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劉
江蘇省啟東市第一中學是一所撤并了三所學校后新建的普通高中,在校高中生近3000人,采取全寄宿制管理模式。這一模式有其管理優(yōu)勢,如便于集中統(tǒng)一指揮,加強了令行禁止的可行性等,但是也有一些弊端,如與走讀高中生相比,全寄宿制高中生的生活比較單調,接觸社會、家庭的時間較少;全寄宿生活的個人自由度小,某些可通過社會人際交往得以紓解的負面情緒累積增多;學生在陌生場所,過陌生的集體生活,一開始會產生諸多不適應,容易陷入自閉狀態(tài);有些單親家庭子女還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帶有個性傾向的心理問題。
為此,建校伊始,我們就將維護寄宿生心理安全、促進寄宿生心理發(fā)展作為育人的起點,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身心安全與健康發(fā)展的校園生活環(huán)境和人際心理環(huán)境。
一般的新建校由于沒有老牌名校的“暈輪效應”,存在社會、家長、學生的心理認同問題,容易將“分數(shù)高于一切、高考決定成敗”作為辦學的最高追求,而且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強調的是一對一心理疏導模式。我們該如何定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辦學追求問題,學校領導班子認真學習、借鑒、研判,很快統(tǒng)一了思想:“就分數(shù)抓分數(shù)、死拼蠻打盯高考”欲速而不達,“過激效應”甚至會影響考生的臨場發(fā)揮。心理輔導不是學校的一項具體工作,它是一種辦學理念,是學校教育的出發(fā)點,“心躁則學糟,心靜則學勝”。
對于主要采用何種心理輔導模式,學校組織領導班子,特別是分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門負責人和具體執(zhí)行者,認真重溫“集體主義教育”的相關論述。奧斯特洛夫斯基說:“要與集體一起生活,要記住,是集體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體脫離,那便是末路的開始?!奔w會衍生出一種力量,可以推動集體中的個體以向上的姿勢成長。全寄宿制高中生正處于知識與素養(yǎng)的未成熟期,很多學生將“要么平庸,要么孤獨”作為人生信條,寄希望于孤獨的“盛產”。離開了溫馨的家庭和喧囂的社會,部分學生甚至會因為過于封閉,導致觀念滯后,產生與外界交往的不適應。所以,我們需要采用多元方式引導學生融入集體、依賴集體、反哺集體。
基于以上考量,我們將心理輔導定位為新學校強勁發(fā)展的巨大推動力;將心理輔導模式定位為“發(fā)展性團體心理輔導”,而不是單純的救治式矯正?!鞍严赖凝堫^用來澆花”,總體上是對心理健康學生的一種提醒,是著眼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優(yōu)化,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fā)展為旨歸。心理健康預防工作做得越好,心理咨詢、治療就越少,最好的預防是營造對學生成長發(fā)展具有促進功能的學校心理環(huán)境。
為此,我們要求年級主任、班主任、任課教師分層制訂團體心理輔導專題計劃,并將團體心理輔導理論滲透在實踐中,通過營造良好的團體情境,幫助學生重新審視團體活動的意義,以及團體對個人成長的作用,為更好地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奠定基礎。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教師或家長耳提面命、義正詞嚴地告訴學生“你要這樣做”“你不要那樣做”,但是結果卻很少遂人愿。原本乖巧的學生在這個時候突然變得異常叛逆,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愿意多聽旁勸,這便是高中階段正面教育面臨的危機。實際上,教育更是一種引導,而不是行為上的專制,如果教師或家長首先將利弊權衡好再交予學生,會給沒有經過實際驗證的學生造成壓力。為了抵制這種壓力,學生勢必會魯莽地按照自己的猜想進行認知,而這種認知更多地摻雜個人的情緒而非理性。所以,我們主張采取側面輔導與正面輔導相結合的方式,而且為了避免學生的非理性認知,可以首先進行側面輔導。側面輔導是一種委婉、含蓄的心理輔導方式,學生能從中感受到認知的自由,但實際上認知的范疇已在設定的閾限內。在側面輔導中,學生的認知相對來說是理性的、清醒的,但這種認知的全面性、準確性還存在一定疏漏或者不足,所以在側面輔導之后還要進行正面輔導,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想法或行為,強化心理認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將“團隊意識”貫穿始終,讓學生多聽取朋輩的想法,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心理認知。
如團體心理輔導課《新舊軌道》就融合了正面與側面兩種輔導方式,讓學生由單一心理思維逐步走向規(guī)則思維。課上提供的心理辨析材料是:受道路改道影響,某一段火車軌道被棄用,火車每天都會從新的軌道飛馳而過。有一天,幾個學生在新的軌道上玩耍,看到“嚴禁在軌道玩?!钡木九坪?,其中一個學生便跑到舊的軌道上,而另外三人則不予理會,繼續(xù)在新的軌道上玩耍。正在這時,火車疾馳而來,假定兩個岔道口中間有一個控制裝置可以改變火車的方向,你是扳道工,你會把行駛的火車扳到哪個方向?為什么?你的心情如何?在心理辨析的過程中,學生感到這個選擇很殘酷:有的學生從生命的角度分析,認為應該將火車調向舊軌道,因為在舊軌道上玩耍的學生只有一個,三個生命多于一個生命;有的學生覺得舊軌道上的學生太無辜,沒有違反規(guī)則卻要送命;有的學生則選擇什么都不做,因為不守規(guī)則總要付出代價。聽到與自己不一樣的觀點后,認為要將火車調向舊軌道的學生開始改變主意,并且完善觀點,認為違反規(guī)定變道如同“濫殺無辜”,違反了規(guī)則。朋輩的心理袒露其實就是一種側面輔導,讓學生有一個心理緩沖區(qū)。接著,教師對學生的想法進行梳理,在“無痕跡”的前提下實施正面輔導。正面、側面輔導不是灌輸、教育,而是比較、體悟、覺知,讓學生自己體驗到:對個體而言,生命是最重要的;但對于社會而言,規(guī)則比生命更重要。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和生命負責,在平時的集體和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學校和社會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養(yǎng)成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在規(guī)則許可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權利,這才是對生命最大的珍惜和尊重。
學校心理健康教師負責開設團體心理活動課,并納入課表,形成“以班級為單位,以活動為載體”的團體心理輔導系列。其他教師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中滲透團體心理輔導內容,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挖掘教材中適用于心理輔導的內容素材。班主任把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引入班集體建設中,在召開班會時汲取團體心理輔導的“豐富營養(yǎng)”,借鑒團體心理輔導的“行進樣式”,強化學生的參與和分享,加深學生間的心靈融通。
學校成立了陽光社團,每個班級選出兩名學生參加社團,學習心理健康知識與心理輔導技能。這兩名學生每周對班級同學的心理情況進行記錄,運用在陽光社團學到的知識對同學中出現(xiàn)的簡單的心理問題進行輔導,無法解決的問題轉介給學校心理健康教師。每個宿舍選出一名“陽光使者”,關心宿舍中每個同學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解決問題或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反映。
學校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開展不同內容的團體心理輔導,如新生入學適應團體輔導、高二生涯指導團體輔導、高三心理減壓團體輔導等。心理健康教師根據(jù)不同的團體分類,設定相應的心理輔導方案。如剛入學的高一新生因自理能力弱、生活能力欠缺產生“懈怠”甚至“灰暗”心理,針對這一現(xiàn)象,安排“尋找有緣人”的團體心理輔導,幫助這類學生“抱團取暖”,共同進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校的全寄宿制高中生“發(fā)展性團體心理輔導”收獲累累碩果:該項研究被確立為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三五”重點項目,并且已經順利結題,獲得專家評審組的高度肯定。課題組成員撰寫了論文10 多篇,匯編成3 萬多字的《啟東第一中學團體心理輔導論文集》;14 萬字的校本教材《啟東第一中學團體心理輔導教案集》、25 萬字的《學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冊》、心理劇《靜待花開》等分別獲得省、市級獎項。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心理面貌發(fā)生了根本變化:他們更快速地適應了全寄宿制的新型人際關系,增強了歸屬感和認同感,體驗了互助互利的生活模式,更自覺地形成了良好的群體適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