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力文
在古代,由于男子在社會生產力上的領先地位,由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逐漸形成,在數(shù)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一直不高,宋朝理學的出現(xiàn),特別是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推崇理學,在宋代理學的基礎上添加了諸多對女性要求的框束,不但大肆宣揚推廣,還制定制度并嚴加執(zhí)行,《明史·列女傳》中記載:“明興著為規(guī)條,巡方督學,歲上其事。大者賜祠祀,次亦樹坊表,烏頭綽楔,照耀井閭,乃至于僻址下戶之女,亦能以貞白自砥?!薄睹魇贰ぽ浄尽分杏涊d:“民間婦人禮服惟紫絁,不用金繡,袍衫只紫、綠、桃紅及諸淺淡顏色,不許用大紅、鴉青、黃色?!钡鹊?,可見,明代對女子大到品性小到服飾,都有明文規(guī)定。上行下效,此風愈演愈烈,明代初期女子的心理壓力瀕臨崩潰。
在這種政治背景下,人們迫切希望掙脫束縛,極度的壓抑逼迫人們開始了思想上的反抗,于是漸漸形成新的思潮。加之當時社會經濟結構模式的變化,特別是江南商品經濟的的發(fā)展,明代中期以后,“心學”這種新思潮逐漸顯露并盛行于世。心學呼吁思想解放和個性追求,人們思想上的自我主體意識開始覺醒,特別是女性維權意識的爆發(fā),女子的行為及服飾的變化就是最好的說明。在行為舉止上,以往女子深閨不出,而這一時期的女子常常挑燈夜游不思歸。在服飾用品上,明初期民間婦人禮服惟紫絁,中后期女子服飾款式多樣,顏色豐富炫麗,甚至有方便活動的短服,那時候出現(xiàn)的百褶裙,今天仍是風尚。這一時期的女子對自由的向往、對美的追求遠遠甚于以往,她們中的女性意識覺醒者,個性張揚、穿戴大膽、姿態(tài)美魅,演繹了女子本性的風情萬種。這群女性群體影響了當下的美學活動,涉及服飾、文學、戲曲、家具等多個領域的創(chuàng)作,對整個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開啟了新時代女性的歷史篇章。
紫砂繡韻壺,是對明代奮起反抗的女子的致敬之作。壺以明式繡墩為壺身,繡墩是中國傳統(tǒng)家具中的坐具,又被稱“坐墩”,型似鼓,又叫“鼓墩”。在過去男尊女卑的社會中,生活日用及工藝品設計視覺一般著重于以男士的威嚴穩(wěn)重為主,而繡墩的獨特之處在于以女性為服務對象設計,以女性柔美婀娜身段為形制。古代女子常在繡墩上蓋一秀帕,故又名為“繡墩”。繡墩走到明代已經是常見的坐具了,并被賦予明式家具的美學特征,即豐富、精美、俊雅。繡韻壺以如意發(fā)簪之形塑制壺鈕,如意是中國傳統(tǒng)吉祥物件之一,應用于各種日用工藝設計中。發(fā)簪由來已久,古時為方便活動的日常用品,自唐始,發(fā)簪作為女子的飾品流行,到明朝的時候,發(fā)簪簪首樣式多變,尤其是靈瑞物件元素的應用,如意發(fā)簪是這一時期的發(fā)簪式樣之一,現(xiàn)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的“明如意紋金發(fā)簪”,便是佐證之一。另外,如意發(fā)簪是潮汕的婚俗之一,過去,潮汕女子出嫁便要以如意發(fā)簪為頭飾,若需要回娘家而不能親自回去,便將這只如意發(fā)簪與衣服一起送回去即可。直至今天,如意發(fā)簪仍是潮汕女子必備的嫁妝之一,飽含了父母對女兒的祝福。壺三足的不對稱設計,打破傳統(tǒng)均衡、對稱的審美主流,小巧、盈潤,像是女子的玉足。細長流、大耳把,似女子一手叉腰,一手揮舞。壺鈕、壺身、壺底、壺流、壺把,儼然一女子的頭、身、腳、手,似一帶著如意發(fā)簪的妙齡女子坐在繡墩上晃動著玉足,將繡墩坐出了萬種風情。又像一帶著如意發(fā)簪的女子翩翩起舞,婀娜的身姿,靈動的玉足,美輪美奐……
總結:繡韻壺,重塑了明式繡墩的史實樣式,交代了繡墩的緣由與特色,呈現(xiàn)了明式家具美學的韻味。繡韻壺造型上,傾斜、不對稱、向左側伸展的壺身等迥異于傳統(tǒng)的設計感,是明式女子美麗風情的演繹,更是對明代女子努力打破封建束縛的精神與自我意識覺醒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