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南京市同仁小學,江蘇南京 210008)
題目,文之眼,高度凝練文章內容,點明寫作對象及特點,表達作者的感情和態(tài)度,揭示文章的主旨。課題是教學中寶貴的資源,是教學活動的“生長點”,面對這塊需經打磨的教學“璞玉”,需要老師有借“題”發(fā)揮的意識,聚焦課題,教給學生“牽一發(fā)動全身”的閱讀方法,理解謀篇布局的精妙,揣摩作者豐富的內心,讓教學主線突出、明晰,這是語文教學高效的應該追求。
題目是文章內容的濃縮,有些題目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地提示了主要人物及事件,有些題目極其簡約地高度凝練文章的主要內容,而有些題目則比較委婉、含蓄,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讓人一讀,即有強烈的閱讀欲望。教師面對此類課題,要充分利用課題,精心設計導入,引發(fā)學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在質疑中,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時水到渠成地進入課文教學,學生自覺、主動從文本尋求答案。以《小草和大樹》一文為例,課文題目帶有隱喻的象征意義,需聯(lián)系課文充分感知題目的精妙。
師:小草和大樹,自然界中的極為普通的兩種植物。我們這篇課文是從狀物的角度來寫的嗎?你有什么特別想知道的?
生1:我想知道“小草”和“大樹”究竟指的是什么?
生2:以前的課題會直接告訴我們主人公或主要事情,這個課文題目和以往有所不同,作者以《小草和大樹》為題,有什么特別之處?
師:拿起書本,自己從課文中找找答案。
……
學生交流。
生3:這里的“小草”指沒有出名前默默無聞的夏洛蒂勃朗特姐妹,“大樹”指成名后舉世聞名的夏洛蒂勃朗特姐妹。
師:為什么以此為題呢?不直接說《成名前后的夏洛蒂勃朗特姐妹》呢?
生4:課文中,在騷塞給夏洛蒂的回信中,有一句話這樣寫道: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樹都是上帝的安排。我想題目源于這句話。因為很多課文的題目就取自內容中關鍵詞語或短句。
師:這篇課文的題目有些含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那把題目和我們改的題目對比著讀讀看,你覺得原題目有什么妙處?
生5:通過“小草的渺小”和“大樹的偉岸”形成鮮明的對比,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生6:我覺得這樣的比喻特別形象,突出了“小草”成長為“大樹”的艱辛歷程,寫出了主人公頑強的抗爭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堅強意志。
題目亦有題眼,題眼是題目中最關鍵的部分,將情感濃縮,讓立意鮮明,使內容凝練。教師要能鉆入題眼,巧妙切入,以題眼輻射全篇展開教學,以達到教學內容選擇的精準及教學效果的高效。
課文《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發(fā)憤”作為題眼,集中表達了了司馬遷歷盡艱辛寫成《史記》的不易。如何讓學生迅速關注到題眼,錯“題”導入,引發(fā)思辨,不失為獨具匠心的一種方法。
師板書:司馬遷發(fā)奮寫《史記》,齊讀課題。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老師,你把“發(fā)憤”錯寫成了“發(fā)奮”。
師:哦,這兩個詞語讀音相同,為什么不能把“憤”寫成“奮”?
老師扣住題眼,以故意出錯的方式,迅速把學生的學習指向兩個詞語的區(qū)分。
生2:發(fā)奮是指振作起來,奮發(fā);發(fā)憤是決心努力的意思。
師:我聽出來了,你剛才把字典中的解釋讀給我們聽了。那你們真正明白這兩個詞之間的區(qū)別了嗎?
生沉默。
師:不急,課文會告訴我們答案。讀讀全文,想想司馬遷為什么要發(fā)憤寫《史記》,其間遇到了哪些挫折、災難?
學生交流:
生3:父親離世,臨終前再三囑托司馬遷要完成他未盡的遺愿——完成《史記》。
師:他還遭遇了什么更重大的打擊?
生4:他遭遇了突如其來的飛來橫禍,只因替李陵將軍說了幾句公道話,含冤入獄受了酷刑。
師:是怎樣的酷刑呢?補充資料??嵝探o司馬遷的身心帶來了痛苦與恥辱。
……
師:課文學到這兒,我們再來看看“發(fā)憤”這個詞,除了有“奮發(fā)努力”的意思之外,豎心旁的“發(fā)憤”還表示遇到了什么?
生5:“發(fā)憤”一定是飽受磨難,通過艱辛的努力,才達到成功的頂峰。這“憤”字是豎心旁,說明內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升華。
師:理解得真好!相信你們已經深刻地體會到“發(fā)憤”的豐富內涵了。拿起筆來把“發(fā)憤”這個詞圈起來,它就是這個故事的題眼。
題目雖小,包含的內容與情感卻是極其豐富的,小到一個詞語,甚至一個標點,都值得反復品味,仔細斟酌。因此老師要有小“題”大做的意識,重拾課題中容易忽視、一晃而過的細節(jié)資源,把題做實,把題做深,把題做厚,讓它服務于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思路的架構。
《明天,我們畢業(yè)》作為小學階段的最后一篇課文,作者丁雪飛通過回顧豐富多彩的小學生活和老師的悉心教誨,感激、眷戀之情涌上心頭。文章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加之處在畢業(yè)季,學生能迅速把生活與課文勾連,走進文本,跟著作者回憶自己精彩而難忘的小學生活,與課文、與作者共鳴。因此,老師要挖掘題目中的細微之處,把握貫穿全文的情感基調,帶進文本去親歷,去探尋,去感動,才能與文本零距離接觸。
師:讀讀課題,細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我們小學階段學了這么多課文,很少能看到像這篇課文,題目中帶有標點。
師:很有價值的一個發(fā)現(xiàn)。我們來試著讀讀看,有逗號和沒有逗號,讀起來有什么不一樣?
生2:沒有逗號,讀起來比較平淡,感覺離別的情感讀不出來。而加了逗號,突出了“明天畢業(yè)”這件事時間上的特殊性,我們很快就畢業(yè)了。
生3:我讀了題目,感覺加了標點,有了短暫的停頓,讓我們有了情感上的醞釀,讀起來就有一種不舍。
生4:我們課題,因為有了逗號,渲染了離別傷感的氛圍,感覺到了作者對校園與老師、同學們的依戀。
師:同學們的體會很到位,帶著你們的理解,一起讀好題目。
語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文字的習得與運用。題目是文章的統(tǒng)帥,是語言文字訓練的著眼點和著力點,教師要借題助力,發(fā)揮教材的示范作用,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學習轉向表達,讓語言的廣度向生活擴散,讓語文學習向更廣闊的世界延展。
《鳥語》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主要講述了“我”與鳥兒交談、揣摩鳥語的情景,課文給學生帶來了有趣的自然體驗,聽鳥語、識鳥音,讓生活在城市鋼筋水泥的心靈得以放飛。
師:春天到了,布谷鳥“布谷,布谷”地親切啼叫著,“我”聽懂它在說什么呀?讓我們讀讀他們之間的對話。
師:這篇課文題目就是《鳥語》,你們能聽懂鳥語嗎?讓我們做一回現(xiàn)代的公冶長。
學生展開想象,課堂氛圍其樂融融。
生1:喳喳,喳喳
勤勞刻苦
夢想遠大
清華北大
生2:布谷布谷
學習不苦
踏實付出
必成猛虎
師:鳥有鳥語,其實萬物皆有獨特的交流方式。你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