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麥宗梨,謝永輝
(1.陽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 陽江 529500;2.陽江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陽江 529500)
頸椎管狹窄癥(Cervical spinal stenosis,CSS)是指頸椎管各方向徑線減小或容積減小,可引起多功能障礙,因此,CSS屬于引起椎管狹窄、脊髓壓迫各疾病的統(tǒng)稱,并非單一疾病[1]。CSS的病因分先天性與后天性兩種,其中以后天性因素常見,包括頸椎管狹窄、頸椎間盤突出、骨折脫位等。對CSS臨床中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其中經后路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是主要的治療方式,該手術方式可幫助患者脊柱恢復正常生理功能,保證脊柱穩(wěn)定性,然而在后路手術上不同的方式效果存在差異[2]。本研究對比在CSS手術中采取不同的頸椎后路治療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60例CSS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實驗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34~71歲,平均(52.1±2.1)歲;病程1~7年,平均(3.6±0.5)年。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35~70歲,平均(51.9±1.9)歲;病程1~8年,平均(3.8±0.5)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CT或MRI等影像檢查確診[3]。②所有患者均無認知障礙并且臨床資料完整。③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③有手術禁忌證者。
對照組采取經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協(xié)助患者為俯臥位,使用專用的頭架固定患者頭部,讓患者頸部處在屈曲位,于頸部后正中位置做一切口,將切口逐層切開并且剝離兩側肌肉,顯露值班、棘突,取出棘突頂端,將癥狀嚴重的一側作為開口,癥狀輕的一側為門軸側,使用磨鉆在關節(jié)突與C3~C7兩側椎板交界部位磨溝,門軸側的椎板槽寬度需大于開口一側,避免椎板同小關節(jié)的切緣接觸,開口側椎板末端,但保留門軸側內側皮質。逐漸加深側椎板槽時多次推棘突,保證門軸穩(wěn)定性,切除棘間韌帶、黃韌帶,切斷門側磨溝部位的黃韌帶,完成門軸側椎板槽后用開門鋼板內固定并留置引流管。
實驗組采用經后路雙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方法如下:取俯臥位,對術區(qū)進行消毒鋪巾,取頸后正中做縱向切口,顯露C3~C7雙側椎板及棘突,在距棘突根部大約1 cm的部位間斷C3~C7棘突,清除內部軟組織,切斷C2/C3、C7/T1或C6/C7椎板間隙間黃韌帶,顯露椎板間隙穿出,依據(jù)線鋸方式劈開棘突,借助磨鉆于關節(jié)突關節(jié)、C3~C7兩側椎板交界磨溝,保留內側骨皮質,以雙側側溝為樞紐,將椎板朝外旋轉使其呈雙開門狀,在棘突劈開骨面進行鉆孔,置入大小適宜的羥基磷灰石骨塊,用開門鋼板進行固定。
兩組術后均使用抗生素3~5 d,根據(jù)切口引流情況在24~48 h拔引流管,術后早期活動肢體以促進患者康復。
①術前、術后1個月均對患者進行X線攝片,比較手術前后頸總活動度(ROM)及椎管管徑變化。ROM主要測量過屈位時C2、C7椎體后緣夾角α1,過伸位時夾角α2,ROM=α1+α2。借助三維CT掃描觀察患者椎管矢狀中徑,評價椎管管徑變化情況。②術后隨訪6個月,使用簡易生活評分表(SF-36)評價患者術前與術后生活質量,分成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健康與社會功能4個方面,各方面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使用SPSS 21.0軟件做統(tǒng)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使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1個月兩組ROM較術前降低,但術后兩組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兩組椎管管徑均較術前增加,且實驗組術后管徑大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ROM與椎管管徑變化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方面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評分均顯著高于術前,且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變化(分,
(續(xù)表2)
CSS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該病的潛伏期很長,無典型癥狀,但是隨著疾病的持續(xù)進展會出現(xiàn)典型的癥狀,并且引起多種并發(fā)癥,這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響[4]。臨床中針對確診為CSS的患者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方式,通過手術治療可緩解患者的癥狀及體征[5]。
對CSS的手術治療主要是采取頸椎后路椎管擴大成形的方法,采取該手術方式不但可擴大頸椎椎管矢狀徑,還可以維持患者原有的頸椎椎體,使患者在術后頸椎功能盡快恢復到正常水平[6]。椎管擴大成形包括頸椎后路單開門、頸椎后路雙開門兩種不同的方式,兩種方式均具有比較滿意的效果。其中單開門的方法是在手術過程中在一側椎弓側板及椎板處門軸結構進行構造,將對側椎板切斷,提起切斷椎板,擴大狹窄椎管。而雙開門的手術方式主要在頸椎椎板同雙側側塊交界制造門軸,維持開門狀況,利用開門處固定置入骨塊模式,這可避免關門所致后續(xù)復發(fā)狹窄的問題[7]。而在固定方式上兩種術式在對CSS的固定上均是用鋼板固定,這種固定方式使用經驗豐富且固定效果滿意。頸椎后路單開門與雙開門的方式用于CSS的治療中各有其優(yōu)缺點,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術后1個月兩組ROM均較術前降低,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單開門與雙開門方式對椎管穩(wěn)定性的改善均有滿意效果。然而在術后椎管管徑實驗組大于對照組,提示雙開門的方式對擴大椎管管徑的效果滿意;術后6個月實驗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主要是頸椎后路雙開門的方式雖然操作比較復雜,然而該方式可以較好保留患者頸椎后路結構,可維持頸椎穩(wěn)定性及減少術后硬膜粘連情況,使得術后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高[8]。單開門的方式雖然給患者及家屬帶來的經濟壓力小,操作較簡單且有較高的安全性,但是采取該治療方式卻容易導致患者術后椎管結構出現(xiàn)不對稱情況,術后患者也容易出現(xiàn)脊膜粘連與瘢痕形成,導致患者術后康復不佳,進而使得患者生活質量受影響。
綜上所述,對CSS臨床治療中采取經后路單開門、雙開門椎管擴大成形的手術治療方法均可取得滿意效果,讓患者術后頸椎功能穩(wěn)定,但是相比之下雙開門的術式可更顯著提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