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勐混鎮(zhèn)農業(yè)中心 666209)
豬副傷寒病是因為豬感染霍亂或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傷寒病。 鼠傷寒、德爾稗、腸炎等沙門氏菌也可以引發(fā)該病。 該病的沙門氏菌干燥、腐敗、日光等因素抗性較強,糞便中可以至少存活一個月,凍土中可休眠過冬,但該菌對熱抵性較差,60℃的水溫15min 就可以將該病菌消滅,消毒劑對其殺滅能力也較強,常規(guī)用藥可有效消滅該菌。 本文就針對因沙門氏菌引起的豬副傷寒病進行相關論述。
病豬及帶菌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豬的排泄物、分泌物都可帶菌。 本病以消化道感染為主。 母豬受精的子宮也可感染。 有統(tǒng)計顯示,家畜帶菌十分普遍,家畜抵抗力降低會誘發(fā)內源性的該病感染。 豬副傷寒病在1~4 月齡的仔豬中多發(fā)。 同時該病全年都可爆發(fā),但陰雨潮濕季節(jié)多發(fā)。
豬副傷寒病的致病菌潛伏期不定,數(shù)天數(shù)月都有可能,當豬抵抗力低時多發(fā)。 該病有急性、亞急性、慢性3 型。 后兩者較常見。 病豬體溫升高,初便秘后腹瀉,并且還會伴有黃綠色惡臭糞便,病程較長可達數(shù)周,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急性豬副傷寒病獸醫(yī)多稱之為敗血型,斷乳的仔豬多發(fā),致死率較高。病豬體溫高達 41~42℃,并伴隨腹痛、下痢、呼吸變粗、有紫斑等,1~4d 病豬會死亡[1]。
豬的亞急性型及慢性型副傷寒病主要的病理變化就是壞死性腸炎,盲腸、結腸居多。 解剖發(fā)現(xiàn),腸薪膜存在灰黃色腐乳狀黏稠物,如剝離其內為潰瘍面。 病豬腸、脾、淋巴多腫大,嚴重的會出現(xiàn)干酪狀壞死,肝會有壞死灶,肺伴有炎癥。
豬急性型副傷寒病以敗血癥為主。 死豬膘度正常,但皮下伴有可見淤血或出血,存在黃疸癥。 周身多處黏膜出現(xiàn)血斑。脾變堅硬并腫大。 全身淋巴結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腫大,肝、腎及胃腸黏膜有炎癥。
養(yǎng)殖戶首先要將病豬進行隔離治療。 并及時清掃、消毒,喂食器具也要刷洗干凈。 如副傷寒病爆發(fā)的疫情較為嚴重,需要對健康豬投喂抗生素預防該病。 連續(xù)投喂3~5d 即可。 同時,因該病病死的瘟豬應深埋處理。
豬副傷寒病多是因為仔豬飼喂較差加之環(huán)境過于惡劣造成的爆發(fā)和傳播。 所以,本病預防的關鍵是認真防疫,做好管理,搞好衛(wèi)生,預防其發(fā)生,因此,廣大養(yǎng)殖戶首先要改善豬的飼養(yǎng)條件,增強仔豬抵抗力。 經常洗刷飼喂用具,及時清潔豬舍,通風干燥,減少病菌繁殖及傳染的可能途徑。 而仔豬要多投喂易消化飼料,杜絕突換飼料。
如果養(yǎng)殖戶處于該病高發(fā)地區(qū),養(yǎng)殖場內的仔豬需注射副傷寒活疫苗,可以用含有20%氫氧化鋁的生理鹽水對疫苗進行稀釋,仔豬肌注1ml 即可,如需要仔豬口服防疫,則需用冷開水稀釋疫苗,按照防疫素需要的劑量每頭約10ml 摻入飼料中投喂即可。 但因為口服采食效果較差。 還可以將疫苗稀釋后冷開水灌服,其防治效果較好。 豬副傷寒病的防疫疫苗都是采用免疫原性良好的基本上無致病性的豬霍亂沙門氏菌弱毒株,通過冷凍真空干燥的方法制備而成,仔豬進行防疫時要嚴格按照瓶簽注明的頭份及使用方式進行防疫,口服或注射要按照要求進行。
使用豬副傷寒病疫苗時要注意: 第一,疫苗隨稀釋隨用,4h 內必須用完; 第二,病豬不宜防疫; 第三,高發(fā)區(qū)養(yǎng)殖場的仔豬要加強免疫,像仔豬斷乳前、后都需要進行注射防疫; 第四,口服疫苗時,食前防疫,最好灌服; 第五,注射后,如果豬反應較大,養(yǎng)殖戶無需擔心,一般2d 內就可自行恢復,嚴重者可注射腎上腺素來減輕反應[2]。
養(yǎng)殖戶要加強對豬群特別是仔豬的觀察,如有類似癥狀要及時隔離,由專人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和防疫,豬副傷寒病的治療方法很多。 養(yǎng)殖戶可以用復方新諾明進行防治,病豬每天口服 0.07g/kg,每天 2 次,3~5d 即可痊愈。 養(yǎng)殖戶還可以用土霉素治療該病0.1g/kg 防治,口服3d 也可以[3]。
豬副傷寒病是豬的常見病,所以該病的防治方法很多,且該病的臨床特征十分明顯,只要養(yǎng)殖戶用心觀察,提前防疫,注意豬舍消毒殺菌,即使染病,其治療也是很成熟方便的,所以只要用心,該病的防治工作是較為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