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海晏小學 劉雁琳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在當前小學階段實施教育活動時,教師也開始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逐步形成高素質、高品格的人才。而國學經典中包含豐富的道德品質內容,既貼近于學生的生活,也滿足學生的認知結構,對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在現(xiàn)階段開展德育指導活動時,教師也應當主動地挖掘國學經典中的德育元素,讓學生在孝親、敬長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在利用國學經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時,教師所設計的活動形式也不能僅限于誦讀這一種,避免學生的興趣被抹殺。同時,教師應當對國學經典的引入形式進行優(yōu)化設計,避免國學經典教育消解了學生的特點,使得學生被動地接受國學經典中的德育元素。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設計多樣化可供選擇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以便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中完成對國學經典中的道德素養(yǎng)的探尋。比如,在進行活動形式的設計時,教師除了保留原有的國學經典名著誦讀的活動外,也可以設計指向美術、音樂等藝術領域的國學內容,或者琴棋書畫等陶冶學生情操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選擇自己喜愛的國學學習方式。隨后,在自己喜愛的活動方式中,學生能夠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地完成活動中要求的任務,從而在落實活動要求中,完成對國學經典內容的建構,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此外,教師將多樣化的國學經典活動形式展示給學生,也能夠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平臺,使得學生感受到學習高尚品德的自由性,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助力自身高尚品格的發(fā)展。
由此可見,教師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國學經典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使得學生在與自身興趣偏好、知識建構特點相適應的活動方式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
國學經典中的內容是豐富的,不僅包含簡單的理論內容,也包含豐富的故事元素,涵蓋廣泛的領域,在應用國學經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時,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對國學經典故事進行閱讀,從而讓學生在理解故事中,明確其中的高尚品格。但是,文言文形式的故事內容對學生的理解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現(xiàn)國學經典故事,使學生在感受趣味的同時,真正地走進故事之中,體會其中的道德素養(yǎng)。例如,在將《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這一故事呈現(xiàn)給學生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對這一故事進行誦讀,使得學生基于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初步理解故事當中的基本內容。隨后,教師讓學生對文言文進行改編,使其形成白話文的形式,以便學生以此為依據(jù)展開角色扮演的活動。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身經歷孟母三遷的過程,深刻地認識到為什么孟母要三遷,加深學生對母愛的認識,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從自身出發(fā),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懂得如何與父母相處。
可以看出,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角色扮演的活動,能夠給予學生新穎的國學經典學習體驗,使得學生以實踐的方式深刻地認識到國學經典中暗含的道德素養(yǎng),促進學生高尚品格的生成。
集體意識是德育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向學生進行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時,教師也會有意識地讓學生認識到集體存在的重要價值,從而讓學生在與集體融為一體中發(fā)揮出最大的效力。所以,在實施國學經典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基于誦讀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建集體,讓學生在集體中圍繞國學經典讀物的誦讀方式、誦讀節(jié)奏進行探討和交流,從而讓學生在逐步掌握誦讀方法中,真正地體會到集體存在的意義,完成對集體意識的內化。以《弟子規(guī)》的學習來說,教師就可以先根據(jù)學生的文言文誦讀能力,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既有誦讀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誦讀能力一般和較弱的學生。緊接著,教師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依靠小組的力量逐步探索出《弟子規(guī)》的誦讀規(guī)律和誦讀技巧,理解其中主要闡述的道理。從而使學生在認識這一國學經典中道德品質的同時,完成對集體意識的內化,認可集體存在的意義。
由此可見,教師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讓學生擁有在集體交流中探討誦讀技巧的平臺,能夠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落實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總而言之,國學經典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在小學階段教師應當有意識地讓學生對國學經典中的內容進行傳承,加深學生對國學經典中道德品質的認識,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完成德育指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