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0.109400),來自德國漢諾威萊布尼茲大學(xué)園藝生產(chǎn)系統(tǒng)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雨水導(dǎo)致甜櫻桃裂果的原因。降雨導(dǎo)致的裂果限制了全球甜櫻桃的生產(chǎn)。研究人員比較了采后浸入水中的甜櫻桃、仍掛在樹上但暴露于模擬雨中的甜櫻桃以及摘下后放置在鐵絲網(wǎng)籠中并置于樹冠中且被暴露在模擬雨中的甜櫻桃的開裂程度。
研究人員確定了吸水率和開裂率。對于仍掛在樹上的甜櫻桃,研究人員通過使用線性可變位移傳感器測量的直徑變化來計算吸水量。對于摘下的水果,水分攝取量通過重量分析來定量。通過定期檢查果實來確定是否開裂。摘下的掛于樹上的果實中的吸水率呈線性增加,表明吸水率大致恒定。摘下的浸于水中的果實的吸水率最高,暴露于模擬雨中的掛在樹上的果實處于中間水平,而暴露于模擬雨中的鐵絲籠中的摘下的果實最低。裂果的百分數(shù)隨時間呈“S”形增加。摘下的浸于水中的果實的開裂明顯快于掛在樹上的果實,而不是籠中摘下的水果。與樹上及籠中的果實相比,摘下浸入水中的果實破裂通常需要更少的水分吸收。掛在樹上的果實大部分在花梗腔區(qū)域開裂,而離體的浸沒在水中的果實大部分在莖疤痕區(qū)域開裂。
研究表明,開裂主要與濕度持續(xù)時間和潤濕面積有關(guān)。摘下的浸沒的果實的濕潤時間最長,潤濕面積最大,其次是掛在樹上的果實,最后是摘下的暴露于模擬雨中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