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武艷永
高天寶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臨縣段
八堡鄉(xiāng)柴段咀通村公路
一條條新修的大小公路縱橫在臨州的大地上,好像無數條血管把這里的千溝萬壑連通起來,就像慢慢蘇醒的巨人正要有所作為。金色田野上,早先的羊腸小道已成為條條致富的康莊大道,一座座橋梁橫亙在兩山之巔,給山區(qū)人民生活帶來巨變的同時,也見證了臨縣幾十年的發(fā)展與變遷。從南來北往的主干道分支的成千上萬條公路,一直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門口,延伸到鄉(xiāng)村的各個角落,縱橫交錯,四通八達。2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仿佛一幅巨大的古香古色的畫布,無數條縱橫交錯的柏油路、水泥路,用黑和白勾勒出黃土高原上特有的壯麗美景。一條條寬闊大道,讓出行既安全又迅速,山里農產品的運銷也暢通無阻,為改變城鄉(xiāng)面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縣域經濟發(fā)展、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發(fā)揮出巨大作用。
翻開臨縣交通畫卷,毋庸置疑,“十三五”期間這一章節(jié)是全縣交通運輸事業(yè)發(fā)展史上投入力度最大、發(fā)展速度最快、建設質量最高、面貌變化最大、百姓得實惠最多的一個時期。
臨縣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縣有大小山頭一千多個,一公里以上的溝道3200多條,五公里以上的溝道100多條。自然條件的局限造成了臨縣交通閉塞、運輸不暢、群眾生活貧困。
民國《臨縣志》載:“縣境萬山羅列,舟車不通”。到1940年年底,臨縣才修通縣城至離石界43公里簡易公路和縣城至白文鎮(zhèn)35公里牛馬車簡易公路。由于道路不通,人們很少走出家門,只能在本鄉(xiāng)范圍活動,長年累月爬山涉水,在羊腸小道上穿行,運輸方式主要是人背、肩挑,由毛驢、騾馬、駱駝馱運的很少。到1946年,臨縣只有馬車3輛,鐵足牛拉車8輛,年運貨量僅20多萬噸。
臨縣化林高速互通
縣道——郝叢線叢羅峪段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在黨的英明領導下,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交通運輸業(yè)蓬勃發(fā)展。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先后在1956年、1958年、1965年、1970年四次掀起了全民總動員義務修公路的熱潮。在上級部門的重視和鼓勵下,臨縣先后在孫家圪楞、三交至曲峪、安業(yè)至陽泉、臨縣至兔坂、后長樂等地掀起了義務修橋修路的熱潮。截止1978年年底,全縣簡易公路已達到244公里;當時全縣有載貨汽車189輛,轎客車5輛,縣運輸公司首次開通了縣城到克虎、叢羅峪、磧口、白文等地班車和縣外運輸;膠皮大車也增加到265輛;年運貨量達到50萬噸。交通運輸有了大發(fā)展,人民群眾迎來新生活,不少人開始走出大山,尋求新的謀生之道。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臨縣把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放在了頭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若要富,先修路,公路通,百業(yè)興”的動員號召。1981年10月,國家交通部在山西省長治市召開了全國公路建設現場會,推廣晉東南地區(qū)依靠群眾、依靠地方義務修路的經驗。在會議精神的推動下,1981年至1984年臨縣掀起了一場群眾義務修路的高潮。臨克公路(臨縣至克虎)65公里,聯合國授助建設,三交至曲峪、城莊至程家塔、磧口至索達干等5條干線全部上馬修建。1992年,呂梁地區(qū)又召開了義務修路動員大會,臨縣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首、縣交通局為主的義務修路總指揮部,提出一年打基礎、兩年大變樣、三年邁上新臺階的奮斗目標。工程設計要求能高級不低級、能取直不拐彎、能打洞不爬山、能架橋不過灘、過村不進村、利民不擾民,真正做到修一里成一里。1992年,黃河大橋開工修建。1994年,縣委發(fā)出大搞公路建設的號召,縣委書記、縣長親自帶領全縣人民在湫水河上掀起了修大橋的熱潮,先后有麻峪大橋、卜家?guī)r、璀頭、萬安里、上西坡、安業(yè)、黃白塔、松峪等地修建湫河大橋,當年修建成等級公路729公里,其中油路74公里。
公路、鐵路的飛速發(fā)展,帶來了運輸業(yè)的繁榮昌盛。從1955年臨縣有第一部汽車到1959年發(fā)展到6輛汽車,1978年發(fā)展到179輛。改革開放四十年后的今天,全縣大客車有250多輛、小轎車面包車55000多輛、大貨車1850多輛,人們去農田干活都開著三輪車,出門都騎摩托車,再無人背肩挑的現象。
臨縣舊城區(qū)坐落5座大橋連通湫河兩岸
臨縣境內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臨縣要加快轉型發(fā)展步伐,首先必須改寫交通不便的歷史。否則,實施大項目建設,全縣公路運營能力根本不能滿足大發(fā)展需求?;诖耍母镩_放以來,特別是新一輪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以來,縣委、縣政府作出了舉全縣之力讓交通率先發(fā)展、實現公路四通八達、構建大交通格局的抉擇,堅持以交通引領發(fā)展、投資拉動經濟、項目引活資金為交通建設發(fā)展導向,牢牢把握“大交通帶來大區(qū)位、大產業(yè)、大開放、大旅游,助推大扶貧”的發(fā)展理念,緊抓發(fā)展機遇,實施交通建設“大會戰(zhàn)”。
在中央、省、市的關懷支持下,如今,三條鐵路兩條高速,貫穿臨縣東西南北。臨縣交通實現四通八達。上太佳高速2小時可達省會太原,1小時通達呂梁市區(qū),距離呂梁機場僅有40分鐘車程,境內有5個高速出口。白文火車站已開通,出行十分便捷,形成多元化大交通格局,助力城鄉(xiāng)經濟飛速發(fā)展。
全縣境內建成的國道、省道全長達323.945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2479.085公里,實現了鄉(xiāng)鄉(xiāng)鎮(zhèn)鎮(zhèn)通油路、631個行政村水泥(油)路和街巷硬化全覆蓋的目標。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全縣僅改造提升“四好農村路”就達1376公里。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網絡成為農民就業(yè)和增收的“助推器”,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脫貧奔小康的“幸福路”。大交通大發(fā)展是臨縣人現在的共識。在大交通格局的帶動下,臨縣不僅加快了脫貧攻堅的步伐,而且?guī)又攸c工程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呂梁北500千伏輸變電工程、中部引黃工程以及陜京三線、榆濟線、臨保線等一批輸氣管道落地臨縣,大路網、大水網、大電網、大氣網形成了新的區(qū)位優(yōu)勢。呂臨能化千萬噸礦井、千萬噸洗煤廠、山西京能呂臨2x35萬千瓦低熱值煤發(fā)電廠等一批現代化能源項目的實施形成了新的發(fā)展優(yōu)勢。
白文鎮(zhèn)村通公路
修一條公路,造福一方百姓,拉動一方發(fā)展。“十三五”期間,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自我加壓,感恩奮進,攻堅克難,譜寫了經濟社會發(fā)展新的篇章,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全縣累計脫貧205636人,退出貧困村447個(退 出 率100%)。2020年2月27日,臨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脫貧摘帽的千年夢想變?yōu)楝F實。
大路通百業(yè)興。經歷了幾十年滄桑巨變的臨縣交通正以飛速前進的態(tài)勢快速發(fā)展,成為助推臨縣決戰(zhàn)完勝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動力、提升城市建設水平的基礎保障,助力臨縣向著更美好的明天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