 d。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上肢康復機器人輔助治療,輔助治療由專業(yè)醫(yī)技人員實施,方法如下:每次治療訓練時,固定好患兒上肢,保證上肢松緊度適宜,訓練時護士予以患兒訓練指導,主要是讓患兒可觀看屏幕進行游戲,依據游戲的知識進行上、下、左、右的上肢移動,在游戲結束后根據勝負及得分情況來考慮是否要進一步加大活動的幅度,促使患兒上肢、手部功能活動得以改善。針對言語障礙、智力缺陷患兒,在進行訓練時相關護士應根據患兒自身喜好對上肢機器人進行調整,對取得一定成績的患兒可給予褒獎及鼓勵,提高患兒的游戲興趣,讓患兒在游戲過程中能夠逐步增強訓練模式,訓練時間為60 min/次,每周訓練時間不能少于5 d。兩組患兒均治療3個月后評估療效。
①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經治療,患兒上下肢運動功能顯著提高,日常生活自理并且肢體活動良好,異常姿勢消失或減少;有效:經治療,身體運動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智力水平比治療前有一定程度提高;無效:治療后肢體運動功能無改善或加重。顯效加有效為總有效。②使用Fugl-Meyer評測法(FMA)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評價,上肢評分總分為66分,下肢34分,得分越高表明上肢肢體功能越佳。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BI評分)評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穿衣、洗漱、大小便等10項內容,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5.4%,明顯高于對照組81.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
治療后,FMA評分與B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與BI評分變化比較(分,
腦癱痙攣型偏癱屬于兒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此類疾病的病因多種多樣,如遺傳、生活環(huán)境、合并疾病等[4]。此類患兒在發(fā)病后雙手操作任務會受明顯影響,具體表現為患兒的患側肢體無法正常操作,這使得患兒的正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因此,針對此類患兒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療[5-7]。
小兒腦癱痙攣型偏癱的治療通常采取作業(yè)療法[8]。作業(yè)療法指的是有目的及經選擇的作業(yè)活動,該治療方式對身體、精神及發(fā)育上存在功能障礙的患兒,可以借助恰當的干預,讓患兒最大程度恢復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縮短患兒回歸家庭及社會的進程。然而,單純的作業(yè)療法并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主要是患兒常存在配合不佳情況,這使得患兒的自理能力無法有效提高[9-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純作業(yè)療法比較,采用作業(yè)療法聯合康復機器人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提高,治療后兩組患兒上肢FMA評分與BI評分也較治療前明顯提高,但是觀察組的提高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充分說明康復機器人輔助治療對患兒的治療效果有促進作用。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推廣使用上肢康復機器人輔助治療,不但可以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還可以幫助醫(yī)師對治療情況進行合理調整??祻蜋C器人還可協(xié)助患兒進行長期治療,依據患兒的好奇心及興趣,提供滿足患兒興趣愛好的游戲,這樣能夠讓患兒在玩游戲的同時進行合理的康復訓練,且能及時對治療效果進行反饋與總結,實現訓練成果同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合,幫助患兒逐漸實現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11]。
綜上所述,針對小兒腦癱痙攣性偏癱,臨床治療中采取上肢康復機器人輔助作業(yè)療法的治療效果滿意,可提高疾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