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新蘇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單 鶯
我國小學英語教學, 一直提倡科學指導學生,幫助學生實現(xiàn)英語有效學習, 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小學英語教師如何精準施策促進學生英語有效學習? 又如何對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采取精準的幫扶措施呢? 經(jīng)過多年思考、嘗試和探索,筆者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在英語教學中,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方式、學習情況等,遵循科學的教育教學原理,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提高其英語學習能力,并發(fā)展思維能力。 蘇州地區(qū)自2007年9月起就在小學一年級開設英語課程, 學生英語學習起步早,基本英語素養(yǎng)逐年提升,但學生英語學習還是相對專注于較低層次的思維方式,如普遍習慣采用死記硬背的記憶方式,相對重視語法機械操練,等等。 作為英語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英語學習的現(xiàn)狀,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學生英語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以外,還要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使學生花更少的時間和精力,學到更多的知識,并且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有效學習的方法和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要依靠學生后天的努力習得, 也要依靠教師進行科學指導。如果學生能進行獨立有效的學習,那么必然能增強學習能力,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心,提高和發(fā)展思維能力。
指導學生進行英語有效學習涉及很多方面,其中教師最應該把握好的是課前、課中、課后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以及學習微調(diào)的策略。
預習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啟發(fā)學生思維。 通過預習,學生上課時就能更順暢地跟上教師講課的思路和進度,對知識的掌握會更扎實。 通過預習,學生還可以考查自學的效果。 教師指導學生預習是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自學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筆者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既要閱讀新課,又要復習舊知。 (1)閱讀新課時,要從頭到尾跟著教學光盤把新課朗讀2~3遍。 中低年級的學生,因為每次新課內(nèi)容較少,且語音語調(diào)需要加強訓練,應該再多讀幾遍。 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要邊讀邊思考:新課有哪些內(nèi)容? 涉及什么知識點? 讀完,總結哪些內(nèi)容懂了,哪些內(nèi)容還不懂,并把不懂的地方都標記出來,包括發(fā)音、詞匯、語法等,作為上課時聽課的重點,這樣學習效率才會更高。 (2)在預習時,復習舊知也很重要。 因為在學習新課時,總會遇到以前學過的舊知。 英語是語言類學科,其學習是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無法前后割裂開來,如果遺忘或記錯了舊知,就會成為學習新知的障礙。 學生應注意到:教師對于新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會反復講解和強調(diào), 但對于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則默認學生都已掌握, 在課堂上是不會再詳細講解的。
科學的預習應是短時高效的,不應該消耗學生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只起預熱的作用,不應喧賓奪主,影響課堂學習。 預習的目的在于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助推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們在同一時間、圍繞同一主題開展同步的觀察、實踐、思考與交流,能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還能使學生從伙伴身上學到經(jīng)驗,得到思維的啟迪,提高學習效果。 課上研討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還能逐漸學會遇到問題從多個角度來考慮,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到了得以訓練。
課中研討時,筆者常采用以下兩種方法:(1)將學生分組,以生生討論、生生互教的形式代替教師講解,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和總結。 這個方法涉及面廣,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學生的學習才能得以展示。 筆者提倡和鼓勵學生在思考時,把思路清晰地說出來,這樣有助其思考。 這種方法既彌補了教師授課的單一性,又減少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 (2)同桌互助,相互進行默寫和批改,以代替教師的統(tǒng)一操作。 這樣的同桌合作形式,效果比教師批改好得多,因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 學生間彼此合作個人思考或單向聽講,更能促進比學生產(chǎn)生大量有利于語言學習的互動和修正,產(chǎn)生取長補短、互幫互助的良好效果。
教師決不能因為研討過程中,掌控課堂的難度大,就限制、束縛學生的思考。 學生遇事肯動腦筋,并提出不一樣的見解是難能可貴的,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允許他們試錯,保護他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
課后總結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 概括,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提高認識,有助于學生把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系統(tǒng)整理。 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復盤學習過程,以個性化的方式對自己在學習活動中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學習行為及感悟進行整理、交流和分享,有助于鞏固學習成效。
課后總結時,筆者要求學生既要關注知識技能方面的整理,也要對探究知識的過程方法、學習行為、情感體驗等進行整理,還要把每節(jié)課所學知識與舊知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后探究及今后的學習中去,也才能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完整、更系統(tǒng),并增強學習能力。 筆者經(jīng)常鼓勵學生開展各種總結活動,如說一說、寫一寫、比一比、演一演。 筆者還鼓勵學生爭當“小老師”,如課文朗讀訓練時,學生自主選擇拿手的單詞、詞組、句型和片段來領讀,學生們個個信心滿滿,朗讀正確率高,朗讀訓練效果好。 同伴間互通有無,學習效果顯著,學生們都樂于參與各種總結活動,將自己的收獲和經(jīng)驗分享給其他同學,大家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在指導學生總結的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給學生充分體驗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才能使學生產(chǎn)生感悟。 此外,課后總結強調(diào)學生獨立思考,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產(chǎn)生真知灼見,才能對他人的觀點進行有效質疑或補充。
人“生而不同”,天賦秉性、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等都存在差異。 基于這樣一個客觀事實,學習微調(diào)很有必要。 所謂學習微調(diào)就是幫助學生把英語學習內(nèi)容和自身情況聯(lián)系起來,建立兩者間的關聯(lián)。 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深遠意義,并由此產(chǎn)生學習動力。 進行學習微調(diào),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可以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 即便只是細微的調(diào)整,也有可能帶來學生學習效果的顯著提升。
例如,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7 Chinese festivals的Checkout time板塊中要求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寫一寫My favourite festival。 面對兩個平行班級,筆者在布置這項作業(yè)時采用了不同的形式。 A班作業(yè)是完成寫作作文一篇;B班則允許學生選擇作文的不同完成形式, 一是和A班一樣完成寫作作文一篇,二是向老師當面口頭表述作文,三是以英文小報的形式完成這篇作文。 只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兩個班的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就非常大。 有選擇權的B班學生具有更強的學習動力, 作文的訓練效果也更好, 并且以上三種作文形式都有學生選擇。 最令筆者意想不到的是,還有幾個學生居然自我提高要求, 制作了精美的英文PPT來展示他們的單元學習成果。 由于B班的學生擁有更大的自主權,發(fā)掘了自身優(yōu)勢,建立了與所學知識的關聯(lián),他們愿意為此花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展示學習成果。 這樣客觀上學生們保持了更長時間的高度專注,也保持了更持久的學習動力。
學習微調(diào)前,教師要深入觀察學生,研究學生的個體狀況和學習需求,力爭觸動學生,喚醒其求知欲,激發(fā)其英語學習內(nèi)驅力。 教師需要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讓所有學生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間。
作為教育者,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學習狀態(tài),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到安全舒適,沒有學習顧慮,從而愿學。 如果學生本身不想學或者對所學知識不認同,那么就不太可能學好,就更談不上精通了。
興趣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價值形式。 如果學生能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價值,他們自然就會更積極。 筆者曾嘗試讓學生說說學習英語帶來的好處,有的學生說,出國旅行時,不至于目不識丁,可以與“老外”進行一些最基本的溝通;有的學生說,現(xiàn)在的原版書籍、原版影視作品越來越多,英語學得好自然也就能讀懂、看懂。 很多學生都覺得,掌握英語是一件讓人發(fā)自內(nèi)心感到愉快的事情,能給自己帶來許多便利。 從此以后,學生們英語學習的狀態(tài)更好了,學習熱情也更高了。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教師要積極進行英語教學實踐和研究,對學生英語學習進行科學指導、精準施策,幫助學生自覺開展有效學習,主動獲取知識。這樣對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成效,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起到顯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