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英語學科作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應把“立德樹人”列入學科教育的重要任務。然而,不少英語教師認為,德育主要是班主任或道德與法治教師的任務,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有片面追求升學率等傾向,重視對學生進行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的綜合培養(yǎng),從而在落實教育根本任務上出現(xiàn)偏差。因此,英語教師需要重新審視教學,領悟與貫徹“學科育人”理念。
和母語一樣,英語作為人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育人方面自有其獨特優(yōu)勢。下面,我以“‘隱’·‘引’·‘飲’”為行文框架,闡述在初中英語“學科德育”方面的實踐和思考。只要教師善于動腦,勤于實踐,勇于探索,那么,既發(fā)展語言能力,鍛煉思維品質,又提升文化意識,優(yōu)化人格精神的“學科育人”愿景一定能逐步實現(xiàn)。
“隱”在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我們所置身的學習情境中,所擁有的學習資源里,無處不隱含著可進行德育實踐的因素。教師要善用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這些隱性德育因素,恰當?shù)匕l(fā)揮德育價值。二是指英語“學科德育”還要努力用“隱藏教育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語)的巧妙的教學方法、手段去實施和實現(xiàn)。
有很多英語教學素材蘊含著德育價值。教師倘若不去發(fā)現(xiàn),不加挖掘,這些價值將可能被隱藏、湮沒,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教材文本既是語言學習的范本,也是隱形的育人載體。教師要善于從育人視角來解讀文本,賦予教學育人色彩。教材中涉及這方面的題材十分豐富,有日常生活、自然環(huán)境、科學技術、歷史社會、文學藝術,等等。教師可以利用它們幫助學生增添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學會做人做事,促使學生成為有文化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資訊發(fā)達的網(wǎng)絡時代更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的課外德育資源。教師應逐步從依托教材進行教學走向適當?shù)膸煴净n程建構,有效整合相關課程資源。正所謂“功夫在詩外”,“學科德育”的功夫也在教材文本之外。比如在停課不停學期間,我們制作微課,利用網(wǎng)絡授課。在進行“Study skills”板塊教學時,我和學生分享了網(wǎng)絡上熱播的演講視頻“We are all fighters”。在模仿視頻的過程中,學生們著實感受到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抗擊疫情的決心和力量。3 月份,一首著名的公益歌曲“We are the world”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師生一起欣賞美妙旋律,品味積極向上的歌詞內容,感悟“每一個人都是地球的一分子”“救助他人就是拯救自己”等道理,深刻地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內涵。
有些人認為,作業(yè)和試卷是用于知識鞏固和技能訓練的,具體如何選材,沒那么重要。其實,在選擇試題或文本時,教師可適當改變視角,除了考慮知識點落實,也要重視其可能蘊含的育人功能。教師所選用的試題或閱讀文本,既可以有語言學習功能,也要有利于學生認識世界,體味人情,進行審美,感悟哲理,獲得愉悅。
一名教師在學生學習描述一年四季天氣特征的詞匯(如“foggy,rainy”等)之后,設計了一篇短文,讓學生練習鞏固形容詞的用法。
學生在完成這封“家書”時必須通讀語篇,理解文意,才能填入恰當?shù)男稳菰~。交流答案后,教師播放歌曲《一封家書》,讓學生伴著音樂齊讀,感受濃濃的親情。如此設計,何樂不為?
“引”指的是教師的引領、引導?!皩W科德育”不會自動兌現(xiàn)。教師必須切實踐履,精心安排。我們平時所為之事、所示之范都有可能成為一種德育誘因,乃至成為現(xiàn)實的德育力量。人們常說,“身教勝于言教”。英語教師大方得體的外表、親切溫馨的話語、平等謙和的交流以及耐心傾聽的姿態(tài)等,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都能產(chǎn)生引人向上的動力。
英語是外國語言。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語言發(fā)展水平相較母語更顯差異,兩極分化現(xiàn)象比較普遍。教師要尊重學生,真誠、平等地對待他們,尤其要關愛后進生,做到“不拋棄,不放棄”。
這些都是“引”的具體表現(xiàn)。不唯英語教師如此,各科教師概莫能外。除此之外,“引”還在于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體驗人物情感,培養(yǎng)思維品質,塑造文化品格。譯林版牛津《英語》(以下簡稱《英語》)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Growing up”的Reading 板塊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 介紹了美國退役籃球明星Spud Webb在其籃球生涯中堅持努力、不斷成長的事跡。這篇文章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教師可從不同角度引領學生閱讀體驗。有教師在上這節(jié)課時,深度解讀文本,精心設計問題,層層遞進,引人入勝。在以詩歌“Dreams”導入新課之后,教師以“How did Spud Webb become a great NBA player?”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以“What do you think‘his mind’was?Why do you think so? If you were Spud,what would you do or how would you feel before the coach changed his mind?”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和文本人物進行對話,設身處地地與作者及角色進行心靈溝通,體驗真實細膩的人物情感,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沒有止步于“Hold fast to your dream and never give up”的價值引領,而是在課末緊扣單元主題設計了“To whom did Spud want to prove‘size and body type do not matter’?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Spud’s success and give supporting details.How do you understand‘growing up’? What will you do to hold fast to your dream?”等探究活動,再次引發(fā)學生思考并總結感悟,升華主題,最后以詩一般的語言——“It’s hard to say what is impossible, for the dream of yesterday is the hope of today and the reality of tomorrow.Hold fast to your dream like Spud Webb and you will fly high”,來呼應課堂伊始的詩歌導入,促使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獲得成長。這是深度解讀文本,引領學生思考,融閱讀理解、語言學習和文化意識提升于一體的優(yōu)質閱讀課例。
孟子說:“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币馑际?,君子(教導別人正如教別人射箭)拉滿了弓,卻不發(fā)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我們毋寧把它理解為,教師教學生,引導學生,卻不直白地告訴學生,使學生躍躍欲試。這是怎樣動人的教學場景?。〗處煹墓δ茉谟凇耙?,學生則要努力“發(fā)”(弄懂、知曉和發(fā)現(xiàn))。學科知識教學是如此,“學科德育”更是如此。正所謂欲“引”還“隱”,師“隱”生“飲”(體會、悟得)?!皩W科德育”未必即時起效,卻能深入內心,歷久綿長。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焙茱@然,這里的“飲”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之下,學生深度地參與和體驗“學科德育”的發(fā)生及發(fā)展歷程。新課標提出,教師應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于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tài)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fā)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實踐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養(yǎng)成的落腳點,需要和學生的生活相交融。只有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才能使美好的道德觀念植根于他們的內心。
學完《英語》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Let’s celebrate!后,教師可安排手抄報競賽活動,讓學生介紹春節(jié)等節(jié)日。學生在動手準備、制作的過程中,既學習了“do Spring Festival shopping,past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stay up late or all night on New Year’s Eve”等相關短語,重溫了傳統(tǒng)文化,又能增強文化自信心和國家認同感。學完《英語》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Sunshine for all后,我們結合學校的年度愛心義賣活動,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積極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運用英語,提高自身能力。學生們親自設計,聯(lián)系打印,布置海報;為能正確流利地運用英語,學生們互幫互助,積極練習;在義賣活動過程中,他們使用英語推銷物品,討價還價……看到學生們匯報時激動的面容,教師可以感受到,友善的種子已在他們的心中發(fā)芽。而團隊協(xié)作精神得以加強,審美能力得以提高,學習能力得以提升,則是學生們參與活動、奉獻愛心的額外收獲。
我注意到,語文課標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好語文,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其實,作為語言學科,英語教學同樣要重視和凸顯實踐性,包括德育實踐性。當然,這不等同于道德與法治課的德育實踐,而是必須和語言習得緊緊結合起來,使它們渾然一體。我們需要避免“為活動而活動”“有活動無學科”“有活動無學習”,特別要避免“有活動,但無學科特性”的學習。我們進行“英語+活動”,在關乎道德教育與生成的仿真或全真活動情境中,讓學生全程“飆英語”,用英語做事、交流,如此,方能獲得“一石二鳥”之效。無論是學科教學本身,還是德育的“悄然發(fā)生”,都將更有活力,有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