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定益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景德鎮(zhèn) 333403)
中國古代遺留到現代的茶書約有百種左右,其中明代約有五十種。從中國古代茶書來看,現代意義用來泡茶的壺是在明后期的萬歷年間才逐漸盛行的。壺在明代的出現并普及與唐宋到明清飲茶方式的變遷有關,唐代流行烹茶法,茶餅碾磨成粉置入鍑中烹煮再舀出飲用,宋代流行點茶法,茶餅碾磨成粉置入茶盞調成膏再沖入沸水飲用,明代盛行散茶,流行泡茶法,茶芽置入盞或壺中再沖入沸水,如果茶芽是放入壺中,還須再次將茶水斟入茶盞才能飲用。明代的壺與唐宋時期煮水器有很深淵源關系,是由煮水器逐漸演化而來,到明后期在功能方面才完全從煮水器中脫離出來與煮水器并列。茶壺與茶爐、茶盞不同的一點是在茶事活動中并非不可或缺,即便沒有壺,飲茶還是能夠進行的,但壺在明后期開始風行并十分普及,成為最核心的茶具之一。
明代的茶壺是由唐宋時期的煮水器演變而來。唐代茶書陸羽《茶經》中的煮水器是鍑,鍑是敞口的,從外形上看與后代的壺差異很大。按陸羽《茶經》的觀點,鍑的材質除鐵以外,還有瓷、石和銀,瓷、石雖雅,但不經久耐用,銀非常清潔,但過于奢侈,鐵既廉價,又很耐用,是最合適的材料。這種鐵制鍑用所謂急鐵鑄成,臍很長,便于充分接受熱量。[1]
唐代茶書蘇廙《十六湯品》認為煮水器的材質很大程度會影響飲茶人的心理以及茶湯的口味和品質。蘇廙生平不詳,約生活于唐末五代時期。《十六湯品》最欣賞的煮水器毫無疑問是金銀材質的,煮出來的水叫富貴湯。以石或瓷為材質的煮水器也是《十六湯品》青睞的,石制的煮水器煮出的水叫秀碧湯,瓷質的煮水器煮出的水則叫壓一湯。石凝結天地秀氣,煮出的水沒有不好的,瓷瓶廉價,適合幽人逸士使用。《十六湯品》十分反對銅鐵鉛錫以及無釉陶質的煮水器,將前者煮出水稱為纏口湯,后者煮出的水被稱為減價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銅鐵鉛錫的煮水器容易生銹,很大程度影響口感。而“無油之瓦,滲水而有土氣”,無釉陶容易滲透而且煮出的水有土氣。[2]
宋代茶書中的煮水器被稱為瓶或湯瓶。蔡襄《茶錄》主張瓶要小,這樣水易沸騰不須長久等待,材質以黃金最好,民間用銀、鐵、瓷和石。[3]宋徽宗《大觀茶論》認為茶瓶宜用金銀,這與蔡襄《茶錄》主張黃金為上的觀點一致。金銀確實有很大優(yōu)點,作為金屬易導熱水易沸騰,而且不易生銹水無異味,但金銀昂貴,非民間普通人能夠廣泛使用。宋徽宗是帝王,蔡襄是與皇帝關系密切地位很高的官員。茶瓶是用來向茶盞注湯的,《大觀茶論》認為茶瓶的設計關鍵在于瓶的口嘴,口要大而直,嘴之末端要圓而小,這樣注湯時水柱有力不散,而且不滴瀝。[4]宋代在煮水器的材質方面,也有其它觀點。如清代茶書《續(xù)茶經》引宋陶榖《清異錄》曰:“富貴湯,當以銀銚煮之,佳甚。銅銚煮水,錫壺注茶,次之?!盵5]銀銚最好。銅銚、錫壺也可。
唐代的煮水器為敞口的鍑,易觀察水波的涌動和水溫的變化,但宋代流行束口的瓶,無法直接觀察,所以必須靠聲音的變化來判斷。明代茶書屠本畯《茗笈》引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曰:“余友李南金云:《茶經》以魚目、涌泉、連珠為煮水之節(jié),然近世瀹茶,鮮以鼎鎪,用瓶煮水,難以候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之節(jié)?!碧脐懹稹恫杞洝分锌梢杂^察到沸水“魚目、涌泉、連珠”的效果,是因為煮水器為敞口的鍑,宋代用瓶煮水,水的沸湯程度就要用聲音判斷。李南金還作用《聲辯》詩,將水的聲音描繪為蟲鳴蟬叫、松風澗水:“砌蟲唧唧萬蟬催,忽有千車捆載來。聽得松風并澗水,急呼縹色綠瓷杯?!盵6](第8章)
明代茶書中煮水器的材質有金、銀、瓷、石、銅、鐵、錫和陶等,哪一種最合適,不同茶書觀點并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朱權《茶譜》認為瓷、石最佳。朱權《茶譜》之《茶瓶》條曰:“古人多用鐵,謂之罌。罌,宋人惡其生鉎,以黃金為上,以銀次之。今予以瓷石為之,通高五寸,腹高三寸,項長二寸,觜長七寸?!盵7]朱權為崇信道教的藩王,更傾向于使用接近自然的瓷、石。但清代茶書陸廷燦《續(xù)茶經》引朱權的一段話說明他也青睞錫銚:“臞仙云:……煎茶用銅瓶,不免湯腥;用砂銚,亦嫌土氣,惟純錫為五金之母,制銚能益水德。”[5]“臞仙”是朱權的號。顧元慶《茶譜》認為銀、錫最佳,瓷、石其次:“茶銚、茶瓶,銀錫為上,瓷石次之?!盵8]屠隆《茶說》繼承了唐蘇廙《十六湯品》的觀點,首崇金、銀,其次瓷、石,反對銅、鐵、鉛、錫和無釉之陶:“所以策功建湯業(yè)者,金銀為優(yōu);貧賤者不能具,則瓷石有足取焉。瓷瓶不奪茶氣,幽人逸士,品色尤宜。石凝結天地秀氣而賦形,琢以為器,秀猶在焉。其湯不良,未之有也。然勿與夸珍炫豪臭公子道。銅、鐵、鉛、錫,腥苦且澀;無油瓦瓶,滲水而有土氣,用以煉水,飲之逾時,惡氣纏口而不得去?!盵9]張源《茶錄》最贊同錫,認為銀過于奢侈,瓷不能持久,銅、鐵易于生銹:“桑苧翁煮茶用銀瓢,謂過于奢侈。后用磁器,又不能持久,卒歸于銀。愚意銀者宜貯朱樓華屋,若山齋茅舍,惟用錫瓢,亦無損于香、色、味也。但銅鐵忌之?!盵10]許次紓《茶疏》也最贊同錫?!恫枋琛贰爸笏鳌睏l曰:“金乃水母,錫備柔剛,味不成澀,作銚最良。銚中必穿其心,令透火氣。沸速則鮮嫩風逸,沸遲則老熟昏鈍,兼有湯氣,慎之慎之!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11]錫銚煮水沒有澀味,而且作為金屬容易導熱?!恫枋琛吩凇恫灰擞谩窏l列有“銅銚”,主要是銅易生銹影響水味。張丑《茶經》則主張瓷最好,銅、錫不宜。張丑《茶經》之《湯瓶》條曰:“瓷器為上,好事家以金銀為之。銅錫生鉎,不入用?!盵12]程用賓《茶錄》認為錫為最宜?!镀骶摺窏l曰:“昔東岡子以銀鍑煮茶,謂涉于侈,瓷與石難可持久……惟以錫瓶煮湯為得。”《茶具十二執(zhí)事名說》條曰:“罐。以錫為之,煮湯者也?!盵13]此處罐也即湯瓶。在程用賓《茶錄》附圖的十一種茶具中,罐被直接稱為錫罐,說明程用賓默認錫是最佳材質。羅廩《茶解》將煮水器稱為壺:“壺?!蝈a或瓦,或汴梁擺錫銚?!盵14]羅廩認為合適的材質是錫或陶(瓦)。屠本畯《茗笈》之《第十辯器章》在引用列舉了一系列茶書有關茶具的論述后,評論曰:“鍑宜鐵,爐宜銅,瓦竹易壞。湯銚宜錫與砂”。[6](第10章)屠本畯認為湯銚最宜錫和陶(砂)。黃履道《茶苑》引高濂《遵生八箋》曰:“茶銚茶瓶,磁砂為上,銅錫次之。磁壺注茶,砂銚煮水為上?!盵15](卷12)所謂“磁砂為上”,也即瓷、陶的煮水器最好。
明代茶書普遍認為煮水器宜小不宜大,因為器小水易沸騰,便于及時沖泡,器大的話水不易用完,停滯過久水味就不佳了。朱權《茶譜》曰:“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盵7]屠隆《茶說》曰:“若瓶大,啜存停久,味過則不佳矣?!盵9]其它許多茶書也承襲了這種觀點。
茶飲過程中水是極其重要的因素,水溫很大程度決定著一盞茶的口味與成敗,用煮水器煮水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明代茶書普遍有所論述。大多認為水不可不熟也不可過熟,但也有觀點主張水應純熟。朱權《茶譜》之《茶瓶》條曰:“凡候湯不可太過,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盵7]也即茶瓶煮水水不可未熟也不可過熟。許次紓《茶疏》不主張水煮得太老,水有微濤即可?!恫枋琛分稖颉窏l曰:“水一入銚,便須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盵11]如果水到純熟就不堪用了。程用賓《茶錄》之《煮湯》條曰:“湯之得失,火其樞機,直用活火。徹鼎通紅,潔瓶上水,揮扇輕疾,聞聲加重,此火候之文武也。蓋過文則水性柔,茶神不吐;過武則火性烈,水抑茶靈。候湯有三辨:辨形、辨聲、辨氣。辨形者,如蟹眼,如魚目,如涌泉,如聚珠,此萌湯形也;至騰波鼓濤,是為形熟。辨聲者,聽噫聲,聽轉聲,聽驟聲,聽亂聲,此萌湯聲也;至急流灘聲,是為聲熟。辨氣者,若輕霧,若淡煙,若凝云,若布露,此萌湯氣也;至氤氳貫盈,是為氣熟。已上則老矣?!盵13]程用賓也認為煮水時水溫要恰當,過低(過文)或過高(過武)都會影響茶味。辨別水的沸騰程度有辨形、辨聲和辨氣三種方法,辨形也即通過水的外形辨別,辨聲是通過水的聲音辨別,辨氣是從茶瓶中冒出的水氣判別。羅廩《茶解》之《烹》條曰:“先令火熾,始置湯壺,急扇令涌沸,則湯嫩而茶色亦嫩?!钅辖鹬^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此真賞鑒家言。而羅大經懼湯過老,欲于松濤澗水后移瓶去火,少待沸止而瀹之。不知湯既老矣,雖去火何救耶?此語亦未中竅。”[14]李南金和羅大經都是宋人。羅廩也認為水要煮得老嫩適當,也即李南金所謂的“背二涉三”(二沸結束即將三沸),水過老則不可救矣。黃龍德《茶說》之《六之湯》條曰:“湯者,茶之司命,故候湯最難。未熟,則茶浮于上,謂之嬰兒湯,而香則不能出。過熟,則茶沉于下,謂之百壽湯,而味則多滯。善候湯者,必活火急扇,水面若乳珠,其聲若松濤,此正湯候也。”[16]水未熟茶香不能出,過熟茶味也會不佳。
但張源的觀點與以上諸人卻并不相同,認為煮水應該純熟,也即沸騰到最大程度。張源《茶錄》之《湯辨》條曰:“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聲辨,三曰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涌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為萌湯,直至氣直沖貫,方是純熟?!盵10]辨別水的沸騰程度有形辨、聲辯和氣辨三種大的方法,還有十五種小的方法,必須純熟。張源《茶錄》之《湯用老嫩》條曰:“蔡君謨湯用嫩而不用老。蓋因古人制茶,造則必碾,碾則必磨,磨則必羅,則茶為飄塵飛粉矣。于是和劑,印作龍鳳團,則見湯而茶神便浮,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時制茶,不假羅磨,全具元體,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fā)也。故曰湯須五沸,茶奏三奇?!盵10]蔡君謨是寫作了《茶錄》的宋人蔡襄。宋代飲茶時茶要碾磨成粉,煮水時不主張水太熟,不然茶湯苦澀,明代飲茶使用的是散茶,張源《茶錄》特別強調水必須純熟。
茶瓶的作用并非完全用來煮水,明代也存在將茶葉置入茶瓶烹煮,再傾出飲用的情況。明代茶書陳師《茶考》曰:“烹茶之法,唯蘇吳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為節(jié),如淡金黃色,香味清馥,過此而色赤,不佳矣。故前人詩云:‘采時須是雨前品,煎處當來肘后方。’古人重煎法如此?!盵17]
明代茶壺是從唐宋時期的煮水器演變而來,明萬歷年間功能方面完全從煮水器中分離出來。明代茶書中壺的材質有陶、瓷、金、銀、錫、銅等,何者最佳不同茶書觀點并不一致,但陶質的宜興紫砂壺已在有的茶書中頗受關注與推崇,另外錫壺也極受青睞。許次紓《茶疏》之《甌注》條曰:“茶注以不受他氣者為良,故首銀次錫。上品真錫,力大不減,慎勿雜以黑鉛。雖可清水,卻能奪味。其次內外有油瓷壺亦可,必如柴、汝、宣、成之類,然后為佳。然滾水驟澆,舊瓷易裂,可惜也?!鶗r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造作,頗極精工,顧燒時必須火力極足。方可出窯。然火候少過,壺又多碎壞者,以是益加貴重?;鹆Σ坏秸?,如以生砂注水,土氣滿鼻,不中用也。較之錫器,尚減三分?!^能敗味,勿用勿用?!盵11]許次紓將茶壺稱為茶注,認為關鍵在于不受不良氣味的影響,銀最好錫其次,瓷也可,但易破裂,龔春(供春)和時彬(時大彬)所制宜興紫砂壺十分寶貴,但其他人所制火力太過或火力不到都不足取。張丑《茶經》之《茶壺》條曰:“官、哥、宣、定為上,黃金、白銀次;銅錫者,斗試家自不用?!盵12]張丑《茶經》認為官窯、哥窯、宣窯和定窯為代表的瓷壺最佳,金、銀其次,銅、錫不宜用。程用賓《茶錄》之《茶具十二執(zhí)事名說》條曰:“壺。宜瓷為之,茶交于此。今義興時氏多雅制。”在附圖中將壺稱為“陶壺”?!镀骶摺窏l曰:“壺或用瓷可也,恐損茶真,故戒銅鐵器耳?!盵13]這說明程用賓認為最合適的茶壺是宜興紫砂壺,戒用銅壺和鐵壺。羅廩《茶解》將茶壺稱為注,《注》條曰:“以時大彬手制粗沙燒缸色者為妙,其次錫?!盵14]羅廩認為時大彬所制宜興紫砂壺最好,其次為錫。馮可賓《岕茶箋》之《論茶具》條曰:“茶壺,窯器為上,錫次之?!盵18]馮可賓認為茶壺瓷最好,錫次之。黃履道《茶苑》引作者不詳的《岕茶疏》曰:“宜以磁罐煨水,而以滇錫為注?!嘤幸詴r大彬壺代錫注者,雖雅樸而茶味稍醇,損風致?!盵15](卷13)明顯認為錫壺是最好的,時大彬宜興紫砂壺等而次之。
關于茶壺的大小明代茶書普遍主張宜小不宜大。許次紓《茶疏》之《秤量》條曰:“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于散漫。大約及半升,是為適可。獨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余以是增減?!盵11]茶壺不宜太大,太大香氣就散失了,如果獨自斟酌,越小越好。張丑《茶經》之《茶壺》條曰:“茶性狹,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升足矣?!盵12]壺不必過大,容一兩升就夠了。馮可賓《岕茶箋》之《論茶具》條曰:“或問:‘茶壺畢竟宜大宜小? ’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的見得恰好,一瀉而盡。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無不可?!盵18]馮可賓也主張壺以小為貴,甚至每客壺一把為得趣。程用賓《茶錄》之《器具》條曰:“壺……以頗小者易候湯,況啜存停久,則不佳矣。”[13]壺以小為佳,壺太大會導致壺中茶水喝得太久停留下來,口味就不好了。
由于壺的使用在明代已經較為普遍,明代茶書中對使用茶壺泡茶的方法有較多論述。張源《茶錄》之《泡法》條曰:“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蕩冷氣,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正。茶重則味苦香沉,水勝則色清氣寡。……確熟,則茶神不健;壺清,則水性常靈。稍俟茶水沖和,然后分釃布飲。釃不宜早,飲不宜遲。早則茶神未發(fā),遲則妙馥先消?!盵10]張源對壺泡法有詳細論述,泡茶前先用沸水滌蕩茶壺,茶葉多少要恰到好處,篩茶時機不可太早也不可太遲。許次紓《茶疏》之《烹點》條曰:“先握茶手中,俟湯既入壺,隨手投茶湯,以蓋覆定。三呼吸時,次滿傾盂內,重投壺內,用以動蕩香韻,兼色不沉滯。更三呼吸頃,以定其浮薄,然后瀉以供客,則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病可令起,??闪钏?;吟壇發(fā)其逸思,談席滌其玄襟?!盵11]湯入壺后再投茶壺內,稍等片刻將茶倒入茶盞,又重新投入壺內搖蕩,再稍等片刻傾出飲用。程用賓《茶錄》之《投交》條曰:“湯茶協交,與時偕宜。茶先湯后,曰早交。湯半茶入,茶入湯足,曰中交。湯先茶后,曰晚交。交茶,冬早夏晚,中交行于春秋?!眽刂蟹兴筒枞~的投入時間要恰當,冬天先茶后水,夏天先水后茶,春秋水半入茶。《釃啜》條曰:“協交中和,分釃布飲。釃不當早,啜不宜遲。釃早元神未逞,啜遲妙馥先消?!盵13]用沸水泡茶后,篩茶時機不可太早也不可太遲。周高起《洞山岕茶系》曰:“岕茶德全,策勛惟歸洗控。沸湯潑葉即起,洗鬲斂其出液,候湯可下指,即下洗鬲排蕩沙沫;復起,并指控干,閉之茶藏候投。蓋他茶欲按時分投,惟岕既經洗控,神理綿綿,止須上投耳。(傾湯滿壺,后下葉子,曰上投,宜夏日。傾湯及半,下葉滿湯,曰中投,宜春秋。葉著壺底,以湯浮之,曰下投,宜冬日初春。)”[19]也即岕茶壺泡先要用茶洗洗茶,再將茶葉控干候投,因為經過洗控,茶葉投入壺中的時機上投即可,也即先在壺中沖入沸水再投入茶葉。
明代茶書普遍十分注重壺的清潔,以免產生異味影響茶味或者影響觀感。如許次紓《茶疏》之《蕩滌》條曰:“湯銚甌注,最宜燥潔。每日晨興,必以沸湯蕩滌,用極熟黃麻巾蛻向內拭干,以竹編架覆而求之燥處,烹時隨意取用。……每注茶甫盡,隨以竹筋盡去殘葉,以需次用。”[11]每天早上要用沸水滌蕩,拭干并覆放在竹架上干燥,每次注茶完后,要去除殘葉。程用賓《茶錄》之《治壺》條曰:“伺湯純熟,注杯許于壺中,命曰浴壺,以祛寒冷宿氣也。傾去交茶,用拭具布乘熱拂拭,則壺垢易遁,而磁質漸蛻。飲訖,以清水微蕩,覆凈再拭藏之,令常潔冽,不染風塵。”[13]用沸水沖入壺中叫浴茶,傾出后用拭布拂拭,則壺垢易脫落,再用清水微蕩,拭凈藏之。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曰:“若膩滓爛斑,油光爍爍,是曰‘和尚光’,最為賤相。每見好事家,藏列頗多名制,而愛護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資其舊色爾。’不知西子蒙不潔,堪充下陳否耶?以注真茶,是藐姑射山之神人,安置煙瘴地面矣,豈不舛哉!”[20]周高起主要是從影響觀感的角度而言。張丑《茶經》之《滌器》條曰:“一切茶器,每日必時時洗滌始善,若膻鼎腥甌,非器也?!盵12]所謂一切茶器,自然是包括茶壺。
明清時期在諸種茶具中,宜興紫砂壺享有很高聲譽,至少產生三部有關宜興紫砂壺的茶書,分別是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和吳騫《陽羨名陶續(xù)錄》。
除序言和文后類似余論的部分外,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文分為《創(chuàng)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別派》幾個部分?!蛾柫w茗壺系》序言曰:“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遠過前人處也。陶曷取諸?……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敝芨咂鹬赋鼋倌陙聿鑹刂饾u淘汰銀、錫和瓷,而崇尚宜興紫砂壺,名手所作,可與黃金爭價?!秳?chuàng)始》是記載宜興紫砂壺創(chuàng)制的開始,記有金沙寺僧一人。金沙寺僧是宜興紫砂的創(chuàng)始人,年代久遠生平姓名已經不詳。注1《正始》是記載宜興紫砂壺正式的開始,共記錄有著名紫砂藝人六人。供春是明正德年間曾任過學政的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讀書寺中時偷學老僧技藝成名。供春可謂紫砂壺行業(yè)的祖師爺。除供春外,《正始》還列舉了董翰、趙梁、玄錫、時朋和李茂林五位著名的紫砂壺早期制作者。《大家》是第一流的紫砂壺制作者,僅列有時大彬一人。按周高起的描述,時大彬的技藝近乎空前絕后(前后諸名家并不能及),處于獨一無二的地位。《名家》是記載稍遜于“大家”的制壺名手,僅列有李仲芳、徐友泉兩人。李仲芳和徐友泉都是時大彬之徒,李仲芳是李茂林之子,為時大彬排第一的高足,徐友泉雖然制作極為精妙,晚年仍感嘆自己制作之精巧不如時大彬之粗糙?!堆帕鳌酚浭龅氖潜取按蠹摇庇稚赃d的制壺名手,共列有八人,其中四人是時大彬的弟子,另四人與時大彬同時或稍后,與時大彬也有一定的淵源關系?!渡衿贰酚涊d的是陳仲美和沈君用兩人,大概是這兩人過于殫精竭慮早夭,被列入《神品》。《別派》共列有十一人,這些茗壺制作者均曾記錄于休寧人汪大心的《葉語》中,故稱“別派”。在正文之后,還有一些類似余論的內容,敘述了茗壺的款識、陶泥、壺泡技藝、茗壺保養(yǎng)以及其它茶具等內容。[20]
清人吳騫編撰有兩部茶書,分別是《陽羨名陶錄》和《陽羨名陶續(xù)錄》,前者編于乾隆年間,后者編于嘉慶,因是清代茶書,不再詳述。
在宜興紫砂壺諸名家中,供春和時大彬享有極高聲譽,他們所制茗壺得到后人的寶愛,得到極高評價。如明代茶書聞龍《茶箋》記載了一個極其鐘愛供春壺的文人周文甫:“嘗畜一龔春壺,摩挲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云,真奇物也。后以殉葬?!盵21]清代茶書《茶史》曰:“龔春、時大彬所制,黃質而堅,光華若玉,價至二三十千錢,俱為難得?!盵22]清代茶書吳騫《陽羨名陶錄》引明末清初人陳貞慧《秋園雜佩》曰:“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則如陳壺、徐壺,皆不能仿佛大彬萬一矣?!盵23]陳貞慧認為后來的陳用卿、徐友泉所制壺不如時大彬遠甚,仿佛只有萬分之一。吳騫《陽羨名陶錄》引清人張燕昌的話曰:“余不及見供春手制,見大彬壺,嘆觀止矣。宜周伯起有“明代良陶讓一時”之諭耳。又余少年得一壺.底有真書‘文杏館孟臣制’六字,筆法亦不俗,而制作遠不逮大彬,等之自檜以下可也。”[23]明末清初惠孟臣也是享有盛名的制壺名家,但在張燕昌看來遠不如時大彬。吳騫《陽羨名陶錄》引清人徐喈鳳《宜興縣志》曰:“供春制茶壺,款式不一,雖屬瓷器,海內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價購之。繼如時大彬,益加精巧,價愈騰。若徐友泉、陳朋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壺之名手也。”[24]時大彬比之供春所制壺還要愈加精巧。清代茶書吳騫《陽羨名陶續(xù)錄》引明人袁宏道《袁中郎集》曰:“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皆吳人。瓦壺如龔春、時大彬,價至二三千錢?!黄淦鲗嵕?,非他工所及,其得名不虛也云云?!盵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