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珍,謝燕青,林柳明
(1.柳城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廣西 柳城 545200;2.柳州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廣西 柳州 545001)
無紡布育秧技術是伴隨著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技術不斷發(fā)展而逐漸探索出來的一項有效、實用育秧新技術。近年來,該技術在我國水稻生產中得到快速發(fā)展,無紡布育秧結合機械插秧已成為當前水稻生產中的重要技術措施[1]。柳城縣至今已連續(xù)三年將該項技術應用于結合工廠化育秧的水稻機械化生產,從綜合試驗應用情況看,該技術能比較好的解決以往機插育秧環(huán)節(jié)勞動力成本偏高、立枯病易發(fā)生等缺點,表現出了一定優(yōu)勢,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無紡布又稱不織布,采用聚丙烯(pp材質)粒料為原料,由定向或隨機的纖維構成,具有布的外觀和某些特性。無紡布具有防潮、透氣、柔韌、質輕、不助燃、容易分解、無毒無刺激、價格低廉、可循環(huán)再用等優(yōu)點。
無紡布育秧技術是指在進行水稻育秧時采用無紡布代替塑料薄膜覆蓋,結合自然水控溫保濕,進行秧苗培育的一種簡便、實用、效果好的新型育秧技術。在此,該技術專指應用于水稻全程機械化育秧環(huán)節(jié)的問題探討。
用于機械化播種育秧的水稻專用基質應滿足:土壤pH值4.5-6,絕對含水量≤10%,氮磷鉀含量≤5%等條件。水稻幼苗在微酸性土壤生長,種子吸水發(fā)芽快,生理機能旺盛,可較好抑制立枯病菌的萌發(fā),增強水稻幼苗抗逆性。
經曬種、選種處理后的種子,即可進行浸種催芽。進行種子消毒時可選用“使白克”或“施保克”(2ml)加“吡蟲啉”10g兌水6~7kg浸種。早稻浸種時間36小時左右,晚稻浸種時間24h左右,使種子吸足水分,含水率達25%左右即可。浸種后的種子粒形飽滿,呈半透明狀。完成浸種消毒后的種子置于陰涼處攤晾4~6h,使種子達到內濕外干不粘手即可播種。一般用種量雜交稻為20盤/畝,常規(guī)稻為22~25盤/畝。
完成播種后的秧盤從流水線搬下,待育苗秧盤底部不再滴水后進行疊盤。疊盤好后,移至催芽室內堆疊放置,每疊堆盤高度以35~45盤為宜,每疊之間間隔約為10~15cm,使熱氣均勻流通。每疊蓋上薄膜密封,不讓水分蒸發(fā),增溫保濕。種子進行破胸、催芽時,分兩步進行:第一步為高溫破胸階段,破胸就是芽嘴剛剛露白,溫度控制在30~33℃之間,促使種子破胸快而整齊,破胸階段應特別注意觀察溫度變化,防止高溫燒芽。第二步為適溫催芽階段,溫度控制在25~28℃,種子破胸露白以后,適當控制根的生長,促進芽的生長,使根、芽生長平衡。當種子發(fā)芽達到標準時,在催芽室自然降溫條件下通風煉芽。注意種子在催芽室內破胸、催芽,時間應控制在48小時以內完成,室內濕度保持在98%,達到種子發(fā)芽率93%以上,芽谷的根芽整齊一致,芽長3~5mm左右,幼芽粗壯,顏色鮮白時即可。
苗床應選擇地勢稍高、排灌水方便、集中連片的田塊,苗床表土要求耙細耙平。育秧苗床廂面寬1.4m左右,溝深15cm,苗床周邊開圍溝25cm,工作行30~40cm。秧田排水溝按照內淺外深進行布局,利于早春持續(xù)陰雨天氣積水的排出,從而避免育秧基質長期處于水分飽和狀態(tài),降低基質含水量,利于秧苗根系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1)秧盤必須在催芽室自然降溫、煉好芽后才能分散運至秧田,如果熱芽下田,幼芽受到驟冷低溫刺激,容易發(fā)生死芽現象。移盤適宜時期為早上,這樣可增強秧盤適應外界秧田環(huán)境的能力。
(2)到秧田后,按2個塑料秧盤并列對放的方式依次擺盤,盤間緊密整齊,盤底緊貼秧床表面,盡量做到無空隙。
(3)秧田行溝間灌水浸潤漫灌,待水分浸上秧盤底直至基質土完全濕透(水面不得沒過秧盤),保水10~15min后即可排干水。
(4)將無紡布居中覆蓋,平直拉好,然后取秧田行溝泥土將無紡布四周壓實,不需扯過緊拉太實,以便給秧苗生長預留適當的伸展空間。
秧田管理主要采用無紡布覆蓋結合自然流水灌溉對秧苗進行控溫保濕管理。主要水分管理原則:晴天平溝水、陰天半溝水、雨天溝無水,以確保無紡布濕潤為準,至起苗移栽前2~5d揭去無紡布即可。期間應注意:
(1)從播種至出苗,需保持基質濕潤,以利齊苗。播種后7~10d,秧苗出苗至2葉1心,一般不用淋水,如移盤時,基質底水未濕透,可適當補水。
(2)當秧苗生長2葉1心至3葉1心時,看苗補水,確保床土濕潤,預防青枯病。水稻秧苗2~3葉期,屬缺水較敏感時期,此時秧田苗床應保持濕潤。
(3)當秧苗長至3葉1心后,應控水促根,如秧苗早上無水珠吐出或葉片出現“卷筒”現象,應及時淋水補濕。
(4)移栽前1~2d秧田苗床澆透水,以利移栽。
(5)揭布:秧苗長到3葉1心后,葉片呼吸作用增強,無紡布內溫度將會較高,應于移栽前2~5d于傍晚時分揭開無紡布,進行通風煉苗,從而避免布內溫度過高導致秧苗徒長。揭布后如遇溫度驟降至10℃以下情況,應在苗床行溝間灌水至秧盤護苗,可較好防止低溫傷苗。
由于無紡布表面由許多細微緊密的小孔構成,能很好地滿足秧苗對光溫條件的需要,并且讓布內外的氣體和溫度進行平緩的交換變化,非常利于秧苗的自然均衡生長,從而有效地減少了立枯病等秧苗病害發(fā)生。
無紡布通過吸收秧溝水分,形成水膜,給秧苗生長提供濕潤的田間小環(huán)境;在高溫天氣,還可起到調濕控溫,避免燒苗的作用。
無紡布由于有細微小孔的特殊結構,因此保溫作用沒有農膜突出。經測試,在早晚低溫期,可升溫2℃,中午可升溫3~4℃,這樣的升溫空間,給秧苗提供了適宜的溫度條件,確保秧苗能順利安全地度過早春低溫寒潮天氣。
無紡布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保濕性和伸縮性,育秧時可省去大棚育秧的人工頻繁噴淋給水、揭膜通風煉苗等人工投入,省工省力。另外,無紡布材料可降解,無有毒有害殘留,對環(huán)境友好,十分符合當前我們國家正大力倡導的綠色發(fā)展理念。
(1)事物總有兩面性,無紡布因特殊材質,因而具有良好的通風透氣性,所以它的透水效果也比較好。在持續(xù)降雨的天氣,雨水通過小孔下滲,使育秧基質長期處于水分比較飽和的狀態(tài),不利于秧苗根系的萌發(fā)生長;水分的下滲,也容易造成育秧基質養(yǎng)分的流失,影響我們培育適齡壯秧。
(2)保溫性能稍差。在柳城縣近3年的應用上,無紡布育秧技術應對早春持續(xù)低溫陰雨天氣時,效果不夠理想。
(1)由于保溫性能稍差,建議應在地溫穩(wěn)定通過13度時,才開始采用該技術進行育秧,即約在3月15日左右,采用該技術進行育秧,可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在此這前,建議還是采用農膜覆蓋進行防寒保暖育秧。
(2)揭無紡布時間不宜過早。從柳城縣應用的經驗看,揭無紡布時間太過提早,會導致水稻秧苗生長所需溫度不夠,延長秧苗期,極易造成病害的發(fā)生流行。建議最好在葉齡達2.5~3葉左右,即移栽前3~5d揭無紡布進行煉苗即可。
無紡布育秧技術是一種適應水稻機械化生產的節(jié)本增效育秧新技術,對推動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和專業(yè)合作社等新型農業(yè)生產主體的發(fā)展,加快推進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2],有重要意義。雖然該技術在我縣水稻機育秧應用過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但通過我們農業(yè)技術員的不斷總結和改進,必將對當地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普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