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峰
金庸名著《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派門下,分為氣宗和劍宗。其實(shí),唐朝的山水畫,也一樣。
中國山水畫,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到唐朝后,更為興盛,但是,這時山水畫的發(fā)展,像華山派一樣,形成了風(fēng)格不同的兩大流派。一派叫“青綠山水”,使用礦物性顏料,畫彩色的山水,代表人物是“大李將軍”李思訓(xùn)、“小李將軍”李昭道父子;一派叫“水墨山水”,使用植物性顏料,以寫意為主,畫的是黑白的山水,色彩簡單淡泊,代表人物是“畫圣”吳道子。
還好,這兩派的代表人物沒有像氣宗和劍宗那樣爭斗不休,其中“青綠山水”一派的李昭道,還為我們留下一幅代表作——《明皇幸蜀圖》。
正確的打開方式
《明皇幸蜀圖》以山水為主,色彩富麗,氣勢宏偉。其間白云縈繞,山中小道蜿蜒曲折,表現(xiàn)出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地貌特征。
剛一看到這幅畫,滿眼的都是山啊、樹啊、云啊,再仔細(xì)一點(diǎn)看,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山、樹甚至云之間,還有一些“豆人寸馬”,也就是畫得非常非常小的人和馬。
面對這樣一幅名畫,無論先看哪里都是無所謂的,但是,畫家還是留下了先看哪里的線索,或者說此畫的正確打開方式,那就是按照古人的書寫習(xí)慣,從右往左看。
我們先看此畫的最下方,有四座小橋,兩兩并列。這兩兩并列的四座小橋,向上垂直延伸的直線,大致上正好把整個畫面切分為右、中、左三個部分。有一隊“豆人寸馬”,呈“之”字形,穿行于三個部分的山間小道,把整個畫面串了起來。
右下橋邊,最前面的是一個頭戴幞頭,留著短髭須,穿著紅袍,騎棗紅色“三花馬”的中年人,他胯下的棕馬剛走完顛簸的山路,重新踏上平坦的路面顯然還不適應(yīng),在一座小橋面前突然停下,發(fā)出驚慌的嘶鳴。
正是這匹馬,暴露了來者的身份。它的鬃毛被剪成三段,這是唐代御馬的特殊式樣,乘馬者即為因安史之亂棄京而走的唐玄宗李隆基。
當(dāng)時,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稱“安史之亂”,這場叛亂掀翻了唐朝的盛世,20萬唐軍一戰(zhàn)即潰。潼關(guān)失守,長安門戶大開。危急關(guān)頭,玄宗只好在將士的護(hù)送下,倉皇逃向蜀地。他大約是在公元756年的六月底或七月初,到達(dá)畫中這個地方的。一開始和他同行的,還有他的寵妃楊玉環(huán)。六月十四日,他們一起到達(dá)馬嵬驛。然而,“馬嵬之變”中,楊玉環(huán)被殺。那一天,這里成了他此生永遠(yuǎn)的傷心地。
經(jīng)過了“美顏”的畫
《明皇幸蜀圖》流傳至今,版本眾多,所以這幅畫的名字也就比較多,大致有:《明皇幸蜀圖》《幸蜀圖》《摘瓜圖》等。其中“摘瓜”二字尤其令我們費(fèi)解。哪來的“瓜”呢?
原來,此畫在宋朝的版本中還畫有宮女在道旁的瓜圃中摘瓜。但是,我們今天去博物館看到的版本,并沒有摘瓜這一細(xì)節(jié)。大概是哪位畫家覺得它和主題無關(guān),就有意或無意地把它P掉了。
另一處被P掉的,是李隆基的年齡?;蛘哒f,是李隆基的老年形象。
要知道,到幸蜀的公元756年,李隆基已經(jīng)是71歲的老翁了,但是,我們在《明皇幸蜀圖》中看到的他,更像是一個正當(dāng)盛年的強(qiáng)壯男子。
為什么畫中的皇帝感覺不是逃難而更像是旅游,形象還那么年輕?或許,是李昭道念在同為李家一脈,對他手下留情。
順著歷史的脈絡(luò)回溯,這幅加了濾鏡與美顏的《明皇幸蜀圖》很有可能是在皇帝授意下完成的一幅作品。畫家在表現(xiàn)這一主題時回避了唐玄宗逃難時的狼狽,巧妙地把一群負(fù)管行李的侍從安排在畫幅中心,人馬都在休息,布置了“歇晌”的場面,把騎馬正要過橋的唐明皇及他的嬪妃、隨從壓縮在畫幅的右角,使畫面充滿了輕松的氣氛,巧妙地回避了當(dāng)時唐明皇所面臨的嚴(yán)酷現(xiàn)實(shí)。
歲華年年,日月流轉(zhuǎn),唐明皇李隆基的功過得失早已塵埃落定,這幅畫卻得以流傳下來,讓我們得以窺見唐代山水的面貌,看到金碧青綠山水筆法單純古樸、濃麗輝煌的美。
小小解說員
浙江省杭州市信達(dá)外國語學(xué)校? 夏銘
在觀賞“青綠山水”畫時,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鮮艷濃重的顏色,之所以用色這樣特別,是因為它使用的是礦物性顏料?!扒嗑G山水”畫的主色之一是石青色,這種顏色來自鹽基性碳酸銅;主色之二是石綠色,這種顏色來自孔雀石;還要使用赭石、胭脂、珍珠粉等顏料。上述原礦石,要經(jīng)過研碎、淘洗、研磨等一系列復(fù)雜工序,才能加工成可以作畫的顏料。為了防止顏料在使用過程中不凝固,必須用小炭爐進(jìn)行持續(xù)加熱。
現(xiàn)在,大家明白為什么同樣一幅畫,有些畫家一天就能畫完,而李昭道卻要好幾個月了吧?只怕他在這幾個月中的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畫畫,而是在生爐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