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菁,王 超,梁建軍
(甘肅省子午嶺林業(yè)管理局合水分局拓兒塬林場,甘肅合水745400)
杜梨(Pyrus betulifolia Bunge)又名海棠梨、灰梨,屬薔薇科梨屬落葉喬木,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遼寧、河北、陜西、甘肅、湖北、江蘇等地。枝常有刺,株高10 m,枝具刺,二年生枝條紫褐色。葉片菱狀卵形至長圓卵形,幼葉上下兩面均密被灰白色絨毛;葉柄被灰白色絨毛;托葉早落。傘形總狀花序,有花10~15朵,花梗被灰白色絨毛,苞片膜質(zhì),線形,花瓣白色,雄蕊花藥紫色,花柱具毛。果實近球形,褐色,有淡色斑點,花期4月,果期8—9月。
育苗地位于子午嶺林區(qū)拓兒塬林場,海拔1350m,年平均氣溫為9.1℃,年平均降水量568.4 mm,無霜期160 d左右。土層深厚肥沃,土壤類型為灰褐土、壤土、沙壤土,pH值6.9~7.8,前茬為刺槐苗圃地。
苗圃地選擇在地勢平坦、水源便利、排水良好的地塊,土壤應以壤土或沙壤土為主。育苗前首先平整土地、深翻、平整、鎮(zhèn)壓,要求清除雜草和石塊等物,檢查有無鼠洞、暗流等,保證苗圃地平整,灌溉及雨季無塌陷。苗床寬0.8 m,長度依苗圃地情況而定,每隔5米設置30 cm通風帶1個,步道寬40 cm。
營養(yǎng)土配制要求按照黃綿土40%、腐殖土40%、熟化有機肥16%、硫酸亞鐵2%、過磷酸鈣2%配制,同時按照比例加入五氯硝基苯或多菌靈進行土壤消毒,并攪拌均勻,過篩裝袋。容器袋選用無紡布材質(zhì),規(guī)格15 cm×10 cm。
采種一般在10初—11月初,選擇樹勢健壯、無病蟲害的杜梨母樹進行。果肉由褐色變?yōu)楹旨t色時即可采集,將采集的果實放進容器內(nèi)或在塑料紙上堆積起來,讓其果肉更快變軟。堆放時要注意時常翻攪,防止其因高溫而腐爛發(fā)霉。為使種子和果肉更快分離,在大部分果實變軟后將其踩碎,放于水中漂洗,用篩子過濾除去果肉后,撈出種子平鋪于陰涼處,晾干后過風車去雜,通風處干燥貯藏。
春季播種前,先將種子浸入0.2%高錳酸鉀溶液30 min,撈出后用水清洗,將消毒后的種子放入40~50℃的溫水中浸種,浸種時不停攪拌,使種子均勻受熱,待浸泡24 h后,撈出種子,設置簡易溫棚,堆積催芽,催芽過程中每隔2~3小時翻動1次,防止高溫燒種,也可加入適量細沙防治發(fā)霉,溫度控制在18~26℃,隨時檢查種子有無變質(zhì),及時清理變質(zhì)種子,待20%種子露白后即可點種。
點種時間宜選在春季的4月下旬—5月上旬,點種前2~3 d進行大水灌溉。點種時用鈍物在容器袋中央壓一小穴,穴深1.0~1.5 cm,每穴3~4粒,點種后及時檢查有無漏點現(xiàn)象并補點,點種后即可覆土,覆土厚度0.5~1.0 cm。
7.1.1 出苗期 保持土地濕度,要求每隔2~3天利用早晚溫度低時間段噴灌,時間為30 min,同時設置遮陰網(wǎng),有利于床面保持濕潤。
7.1.2 幼苗期 待苗木出齊后,灌溉時水中可加入預防病蟲害發(fā)生的藥物。幼苗怕澇害,容易感染銹病和立枯病,所以在出土后20~30 d內(nèi)要根據(jù)降水量調(diào)整人工澆水次數(shù),保證根系健康發(fā)育,苗床濕度應保持在50%~60%。
7.1.3 速生期 苗木速生期對水資源依賴性增加,但子午嶺的雨季已經(jīng)到來,降雨量同時增大,一般不需澆水,同時要做好防汛工作,如遇干旱發(fā)生,則適當澆水,提供所需養(yǎng)分,確保苗木健康生長,苗床濕度保持在50%~60%。
7.1.4 生長后期 苗木進入生長后期停止灌溉、施肥,特別是秋季,子午嶺連續(xù)的降雨造成銹病、苗木徒長等情況,發(fā)現(xiàn)后及時控制。
苗木進入生長期可施氮肥,施肥量375 kg/hm2,可連續(xù)施肥2次,視苗木生長情況,間隔期20~30 d,苗木進入生長后期為防止苗木徒長,可施磷肥225 kg/hm2,促使苗木霜凍前充分木質(zhì)化。
出苗期要仔細檢查有無板結情況,發(fā)現(xiàn)后及時處理。降雨和灌溉都可使土壤產(chǎn)生板結,應及時松土。松土的深度要考慮苗木的大小,幼苗期松土深度為1~2 cm。松土時應做到不傷苗、不壓苗。6月以后氣溫升高雜草增多,應及時除草。除草時遵守“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防止帶苗或傷根。
時間安排在6—7月份,間苗選擇病苗、弱苗、機械損傷苗。間苗時要做到連根拔出,不留殘根殘梗,減少對周圍苗木的影響。間苗后,苗木密度保持每袋1~2株。
在杜梨長到1 m長、1 cm粗時即可出圃。在出圃栽種前,根據(jù)杜梨的生長習性選擇地類,挖坑深度大約為50 cm,先將土地表面的雜草清理干凈,熟土和黃土放在旁邊,再將熟土回填至坑中,坑深保持20~30 cm,同時將杜梨容器苗放入坑中并覆土,覆土厚度應高于苗木根基線2~3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