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 陳福英
我國是大白菜的原產(chǎn)地,大白菜是人們經(jīng)常食用的重要蔬菜之一,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有“百菜不如白菜”的說法。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國春大白菜種植面積很小,以秋大白菜種植為主,主要原因是缺乏國產(chǎn)專用春大白菜品種,缺乏規(guī)范的種植管理技術,導致春大白菜種植成本高、風險高。近年,經(jīng)過科研人員的努力,范縣培育出了耐低溫、耐抽薹、生育期短的春大白菜品種,種植面積有了很大的提高。種植春大白菜比種植黃瓜、辣椒、番茄要省工省時,且生長期短,技術管理措施掌握得當,每667 m2產(chǎn)量可達5000 kg。
大白菜是十字花科蕓薹屬,屬于春化敏感型的作物,萌動的種芽在3~13 ℃的低溫下經(jīng)過10~25 d 即可完成春化階段,故春大白菜早期受低溫影響易花芽分化,發(fā)生未熟抽薹開花現(xiàn)象;后期若受高溫和長日照影響,則難以形成葉球。
春播大白菜必須選擇前期耐低溫、耐抽薹,后期有一定的耐熱性、生長期短(55 天左右)的早熟專用品種,如豫藝迎春等。
春大白菜播種過早,遇5 ℃低溫容易發(fā)生抽薹開花;播種過晚,結球期如遇25 ℃以上的高溫,會造成包心不緊實或不包心,影響結球,加上后期常遇到高溫、多雨等惡劣天氣,軟腐病、霜霉病及蚜蟲、小菜蛾、菜青蟲等發(fā)生嚴重。
范縣大棚栽培春大白菜,育苗時間為2 月下旬,上市時間為4 月下旬,可將生長期提早30 天左右。育苗為大棚內(nèi)加小拱棚,這樣可提高大白菜幼苗期的溫度,使棚內(nèi)氣溫高于5 ℃而不經(jīng)過春化,解決早期抽薹問題。因生育期提早30 d,躲開了后期的高溫,這是春播大白菜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露地地膜栽培春大白菜,應于3 月中旬在小拱棚內(nèi)育苗,5 月上中旬上市。育苗方式可采用撒播育苗,也可用營養(yǎng)缽育苗,后者可提高移栽成活率。苗床土壤10 cm,地溫白天控制在20~25 ℃,夜間氣溫最低時不低于13 ℃。棚內(nèi)氣溫白天不能高于30 ℃,當棚內(nèi)氣溫高于30 ℃時,要掀開棚膜放風降溫。當外界氣溫低于5 ℃時,要給苗棚加蓋草簾保溫,次日9:00 打開草簾增加日曬,提高棚內(nèi)氣溫。撒播的在1 葉1 心時,及時間苗,保持苗距2~3 cm,一般苗齡30 天左右,4~5 片真葉時即可移栽。露地地膜栽培的大白菜,室外氣溫需穩(wěn)定在13 ℃以上時,方可移栽。
選擇前茬沒種過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塊,冬前翻耕20 cm 凍垡,熟化土壤。早春化凍后,每667 m2施充分腐熟好的優(yōu)質圈肥5000 kg 和45%硫酸鉀型復合肥50 kg,再旋耕使土壤和肥料混合均勻。土地經(jīng)過平整后做成寬100 cm、高15 cm 的低畦,畦距50 cm。因早春雨水少,低畦能保持地溫,促進根系發(fā)育,加快營養(yǎng)生長,同時便于澆水和管理。
種植春大白菜,由于時間短,宜適當密植。一般大棵型品種每畦栽2 行,行株距50 cm×35 cm,每667 m2栽植6000 株左右。小棵型品種每畦定植3 行,行株距30 cm×25 cm,每667 m2栽植10 000 株左右。
春大白菜定植時也要避開13 ℃以下的低溫,一般以定植田10 cm 以下地溫穩(wěn)定在12 ℃以上時定植。鋪滴灌帶,地膜覆蓋定植,既能提升地溫2~3 ℃,又能以水帶肥,保墑效果好。
春大白菜苗期需水量不大,但也要保持土壤濕潤,一般7~10 d 澆1 次水。此時白菜幼苗尚小,氣溫低,防治大水漫灌,應采用滴管或噴淋的方法澆水。
春大白菜定植后肥水管理應以促為主,一促到底,加強肥水管理,及時中耕,促進根系發(fā)育。
春大白菜定植2~3 d 要及時澆緩苗水,澆水量要小。春大白菜忌蹲苗,緩苗后應盡早追提苗肥,每667 m2隨水沖施速效氮肥10 kg;隨著氣溫和地溫升高,間隔15 天左右結合澆水再沖施1 次速效氮肥,以保證水肥供應充足,使植株快速生長。
春大白菜結球期地上部、地下部都處于旺盛成長時期,對肥水需求達到高峰期。結球期占全生育期的1/2,成長量占全生育期的2/3,是春大白菜包心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脫肥,直接影響結球緊實度,影響產(chǎn)量和品質。此期要重施肥,每667 m2可追施硫酸鉀型高鉀復合肥30 kg,一般采取順水施入田間。結球期間隔5~6 d 噴灑1 次“磷酸二氫鉀300 倍液+硼肥”,共噴灑2 次,可促進葉片生長與早結球,增產(chǎn)明顯,亦可改善大白菜的商品性。
5 月中旬春大白菜球葉抱實,應適期收獲。因為此期溫度已高,收獲過晚易發(fā)生抽薹,同時,過于緊實的葉球遇高溫或遇雨易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