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敦煌所出藏漢兩種雇工收麥契比較研究

        2020-12-17 05:44:06貢保扎西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4期
        關鍵詞:敦煌

        楊 銘 貢保扎西

        (①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 ②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據(jù)初步統(tǒng)計,從敦煌莫高窟流出的數(shù)千件藏文文獻中大多數(shù)是佛教經(jīng)典,能歸類于社會經(jīng)濟或語言文學類的不到一千件,其中契約文書約50 件。細而分之,借貸契約數(shù)量最多,買賣契約次之,雇工契最少。雇工契中,雇工收麥契僅兩件,彌足珍貴。而同時期的漢文雇工收麥契也稀少,檢索沙知《敦煌契約文書輯?!返任墨I集成,僅錄得雇工收麥契兩三件。[1]

        學界已對上述漢藏雇工收麥契做過深入的研究,先有陳國燦引用來探討唐代敦煌、吐魯番等地的民間借貸[2],后有李并成、侯文昌做過漢藏兩種契約的對比研究,從兩者的格式、內(nèi)容、用語,以及雇值的多寡、缺失等問題進行了比較,總結出了漢藏兩種雇工契的各自特點和相似之處,以及這些契約在借貸名義下具有雇傭性質(zhì)的特征。[3]

        由于這些研究引述的藏文雇工收麥契不全,而且未從吐蕃歷史和藏文書寫的角度對文書的寫成時間、術語以及對雇值進行探討。故筆者不揣淺陋,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漢藏兩種共四件雇工收麥契進行再研究,對它們寫成的時間、涉及的部落和人物及術語進行了考證,特別是對漢藏兩種契約的雇值進行比較,以深入探討吐蕃時期漢藏兩種契約文書的相互關系,以就教于學界人士。

        一、古藏文雇工收麥契釋讀

        (一)《吐蕃豬年仲春月阿骨薩部落何山子便割價麥契》

        原件出自敦煌莫高窟,今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斯坦因編號:S.2228/2,①S.2228包括四份藏文契約,分為文本S.2228/1、2、3、4。文本1、2、4的日期同樣為“豬年”,而文本3的日期要提前一年(即狗年)。永壽寺的“比丘張靈賢”(dge slong cang leng hyen),出現(xiàn)在文本1和3,這些共同的特點提示這是一批永壽寺文獻。見Tsuguhito Takeuchi,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Daizo Shuppan,Tokyo,1995,pp.309-316;楊銘等漢譯本《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約文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40-348頁。存藏文7 行,不完整,是阿骨薩部落的何山子(ha shan zhi)向張丹勒(cang brtan legs)借割價麥的契約。(見圖1)

        圖1 Or.8210/S.2228/2《吐蕃豬年仲春月阿骨薩部落何山子便割價麥契》

        文本:②以下包括藏文原文、轉(zhuǎn)寫和漢譯在內(nèi)的符號釋義如后?!拔谋尽保??????,表示缺失。“轉(zhuǎn)寫”:[---]無法辨認,不知字數(shù);[+3]無法辨認,略知字數(shù);]abc文字前缺,abc[文字后缺?!胺g”:(abc)譯者補充;……無法辨認或缺失。下同。

        轉(zhuǎn)寫:

        1. //phagi lovi dpyid sla vbring po la// cang brtan legs/nas khal zhig//rgod sargyi

        2.sde/ ha shan zhi gyis snga skyin du vtshal te/lo vdivi ston/gro nas rgya dor gsum brnga bar bgyis

        3. [-]s brnga ran pavi[tshe pha?]n[ci]g sbran pa las dus bzhin du mchid ma btub vam/nas brnga[bavi]

        4. [--m]s vtshal par gyur na mu sbrel gyi zhing gyi vbung thang dang sbyar te/shan zhi la dba[ng]

        5. [ba]r bgyis/ nas ci vtshal pa yang dngos bsgyur te/ vbul par bgyis vphrad du ma gcad nav/kho na

        6. [-i]myi phyi phyugs nang nor rad gos yan cad ci la bab kyang rung ste/gyur bcasu phrogs

        7. [kya]ng zhal mchu tshig cig myi mchi bar bgy?is/brgya la shan zhi rje bla bskyal te bro nad du gyu[r na]

        漢譯:

        1.豬年仲春月,張丹勒(cang brtan legs)借大麥一馱

        2.給阿骨薩部落的何山子(ha shan zhi),并定于當年秋季,(山子為丹勒)收割三漢突地(rgya dor)的小麥和大麥,

        3.……到收割之際,若蓄意不按時信守承諾,或耽誤了大麥的收割。

        4.……屆時,包括毗鄰田地的收成一起,交由山子完成。

        5.所借大麥,也折算成物品進行賠償,若不及時倍償,

        6.……其屋外的牲口和屋內(nèi)的財物,以及衣物等等,無論如何,包括本息,

        7.即使被搶去,也不得有一句怨言。如果山子出差在外,或生病……

        術語解釋:

        “漢突”,藏文為rgya dor。武內(nèi)紹人認為,rgya dor表達的意思并不清楚,按照池田溫的研究,在吐蕃統(tǒng)治下的敦煌,一突(dor)大致等同于十畝,每戶分得一突或每一成員分得十畝,所以,這里的rgya dor 有可能是指畝。[4]而筆者認為,根據(jù)后文統(tǒng)計的其他同類契約中的割麥價,這里的rgya dor 不可能是指畝,應該是比漢文文書中說的“突”(實為“蕃突”)略小的土地單位,或即5畝。③“突”(dor)在藏文中是一對的意思,引申為一對健壯耕牛一天所耕的土地面積,并以此作為計量單位來測量土地面積。在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漢文文書中記載的“突”經(jīng)統(tǒng)計確為10畝,但這里的“突”實為“蕃突”,而“漢突”的面積應小于前者,或為“蕃突”的一半,5畝。此換算關系較為復雜,當另撰專文討論“漢突”“蕃斗”“漢斗”“蕃升”“漢升”的換算關系。

        (二)《吐蕃虎年張海浄雇工收麥契》

        原件出自敦煌莫高窟,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P.t.1297/4。①P.t.1297系列文書,共包括六份藏文文本和一份漢文文本,由八張紙張粘合而成,裱糊在一張較長的紙張背面,紙張正面的內(nèi)容是漢文宅經(jīng)和書儀等。經(jīng)過王堯、陳踐、武內(nèi)紹人等的研究,認定P.t.1297是涉及永壽寺的系列文書,可稱之為“永壽寺文檔”。見Tsuguhito Takeuchi,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Daizo Shuppan,Tokyo,1995,pp.153-154;楊銘等漢譯本《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約文書》,第158-159頁。它是P.t.1297中損毀最嚴重的文本,僅存藏文8行,大部分筆跡淺淡,不清晰。在第一和最后一行的右端,發(fā)現(xiàn)有額外的紅筆書寫,顯然是由不同的文筆書寫,應是后來增補的。文本下方有被雇方的簽名和兩枚圓形朱砂印記。②研究與著錄見:王堯、陳踐《敦煌吐蕃文書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年,第31—32 頁(藏文原文附于第64—65頁)。圖版見于金雅生、郭恩主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藏文文獻》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57頁。有關研究見Tsuguhito Takeuchi,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pp. 275-276;楊銘等漢譯本《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約文書》,第300-302頁。(見圖2)

        圖2 P.t.1297/4《吐蕃虎年張海浄雇工收麥契》

        文本:

        轉(zhuǎn)寫:

        1. // [sta]g gi lo la// dge s[l]ong cang he dz[e]ng gi[--]/stagi lovi[--]khes len[

        2.[±10]dge [slong cang]he dzeng lav/ [stong]sar sde// shi pyi shis gyis// nas zhing lhu bcu zhig brngas

        3. [bavi ±10]/ stonsla ra ba la zhing thog [nas brnga bar]bgyis/dus der ma brngaste

        4. [-]lo bgyiste/ [pyivi±7-rd]na// vphral gyi[s?]thog lhu bchu brngav bavi yul thang dang sbyard nas ji tsham vbabs

        5. ban[de]la stsald par bgyis//phyi shi brgya la rje blas gyis bskalde ma mchis par gyur na gong na smos pa bzhin du

        6.m[ja±11v]jal par bgyis//pavi dpang la//im lha legs dang/kwa stag[stsa]n dang

        7. wang g.yu ston dang cang tshe tshe la stsogs pavi[---]pyi shi smad kyis gyi sug rgya dang sug yig tshad kyis

        8. [bta]b pa

        9.(倒寫:)[---]shi pyi [shivi]sug [yig]tshad [兩枚圓形朱砂印記]

        (添加紅筆:)

        7v stagi lovi dpyid[---]khas len[byis?]

        8v sug rgya dang sug yig tsha stag

        9v dze tse vbav wa[---]stag zha[

        漢譯:

        1.虎年,比丘張海浄(cang he dzeng)的……,虎年,……保人……

        2.悉董薩(stongsar)部落的史杰喜(shi pyi shi)給比丘張海浄收割大麥田十垅,

        3.……定于孟秋月從地里收割大麥。若不按時收割,

        4.或違反……,包括收割十垅田的工錢,需立即交付給和尚(張海浄)。

        5.如果皮西(phyi shi)因支官差,不在家中,應按上述規(guī)定賠償;

        6.作為見證,加蓋陰拉勒(im lhalegs)、郭塔贊(kwa stag stsan)、

        7.王玉董(wang g.yuston)、張折折(cang tshetshe)等的(證人章),

        8.附皮西父子的私章和簽名。

        9.(倒寫:)史杰喜的簽名(兩枚私?。黄渲兄粸闈h字,不可辨認)

        (紅字補充書寫:)

        7v(行7)虎年春,保人培(byis…)

        8v(行8)私印和簽名:查達(tsha stag)。

        9v(行 9)子澤巴瓦(dze tse vbav wa)、達夏(stagzha)……

        術語解釋:

        行 2:畦(lhu),古藏文lhu 沿用至今,意為部分、零件、肢節(jié)[5],釋意與敦煌漢文文書中的“畦”略同,故譯同后者。

        關于敦煌漢文文書中的“畦”,這里引出兩件文書略作說明。S.9156《年代未詳(9 世紀前)前沙州諸戶口數(shù)地畝計簿》記:“元琮十二口宜秋東支渠五突半一畝十畦,都鄉(xiāng)東支渠一突叁畝叁畦,孟授渠二畝一畦,宜秋西支渠叁突半六畦,階和渠半突,四畝叁畦,員佛圖渠半突六畦,計一十二突(以下略)”[6];又有P.3394《唐大中六年(公年八五二年)僧張月光、呂智通易地契》,其中有“又園地叁畦共肆畝”,“又南枝下界地一段,叁畦共貳拾畝”,“同渠地伍畦,共拾壹畝兩段”。[7]可見9世紀上半葉敦煌文書中的“畦”,已非《說文》中“畦,田五十畝曰畦”的意思,而是表達的一種泛稱的地畝單位,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塊”或“段”。

        古藏文lhu 的用法也出現(xiàn)在若羌米蘭的吐蕃簡牘中,一枚編號為M.I.ix.15的簡牘記載:“在小羅布,有寺廟菜園子地八畦。這些地由僧人(ban de)姜求寧波耕種?!盵8](以下略)引此,本文書中悉董薩部落的史杰喜給比丘張海浄收割麥田“十畦”,究竟是多少畝?已無法落實。

        二、漢文雇工收麥契釋讀

        (一)《吐蕃巳年二月十日令狐善奴便刈價契》

        該契出自敦煌,現(xiàn)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P.2964背(見圖3),現(xiàn)錄文如下:

        圖3 P.2964背《吐蕃巳年二月十日敦煌令狐善奴便刈價契》

        1.巳年二月十日,康悉杓家令狐善奴為糧用,今于龍

        2.處便刈價麥壹碩陸?,限至秋七

        3.月內(nèi)刈麥壹拾畝。如主人麥熟吉報,依時請收刈,

        4.如法菄(束)縸了,不得為(違)時限。如若依時吉報不來,

        5.或欠收刈不了,其所將斛?,請陪(倍)罰叁碩貳?,

        6.當日便須佃(填)納。如違,一任掣奪家資雜物牛畜等,

        7.用充麥直。其麥亦一任別雇人收刈。如身東西不在,

        8.一仰保人代還??秩藷o信,故立此契。兩共平

        9.章,書指為憑。

        10.馬明便刈價人令狐善奴年卅一

        11.保人孫愿奴卅五

        12.保人

        13.見人解善

        14.見人

        15.見人

        16.見人

        17.(以下背面)巳年二月放刈契[9]

        術語解釋:

        行1:“為糧用”,“為”下脫一“無”或“闕”等字。

        行1-2:“龍?zhí)帯保瞻滋幓驗椤褒埮d寺”或“龍興寺常住”。

        行3:“便刈麥價”,雇農(nóng)(短工)向田主預借割麥的工錢。

        行5:“斛?”,作糧食解。

        行6:“如違”,又作“如違限不還”。

        (二)《吐蕃某年悉寧宗部落百姓王晟子預取刈價契(習字)》

        該契出自敦煌,現(xiàn)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S.5998,錄文如下:

        (后缺)[10]

        術語解釋:

        乙行3:“〔鄉(xiāng)〕原”通“鄉(xiāng)愿”,謹厚貌,指鄉(xiāng)里中偽善欺世的人;另一意指“鄉(xiāng)里”?!耙类l(xiāng)原當時還麥”,意思就是按麥收時的割麥工價還麥。

        三、藏、漢兩種雇工收麥契比較研究

        (一)漢藏兩種契約寫成的時間和涉及的部落、人物

        1.兩種契約寫成的時間

        《吐蕃豬年仲春月阿骨薩部落何山子便割價麥契》和《吐蕃虎年張海浄雇工收麥契》寫成的時間比較好判斷。一是因為其中出現(xiàn)的阿骨薩(rgod sar)、悉董薩(stong sar)部落,據(jù)研究建立于公元820年之后,是一個半軍事化的部落。具體的時段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即:山口瑞鳳為主的“公元820 年說”[11]和巖尾一史的“832 年說”。[12]第二,陳國燦先生認為凡用古藏文書寫的契約基本上都是公元832 年或其以后寫成的。那么,把這兩件古藏文契約的寫成時間分別定為831、834年,比較接近和符合這兩個標準。

        進一步分析,陳先生以吐蕃時期沙州永壽寺為例,比較了相關的漢、藏契約,認為公元832 年是吐蕃占領敦煌時期判斷契約文書年代的分水嶺,凡漢文書寫的契約其地支紀年均在公元832 年以前。[13]依此,筆者傾向于把《吐蕃巳年二月十日敦煌令狐善奴便刈價契》寫成的“已年”定于“丁已”(825)。

        2.兩種契約涉及的部落和人物

        第一件古藏文契約的借債人何山子(ha shan zhi),敦煌漢人,阿骨薩部落成員;債權人張丹勒(cang brtan legs),他不僅見于這一件古藏文契約,又見于同屬永壽寺文檔的S.2228/6《潘拉色借麥契殘卷》。后者是一份潘拉子(phan lag zig)借貸小麥和大麥的契約,時間是“豬年(831)夏”,張丹勒的名字再次出現(xiàn),據(jù)此判斷他是敦煌永壽寺的一名僧人。[14]

        第二件古藏文契約涉及的人物比丘張海浄(cang he dzeng),也出現(xiàn)在P.t.1261《吐蕃占領敦煌時期齋儭歷》中。其中一筆記為:“其道真齋儭布壹疋卌二尺,布二丈一,二石一斗,海浄計麥四石六斗。”筆者認為這兩件藏、漢契約提到的he dzeng、“海浄”可以勘同,他是一名永壽寺的和尚。債務人史杰喜(shi pyi shiv)出自悉董薩(stong sar)部落。

        保人的名字殘缺,僅見后半部分…byis“皮”。其余見證人的名字,陰拉勒(im lha legs)、郭塔贊(kvag stag stsan)、王玉董(wang g.yuston)、張折折(cang tshetshe)等,均為漢人,但前三人的姓名有一個特點,就是雖然均是漢姓,但名字卻有“吐蕃化”的特點。這也符合吐蕃統(tǒng)治敦煌中后期,即公元9世紀20-40年代的背景。

        第一件漢文契約的借債人令孤善奴,敦煌漢人,其主人名叫“康悉杓”,系敦煌粟特裔,故善奴的身份應是康悉杓的家奴或佃戶。因其春二月糧荒不濟之時,只得向“龍(興寺)”借糧“壹碩陸斗”,代價是當年秋七月時為該寺割麥“壹拾畝”。此契的保人為“孫愿奴”,見人“解善”。前者應為一般農(nóng)戶或寺戶,而后者應為當寺僧人。

        第二件漢文契約的債務人是悉寧宗部落百姓王晟子。

        以上四件契約涉及的部落名稱有阿骨薩、悉董薩和悉寧宗,可以說囊括了吐蕃統(tǒng)治中后期敦煌主要的半軍事化部落。有關這幾個部落,中外學者在相關論著中均有不少討論,恕不贅述。

        (二)關于古藏文雇工契約雇值缺失的再探討

        如上所見,由于文書字跡漫漶的原因,《吐蕃虎年張海浄雇工收麥契》第一行的末尾和第二行的前半部分共缺失約十余字。按照古藏文契約文書的書寫格式,這部分缺失的文字本應書寫雇工契約的雇值;換句話講,缺失的是悉董薩部落的史杰喜為比丘張海浄割麥田十畦所預支的工錢或等值的糧食。由于文字的缺失,使得我們對此雇值一無所知,只能通過同時期的其他藏漢契約文書來進行推測。

        首先我們依靠的就是《吐蕃巳年令狐善奴便刈價契》,其中提到,令狐善奴割麥十畝的雇值是一碩六斗,即每收割一畝地的雇值為麥子1.6斗。

        其次,在《吐蕃某年(?)悉寧宗部落百姓王晟子預取刈價契(習字)》里,王晟子“刈叁拾畝”麥的違約處罰,是“〔依鄉(xiāng)〕原當時”價,“還麥陸碩并漢斗”。因為這是違約倍罰的數(shù)量,因此可以反推回去訂約時的數(shù)量,應是三漢碩,也就是每割拾畝為1碩,每割一畝為1斗。[15]

        第三,《吐蕃豬年仲春月阿骨薩部落何山子便割價麥契》中的雇值,要復雜一些。何山子(ha shan zhi)借 張 丹 勒(cang brtanlegs)大 麥 一 馱(khal),為其收割三漢突(rgya dor)麥田,既涉及“漢突”與畝的換算,又涉及“馱”與碩、斗的換算,以下分別討論。

        先說“漢突”與畝的換算。如果把“漢突”看成敦煌漢文文書中的“突”,即10畝,則“三漢突”為30畝,何山子每割一畝的報酬不足0.67 斗,顯然這一雇值又失之于過少。反之,如以武內(nèi)紹人的一“漢突”等于一畝的觀點,每割一畝竟有6.67斗之多,明顯不符合公元9 世紀上半葉吐蕃統(tǒng)治時期一般的雇值。如此,這兩種對于“漢突”與畝的換算,應該說均不能成立。如按筆者的推算,一“漢突”相當于五畝,何山子每收割一畝獲得的雇值為1.33 斗,方能符合那個時代的一般雇值。

        次說“馱”與碩、斗的換算。關于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新出現(xiàn)的計量單位“馱”,目前有三種說法。按筆者所見文章的先后順序,依次有日本學者武內(nèi)紹人、國內(nèi)學者楊際平、法國學者謝和耐與童丕等三種觀點。

        武內(nèi)紹人認為,藏文文書中有rgya sheg/shig 一詞可譯為“石”。①其實rgya sheg/shig一詞,正可對譯為漢文文書中的“漢碩”,亦即唐制的“碩”或“石”(唐音sek)。又說:“同期敦煌漢文文獻中,一名婦女的身價是二十石小麥,即十馱”,言下之意,一馱相當于兩石,而一石有10 斗。②武內(nèi)紹人所轉(zhuǎn)引的關于婦女的身價的文獻,實為P.3774《丑年(821)十二月沙州僧龍藏牒——為遺產(chǎn)分割糾紛》,其中有載:“大兄嫁女二,一泛家,一張家。婦財麥各得廿石,計卌石,并大兄當房使用。齊周嫁女二,一張家,一曹家。各得麥廿石,并入大家使用。宣子娶妻,婦財麥廿石。羊七口,花氈一領,布一疋,油二斗五升,充婦財。”唐耕耦,等.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二冊)[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86:94.依此,何山子借張丹勒大麥一馱共有20 斗,按筆者“三漢突”為15 畝的推測,分攤下來就是每收割一畝獲得的雇值為1.33斗,其雇值與前述每割一畝為1.6斗、1斗相近。③

        而楊際平曾分析道,吐蕃時期的“馱”的換算公式是:1馱=2蕃石(20蕃斗)=1漢石(10漢斗)。[16]按這一換算,何山子每收割一畝獲得的雇值僅為0.67斗,遠遠低于令狐善奴和王晟子的雇值,似不能成立。

        而法國學者謝和耐、童丕認為敦煌藏文寫本中的一馱(khal)不足一碩,僅相當于0.87 碩,而一碩有10 斗,那么一馱僅有8.7 斗。[17]如依此觀點,在《吐蕃豬年仲春月阿骨薩部落何山子便割價麥契》中,何山子所便割價麥一馱僅為8.7 斗,分攤到15畝,就是每收割一畝獲得的雇值為0.58斗。

        對比以上三種換算方法,筆者認為此處換算還是以武內(nèi)氏的觀點為宜。

        綜上所述,吐蕃巳年二月十日令狐善奴割契約的雇值是每畝麥雇值為1.6 斗;吐蕃豬年春二月何山子與張丹勒簽訂的契約雇值為每收割一畝為1.33斗;年代不詳悉王晟子預取刈價契的每畝麥雇值為1斗;唯有吐蕃虎年史杰喜為比丘張海浄割麥田十畦所預借的工錢未知。李并成等從吐蕃文雇工契立契時間與漢文《便刈價麥契》大體相近以及違約后原價賠償情況看,認為史杰喜的雇值應該與令狐善奴大體相當或略高。[18]對此,筆者是贊同的。

        回到這件沒有明確注明具體的借貸青稞數(shù)目(雇值)的古藏文雇工契約,有學者推測它屬于另一

        如果一“漢突”與漢文文書中的田畝單位“突”等同,為30畝,則大麥一馱分攤到每一畝的雇值就只有0.67斗,大大低于上述漢文契約反映的每收割一畝獲雇值1.6斗到2斗大麥的水平。故筆者推測一“漢突”只有“突”(實為“蕃突”)的一半。此當另撰文探討。種情況,即吐蕃時期敦煌民眾間存在著一個為大家所接受的約定俗成的“固定雇值”,可以不必在契文中特別表述。[19]但本文涉及的這件古藏文契約,更有可能是因為契約的缺損或污跡而使得雇值缺失,即史杰喜向比丘張海浄預借麥作為割麥田十畦的報酬,由于文書的缺失不得而知。

        結語

        據(jù)上可知,藏漢兩種雇工收麥契在書寫格式的排序和契約要素上基本相同。以上對比的結果,符合日本學者武內(nèi)紹人對古藏文契約與漢文契約所做比較研究的觀點。他認為,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古藏文契約的書寫格式和語言風格是受漢文契約文書的影響而形成的,早在786年吐蕃征服敦煌之前,吐蕃人就可能通過在吐魯番和于闐地區(qū),借用漢族契約的格式而促使了古藏文契約的出現(xiàn),而敦煌所出的古藏文契約與漢文契約相比,雖然有自身的特點,但其基本格式仍然是相同的。[20]

        猜你喜歡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在敦煌,感受千年絲路的不同開放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播放| 性饥渴的农村熟妇| 成人免费毛片内射美女-百度 | 白色白在线观看免费2|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福利体验试看120秒|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小电影| 91华人在线| 淫秽在线中国国产视频| 不卡日韩av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www慈禧|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小说专区 |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好大| 国产精品videossex久久发布 | 91成人自拍视频网站| 国产一品二品三品精品在线|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二区三区mba| 先锋影音最新色资源站|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色| 小黄片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国语亲子伦亲子|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一本大道久久精品 东京热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一二三四中文字幕日韩乱码| 亚洲日本人妻少妇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亚洲日本在线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精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五十路熟女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舔尻av网站| 三男一女吃奶添下面|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香蕉中文| 男女激情视频网站免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