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鎮(zhèn)沙崗小學 章士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長期存在“言、意”分割的現(xiàn)象。有的教師側重于“言”的教學,有的教師側重于“意”的領悟。不論側重點在哪,“言”“意”都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不能顧此失彼。因此,“言意兼得”才是教師追求的核心目標。只有為學生構建一個充滿靈性的語文空間,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所謂“言”,顧名思義指的是文本的語言部分,通俗理解是文本的形式內(nèi)容,也就是詞、句、段的構成要素以及模式。而“意”,指的是形而上的精神內(nèi)涵,即文章蘊藏的思想感情、作者傳遞的人生哲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注重“言”的部分,忽略“意”的精彩;更不能只注重“意”的部分,忽略“言”的探究。只有掌握“言、意”的閱讀平衡點,才能實現(xiàn)最佳的文本解讀。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火燒云》這一課時,文章中有這樣一些語句值得注意:“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天空著了火?!薄跋脊庹盏眯『⒆拥哪樇t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边@兩句話是文章中最為精彩的部分,非常值得進行深入賞析。通過品讀這些語句,能夠幫助學生感受作者的語言風格。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這些句子,讓學生在語句的描繪中感受晚霞映照大地的瑰麗場景,讓學生對大自然產(chǎn)生憧憬、體會大自然的魅力。與此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ABB形式的詞語,比如金燦燦的、紅通通的,讓學生體會作者語言的生動性。除此以外,抓住文章中“像……像……”這個關聯(lián)詞開展造句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形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得“言”,還能知“意”,可謂一舉兩得。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言”和“意”同等重要。作為教師,需要具備一種宏觀意識。既關注“言”的賞析,也關注“意”的領悟,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精彩的學習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辭藻優(yōu)美、文采飛揚的文章,而這些文章是對學生進行言語訓練的最佳摹本。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呈現(xiàn)出明顯的教學偏向。有的教師將大量的教學時間放在文字的賞析上,卻忽略了對文章情感內(nèi)涵的發(fā)掘;而有的教師只關心文章內(nèi)涵的解讀,卻很少涉及語言文字層面。因此,在創(chuàng)新型的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從文章的好詞、好句入手,讓學生感受文本的語言精妙,從而實現(xiàn)對文章“意”的領悟。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觀潮》為例,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寫景文章,其中富含大量優(yōu)美的詞句,非常值得進行深入品讀。比如在第一部分,作者精心刻畫了錢塘江大潮來臨時的壯觀景象,文章中是這樣描繪的,“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fā)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施呈現(xiàn)這段話,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體會潮來的壯觀;與此同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寫作手法,讓學生體會作者是運用了怎樣的方式描繪了錢塘江大潮的氣勢以及聲勢。通過對文章“言”部分的解讀,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窮向往。如此一來既實現(xiàn)了“言”的賞析,同時也豐富了“意”的品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摒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帶來的影響,追求“言意兼得”的教學局面,讓學生同時感受到“言”“意”結合的魅力,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真正提高。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實現(xiàn)“言意共舞”,教師需從多個維度進行文本探究。部分教師忽略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常常是“一課吃三年”,很容易給學生留下刻板、單一的教學印象。一堂優(yōu)質(zhì)的語文課,必然會啟迪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帶來多元化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更多的情感內(nèi)容。因此,教師需要引領深度閱讀,從“言”的品讀過渡到“意”的解析,實現(xiàn)“言意共舞”。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將相和》這篇課文時,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言意共舞”,教師需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限制。因此,教師不妨給予學生自由閱讀的空間,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課堂演繹。在演繹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問題:如何將《將相和》中的三個故事進行合理呈現(xiàn)?劇本和一般課文有怎樣的區(qū)別?這三個故事體現(xiàn)的內(nèi)涵是怎樣的?在演繹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文本內(nèi)容,也進一步感受到人物形象的豐富與特別。比如,有的學生經(jīng)過課堂表演,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大局、識大體的人,他不僅包容他人,而且胸懷坦蕩;還有的學生認為,廉頗能夠知錯就改,頗有大將風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深入研究課文內(nèi)容,既注意文字語言的描繪,同時也會體會到字里行間蘊藏的情感。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本,從“言”“意”兩個角度繼續(xù)深化學生的思維,真正實現(xiàn)了“言意共舞”。
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涉及基礎字詞的教學,還涉及文章情感的領悟。換言之,既關注形而上的部分,也關注形而下的部分。因此,教師需要促進言意兼得,這樣才能深化學生的閱讀行為。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文本語言層面,還需要對文本內(nèi)涵進行延伸,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這樣做一方面能夠豐富課堂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課文“言”“意”內(nèi)涵的解讀會更加深入而全面。不僅如此,通過擴展延伸,語文課堂得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也會隨之增強。如此一來,語文閱讀教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言意并存”的局面,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草原》這一課時,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常常要求學生先通讀課文、梳理生字詞,然后才會進入文本的解讀部分。但是這樣的教學安排并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品質(zhì),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提升也會造成一定的阻礙。所以,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將草原的詩歌、歌曲以及圖片等相關信息材料進行展示,對學生的閱讀認知進行開拓。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隨堂練習,讓學生為草原設計一則廣告,要求符合草原的地理環(huán)境,同時要有創(chuàng)新性;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給草原地區(qū)的人民寫一封信,談談自己對草原的情感。在這樣的訓練要求下,學生的積極性得以提升。為了寫出動人的文字,學生深入探究文本語言,對字、詞、句、段都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了渲染出良好的情感,學生再次品讀文章,細細體會文章的情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間實現(xiàn)了“言意兼得”。
上述案例中,為了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探究興趣,教師設計了一些具有創(chuàng)意的訓練內(nèi)容。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既感受到語言的精彩,同時也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從而打開了學生的閱讀局面。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意”能彰顯“言”,而“言”能體現(xiàn)“意”。本文從四個方面深入探討了言意兼得的相關策略,意在提升語文課程教學的質(zhì)量以及效率,為學生的閱讀之旅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語文閱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