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加文
(甘肅省高臺縣種子公司,甘肅高臺734300)
高臺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張掖市黑河中游下段,光照資源豐富,氣候干燥,降水稀少,晝夜溫差大,灌溉便利,是雜交玉米種子生產的黃金地帶。生產的玉米種子籽粒飽滿,光澤度好,發(fā)芽率高,水分含量低,質量達到或超過國頒標準,達到了單粒播種的要求。2013年高臺縣被農業(yè)部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近年來,高臺縣把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建設作為重點項目來抓,加大工作力度,創(chuàng)新產業(yè)機制,優(yōu)化基地環(huán)境,制種玉米產業(yè)已發(fā)展成為全縣五大支柱產業(yè)之一,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提升了農民增收能力。但隨著制種玉米面積的增加,品種數目的增多和流通渠道的擴大,制種玉米田間病蟲害危害日益嚴重,制約著制種質量和產量的提高,成為高臺縣制種玉米產業(yè)健康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張掖市植保專家、專業(yè)植保公司、制種駐點技術人員等通過對多個基點、品種的多次反復監(jiān)測和研究探索,摸清了高臺縣制種玉米發(fā)生的主要病蟲害,尤其是銹病、頂腐病、青枯病、紅蜘蛛、玉米螟等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總結出了一套綜合防控技術,經示范推廣,防控效果良好,有效控制了高臺縣制種玉米病蟲害的發(fā)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玉米銹病屬擔子菌亞門,銹菌目,柄銹屬,主要侵害玉米葉片和葉鞘。初發(fā)病時,在植株葉片兩面出現淡黃色小斑點,斑點慢慢突起為黃褐色病斑并散出鐵銹色粉末,即銹病夏孢子。發(fā)病后期,病斑生長呈圓形黑色皰斑,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即銹病冬孢子。玉米銹病發(fā)生嚴重時,孢子堆連成一片,造成葉片干枯,植株早衰枯死,籽粒秕瘦,千粒重下降,甚至造成葉片從受害部位折斷,全株干枯,減產嚴重。
玉米銹病的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后萌發(fā),產生銹孢子,銹孢子靠風傳播,侵染玉米葉片,發(fā)病后產生夏孢子,夏孢子靠氣流傳播,重復侵染。玉米銹病發(fā)病時先從植株頂部葉片向下部葉片擴展,低溫、降雨多、濕度大利于銹病的發(fā)生和流行。高臺縣玉米銹病一般在6月下旬開始,7月下旬至8月中旬達到發(fā)病盛期。沿山制種區(qū)海拔相對偏高,濕度較大,發(fā)病明顯重于川區(qū)制種區(qū)。此外,地勢低洼、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差、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塊發(fā)病也偏重。
1.3.1 加強栽培管理 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提高通風透光率,避免偏施氮肥,注重氮、磷、鉀肥的合理配比,特別注意多施鉀肥,培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能力。
1.3.2 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可選用27.8%噻呋·己唑醇1 500倍液或30%苯甲·丙環(huán)唑1 500倍液或250 g/L丙環(huán)唑+240 g/L噻呋酰胺2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隔10天噴防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玉米頂腐病田間癥狀復雜多變,苗期發(fā)病時生長緩慢,植株矮小,底部葉片基部出現缺刻,頂葉發(fā)黃或有黃色條斑,有的葉片畸形、皺縮或扭曲。大喇叭口期發(fā)病,中上部葉片出現畸形、皺縮或扭曲,或葉片不能正常展開,卷曲呈牛尾狀,有的向一側彎曲傾斜、下垂,致使雌雄穗敗育成空稈。
玉米頂腐病以菌絲體在土壤、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發(fā)病的初侵染源。從傷口、氣孔、莖節(jié)及心葉等幼嫩組織侵入,產生的分生孢子還可以隨風、雨傳播,再次進行侵染。地勢低洼、土壤黏重、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的地塊發(fā)病重;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尤其是猛然間雨過天晴極易造成病害的快速蔓延。薊馬、蚜蟲為害嚴重的地塊也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2.3.1 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安排茬口輪作倒茬,減少土壤菌源;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合理排灌,防止田間積水,加快中耕鏟趟進度,排濕提溫促苗;施足底肥,合理進行氮、磷、鉀肥的搭配,同時做好葉面噴施鋅肥和生長調節(jié)劑,促苗早發(fā),補充營養(yǎng),增強抗病能力。
2.3.2 藥劑防治 種子包衣可有效控制玉米頂腐病在苗期的發(fā)生,可選用含立克秀、敵萎丹等成分的種衣劑,按1∶40的比例進行親本種子包衣。在苗期至大喇叭口期選用20%噻菌銅+天達2116葉面肥800倍液或30%苯甲·丙環(huán)唑+天達2116葉面肥1 500倍液噴霧防治。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莖基腐病,由幾種鐮刀菌或腐霉菌侵染引起,是以土壤帶菌、根部侵染為主的系統性侵染病害。一般從灌漿至乳熟期開始發(fā)病,發(fā)病后植株葉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迅速枯死,葉部呈灰綠色、水燙狀或霜打狀。莖和莖基部發(fā)病通常是由根部引起,根部受害后根莖、初生根、次生根腐爛變短、表皮脫落,病根呈褐色霉爛狀,根須和根毛減少,整個植株易被拔起;莖基部受害后2~3節(jié)由青綠色逐漸變成黃褐色,節(jié)間中空、易倒伏。病株禿尖大、結實少、苞葉青干、下垂,穗柄柔韌,籽粒干疪、無光澤,千粒重顯著下降。
玉米青枯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殘組織上越冬,翌年從氣孔或傷口侵入。大喇叭口期長速快,組織柔嫩,抗性下降,病菌極易侵入感染;追施氮肥過多、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等也會加重發(fā)??;低洼積水及高溫多雨年份,尤其是灌漿至蠟熟期若遇暴雨或連陰雨后突然轉晴,青枯病便大面積發(fā)生。
3.3.1 加強栽培管理 一是實行輪作倒茬。不同制種玉米品種之間輪作能減輕病害的發(fā)生。二是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氮磷鉀肥搭配施用。三是加強田間管理,避免各種機械損傷,及時拔除病株。
3.3.2 藥劑防治 用高效殺菌型種衣劑包衣親本種子效果較好。在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用15%吡唑醚菌酯1 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12.5%氟環(huán)唑1 500倍液噴霧預防。
玉米紅蜘蛛又名玉米葉螨,屬蛛形綱蜱螨目葉滿科。高臺縣制種玉米上發(fā)生為害的是截形葉螨和朱砂葉螨,均以成螨和若螨聚集在葉背面刺吸組織汁液為害,起初被害葉片出現黃白斑點,之后隨著為害加重呈現失綠斑塊或條斑,葉片變黃白色或紅褐色,直至完全失綠干枯。嚴重時整株枯死,籽粒干秕,千粒重下降,減產嚴重。
玉米紅蜘蛛以雌成螨在玉米根茬、秸稈或枯枝落葉、土縫里越冬。早春氣溫達10℃以上開始大量繁殖,4月下旬至5月初在田埂雜草上為害,5月上中旬后開始向田間轉移,先是點片零星發(fā)生,逐漸向四周擴散,先為害植株下部葉片,再逐步向中上部葉片蔓延。高溫干旱年份發(fā)生重,陰雨天蟲口量迅速減少。一年中7—8月份為害嚴重,之后陸續(xù)遷往田埂等雜草上生活,10月上中旬越冬。
4.3.1 農業(yè)防治 秋季深翻滅茬,灌足冬水,早春3月底前清除或焚燒田間、地埂、溝渠雜草,消滅蟲源。生長期加強水肥管理,合理灌水,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蟲量。加強監(jiān)測,及早發(fā)現,統一田間四周封鎖,切斷擴散源頭,防止向田塊中間轉移,將蟲螨控制在點片發(fā)生階段。
4.3.2 化學防治 抓住兩個關鍵時期,第一個關鍵時期是5月上中旬(川區(qū)上旬,山區(qū)上中旬)越冬成螨開始大量繁殖時,集中統一防治地埂、溝渠雜草、樹干等四周蟲螨;第二個關鍵時期是6月中下旬大喇叭口期。一般通過以上兩個關鍵時期的防控,可有效控制紅蜘蛛的發(fā)生和蔓延,后期可視發(fā)生情況另行防治。2次防治均要做到統一、集中、連片聯防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蛇x用28%阿維·螺螨酯1 500倍液或16%四螨·噠螨靈1 000倍液或5%4A阿維菌素1 000倍液或73%炔螨特800倍液中任一藥劑進行噴霧防治。注意藥劑要輪換使用,防止蟲螨抗藥性發(fā)生。
玉米螟又稱玉米鉆心蟲,以幼蟲鉆蛀取食玉米心葉、莖稈和雌、雄穗等為害。苗期:幼蟲鉆入心葉內取食葉肉組織,留下明顯的鉆蛀孔口、糞屑,心葉展開后出現整齊的排孔。孕穗期:主要為害玉米雄穗,先是蛀食幼嫩穗苞,后為害穗柄,造成主枝或分枝基部折斷,花粉不能散出。吐絲灌漿期:幼蟲集中在雌穗及附近莖節(jié)為害,咬斷花絲、蛀食幼嫩苞葉、鉆入果穗取食嫩籽粒等。初孵幼蟲可吐絲下垂,隨風漂移擴散到鄰近植株上為害。
玉米螟屬鱗翅目螟蛾科,是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田重要害蟲之一,1年發(fā)生2~3代,均以老熟幼蟲在玉米的莖稈、穗軸、根茬內越冬。翌年春季隨溫度升高,越冬幼蟲陸續(xù)化蛹、羽化,成蟲多在夜間羽化,羽化后第三天即能產卵。雌蛾卵多產于玉米植株中上部的葉背面中脈兩側及雌穗苞葉、花絲等處,卵孵化期3~5 d,卵化后的幼蟲聚集在心葉、莖稈、花絲、果穗、苞葉等濕度大、含糖量較高部位為害。幼蟲分5個齡期,3齡前潛藏,4齡后鉆蛀,具有趨濕、趨糖、趨光等特性,老熟后在為害部位附近化蛹。
5.3.1 農業(yè)防治 每年早春3月底前,結合田間耙耱、鎮(zhèn)壓時機,及時清除焚燒玉米、向日葵、高粱秸稈及玉米根茬等越冬寄主物,消滅越冬蟲源,降低蟲口密度。
5.3.2 誘殺成蟲5—7月份利用性誘劑、誘蟲板、殺蟲燈等誘殺成蟲,有條件的也可在產卵盛期人工捏除卵塊。
5.3.3 藥劑防治 在心葉期撒施顆粒劑,可用1.5%辛硫磷顆粒劑、3%呋喃丹顆粒劑,用量2.25~4 kg/hm2,施用時加5倍細沙混勻后撒入植株喇叭口內。在5月上中旬用200 g/L康寬(氯蟲苯甲酰胺)3 000倍液噴霧防治第一代幼蟲;在吐絲灌漿期用200 g/L康寬(氯蟲苯甲酰胺)1 500倍液噴霧防治第二代、第三代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