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威,張建梅,孫傳濤
(1.煙臺市應急救援保障服務中心,山東 煙臺264013;2.煙臺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山東 煙臺2640135)
楸樹是我市鄉(xiāng)土樹種之一,是重要的木材戰(zhàn)略儲備和城鄉(xiāng)綠化樹種。根據(jù)楸樹優(yōu)樹選擇標準,2005-2006年,課題組對煙臺及周邊地區(qū)楸樹資源狀況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調(diào)查,選擇優(yōu)樹22 株,從河南省林科院和山東省林科院引進優(yōu)良無性系(品種)9個。2006-2007年對收集和引進的楸樹種質(zhì)進行埋根育苗。2008年,利用2年生楸樹無性系苗木在萊山曲村、牟平崖子村和海陽矮槐樹村營建試驗測定林3 片。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每小區(qū)9~15 株,株行距3 m×4 m,以洛楸1號作對照。2008-2013年,每年生長結束后分別對試驗基地所有供試無性系進行成活率、樹高、胸徑和冠幅等指標的調(diào)查。
采取單指標評價和多指標綜合評價相結合方法進行選育。通過方差分析、多重比較及聚類分析等手段進行評價。經(jīng)多點、多年、多性狀觀測和綜合評價,從本地資源中選育出‘煙楸2號’楸樹無性系,具有生長快、干性強、觀賞價值高的特點。
2013年12月通過了煙臺市科技局組織專家驗收鑒定。2016年經(jīng)山東省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煙楸2號’,良種編號:魯S-SV-CB-002-20016。
母樹位于昆崳山林場一分場,樹齡42年,樹高16.0 m,胸徑67.3 cm,冠幅9.9×6.0 m。樹干直,樹皮淺灰色,小枝灰褐色,皮孔圓形,一年生枝黃褐色,皮孔圓形;葉三角狀卵形,深綠色,無毛,先端漸尖,葉基闊楔形,偶具1 裂片,葉片長12~19 cm,葉片寬8~15 cm,葉柄長6~10 cm;總狀花序,有花5~10 朵,花冠粉紅色。
煙楸2號7年生樹高9.65 m,胸徑16.19 cm,平均冠幅2.86 m。8年生樹高10.17 m,胸徑18.67 cm,平均冠幅3.23 m。9年生樹高10.77 m,胸徑21.00 cm,平均冠幅3.55 m。
煙楸2號在煙臺一般4月中上旬萌芽;展葉期4月下旬;開花期5月中旬,初花期2~3 d、盛花期4~5 d、謝花期5~7 d;11月下旬落葉。
采用組培或嫁接方法繁育。
選擇海拔500 m 以下、土壤pH值6.5 以下低山丘陵,或河灘地作為造林地。宜林撂荒地、火燒跡地及采伐跡地,在整地前進行林地清理,以改善造林地的衛(wèi)生條件和造林條件。整地方式宜為穴狀整地,穴徑和穴深宜在50~80 cm。結合整地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 kg/667 m2、氮磷鉀復合肥20~30 kg/667 m2、3%辛硫磷顆粒劑2~2.5 kg/667 m2。
選用根系發(fā)達、干形直、無病蟲害的胸徑2.5 cm以上,苗高≥350 cm的苗木,晚秋或春季土壤解凍后至發(fā)芽前栽植為宜。株行距3 m×4 m,地堰、農(nóng)田林網(wǎng)楸糧間作則加大行距。栽植前適當修剪受損的根系,栽植深度高于苗木出圃土痕15~20 cm,適度深栽利于成活和生長。栽植后立即澆透水1次,7~10 d 內(nèi)再澆水1次后封土保墑,以后根據(jù)墑情適時澆水。
根據(jù)煙楸2號生長特性,基肥應在11月中下旬施完,株施腐熟圈肥10~15 Kg,外加0.2 ~0.3 Kg鎂硼鈣鐵鋅微量元素復合肥;萌芽前及7月中旬,分別株施速效氮肥0.2~0.3 Kg,于行間開溝,溝深10~20 cm 施入,每次施肥后及時澆水。
為培育通直圓滿樹干,生產(chǎn)優(yōu)良大徑材:
(1)栽植當年需在春季芽萌發(fā)后,保留樹干上部4~6 對腋芽,將下部腋芽在木質(zhì)化前全部抹去,重復抹芽2~3次。
(2)栽植2~3 a,對樹干彎曲、嚴重損傷的幼樹,在樹干彎曲或嚴重損傷處下方1.5~2 ㎝處,選留一個健壯的飽滿芽,將上部樹干斜著剪掉。剪口要平滑,嚴防劈裂。
(3)合理修枝,使整個樹體枝下高不小于3 m,冠高比保持合理水平。第4~5 a 開始,側枝徑粗不超過5 ㎝時進行第一次修枝,保留冠高比1/2~2/3,修枝后萌發(fā)的不定芽應及時抹除。第一次修枝后,每隔2~3 a 再進行適度修枝,保持冠高比3/5~2/3。
幼樹期主要蟲害為楸稍螟及蚜蟲,于5月中下旬開始,每隔9~10 d,噴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 倍液+ 70%吡蟲啉500 倍液,連施4~5次。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楸稍螟成蟲及卵,吡蟲啉防治蚜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