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關于生二胎的文章。大意是說,獨生子女是家庭的“壟斷企業(yè)”,由于沒有競爭,可能缺乏努力上進的動力,這讓一些家長輔導功課的時候陷入崩潰。于是,不妨生個二胎,破除壟斷,讓孩子有競爭壓力,才有動力。
我上次的話沒說完。
生二胎,三胎,甚至更多,這和孩子是否能培養(yǎng)出努力上進的原動力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而且,孩子多了還可能有新的風險,并不一定比只生一個好。在這里,我們需要引入幾個經濟學名詞。
一是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它指的是某些產品和服務由單個企業(yè)大規(guī)模供應,比多個企業(yè)同時供應更有效率,社會所承擔的總成本更低的現(xiàn)象。比如自來水公司,如果幾家公司展開競爭那么很可能是不經濟的,一家用戶不可能鋪設兩家公司的自來水管道。此外,自然壟斷還可以產生規(guī)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從而降低成本。
適合自然壟斷的行業(yè),還有電力供應和郵政系統(tǒng)等等。當然,自然壟斷必須有監(jiān)管,政府需要在產品定價和服務質量的監(jiān)督上發(fā)揮作用,既要讓廠商有合理利潤,也要捍衛(wèi)消費者的利益。
回到家庭之中,獨生子女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種自然壟斷現(xiàn)象。自然壟斷企業(yè)給用戶帶來基于產品和服務的效用,而孩子同樣給家庭帶來效用,比如培養(yǎng)孩子帶來的成就感,遺產有人繼承的安全感,或者逗兒弄孫的愉悅感等等。
但生養(yǎng)孩子是有成本的。在“只生一個好”的計劃生育時代,二胎成本之高不用贅述,城市超生可能下崗,而農村甚至要“牽牛扒房”。即使是張藝謀導演這樣的大人物,也曾依法繳納748萬元的“社會撫養(yǎng)費”?,F(xiàn)在,政府鼓勵生育,但成本上漲的幅度卻早已超過了鼓勵的力度。
一些多娃的家庭就抱怨,孩子非但沒有互相督促,向上競爭,反而互相“學壞”,不學哥哥姐姐好的,專門學壞的,然后大家一起“比爛”。
于是,很多人對自己的“生娃效用”和“生娃成本”進行權衡,依然做出了“只生一個好”的選擇。他們相信“自然壟斷”的效用和成本之比更高。而且,多生一個或幾個反倒可能進入寡頭(Oligopoly)的格局,導致效用成本之比大幅降低。
寡頭是指少數幾家廠商控制整個市場的產品生產和銷售。它最大的問題是容易產生“比爛”行為,從而損害消費者利益。在汽車燃油供應、通訊運營領域,我們就是一種寡頭格局。
另一個相關的說法是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即在資本全球自由流動的時代,一些經濟體會通過降低環(huán)境標準,抑制勞工權利,或者允許企業(yè)家在資本市場對中小股民進行“特許收割”等方式來討好和吸引資本。
換句話說,這些地方提升資本回報率的方式不是依靠創(chuàng)新,不是依靠更好的長期產權保護,而是通過權力主導的成本轉嫁和財富轉移來與資本進行交易。其中,降低環(huán)境標準損害后代的利益,是代際的成本轉嫁,而壓抑勞工權利和鼓勵“特許收割”則是橫向的財富轉移。這就是全球招商引資領域的制度“比爛”行為,它主要發(fā)生在非洲和東南亞等一些地方。
逐底競爭也可以用到家庭之中。一些多娃的家庭就抱怨,孩子非但沒有互相督促,向上競爭,反而互相“學壞”,不學哥哥姐姐好的,專門學壞的,然后大家一起“比爛”,形成個人成長上的“逐底競爭”。
說了這么多,我們還是應該從冰冷的經濟分析回到溫暖的家庭本身,把孩子比作壟斷企業(yè)、寡頭企業(yè)還是“逐底競爭”的經濟體,并不合適。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對家長來說,與其機關算盡,勞心塑造,不如自然間的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