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學(xué)家歐陽修一生酷愛收藏金石書畫。在所有的珍藏中,他特別鐘愛《正午牡丹》這幅古畫。
為了這幅畫,歐陽修還去請教了當(dāng)時的副宰相吳育。吳育仔細看了畫后,肯定地說:“這畫畫的是正午的牡丹?!睔W陽修眼睛露出驚訝的神色,吳育是怎么看出來的呢?
吳育看出了歐陽修的心思,就說:“我這不是憑空說的,你看這貓眼,細長如線,說明這畫的是正午的牡丹。”
歐陽修不解地問:“難道貓的眼睛,早上、中午和夜里還有什么不同嗎?”
吳育點點頭說:“正是如此,我國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寅卯申酉如棗核,辰巳午未如一線,子丑戌亥如滿月。也就是說,貓的瞳孔早上和傍晚像棗核的形狀,中午前后就瞇成了一條縫,夜里又睜得圓圓的。”
貓眼為什么會“一日三變”呢?貓的瞳孔四周的括約肌有很強的收縮能力,能隨著光線變化進行調(diào)節(jié)。光線強烈,瞳孔就收縮;光線微弱,瞳孔也就放大。這樣不但能在夜里看清東西,還能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呢!
幾年后,一位朋友向歐陽修借這幅《正午牡丹》回去欣賞兩天。歐陽修礙于情面,不好推辭,雙手捧畫,再三叮嚀:“你可千萬別污損了它啊!”
兩天后,老友如約還畫。歐陽修等老友走后,連忙展開畫幅大略察看了一下,就準(zhǔn)備把這幅畫卷收起來。一直在旁邊默默看畫的仆人突然說:“老爺,難道您沒發(fā)現(xiàn)畫已經(jīng)被調(diào)包了嗎?”歐陽修十分驚詫:“何以見得?”仆人躬身答道:“老爺每次欣賞這幅畫時,小人都在一旁學(xué)著觀看。我覺得此畫與原畫大不一樣。老爺請細看,此畫的花瓣收縮而濕潤,花下的貓瞳孔睜得很大,顯而易見是清晨的牡丹……”歐陽修一聽,突然一拍腦袋說:“看我這記性,這幅畫我還給吳宰相看過哩!原畫中貓的瞳孔呈一條線。”連忙叫人追回原畫。
故事告訴我
歐陽修、吳育和仆人的言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歐陽修雖然愛畫,但觀察不細心,差點釀成大錯。吳育和仆人觀察細致,不但分析出畫的特征,還避免了名畫的丟失。我們寫文章也是如此,如果對生活中的事物熟視無睹,又不善于分析思索,就不會寫出生動傳神的作品來。只有細心觀察,善于思考,才能正確把握事物的特征,使它們在我們大腦里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才會寫得生動深刻,形象逼真。
(本版由陳曉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