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克榮
摘 要:《夜歸鹿門歌》是選修課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的首篇。該單元要求教會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所以,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選修課程也應該區(qū)別于必修課程,但目標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則是一脈相承的,其實就是要求教師應講出有語文味的內(nèi)容。那么,哪些東西是語文的基本內(nèi)容呢?在《夜歸鹿門歌》這首詩的教學設計中,我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說明。
關鍵詞:鑒賞 詩歌 語文素養(yǎng)
一、對語言的挖掘
語文課一定要重視對語言的積累、揣摩、感悟、品味,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大而化之”;詩歌語言精練含蓄,尤其應該如此。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誦的時候,我開篇就引導學生疏通字詞,讀準字音,感悟品讀。
此外,我讓學生揣摩詩人煉字的苦心,如關注詩眼“開”,佛家在智慧點化上有個詞叫“開光”,而月光對樹這樣照著,豈不是像佛家的“開光”一般?作者脫離塵世喧囂,歸隱鹿門幽境,豁然開朗的心境也赫然而出,“歸”字表明作者毅然決然的人生態(tài)度,求仕不得轉(zhuǎn)而求山水;同時還有“亦”字,我們仿佛看到了夕陽下,詩人與世人同行,但方向卻不同,踽踽獨行的身影在月光下越來越長……總之,要引導學生在質(zhì)疑、釋疑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的疑點,將賞析引向語言的細微妙處,這是課堂設計的一個初衷。
二、對誦讀的重視
語文課上不朗誦就不能稱之為語文課,誦讀不僅僅是朗讀技巧的問題,更是鑒賞時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作為一節(jié)詩歌鑒賞課,誦讀更為重要,為此,我設計了“四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讀:走進文本,吟詠詩韻。學生邊讀邊品,在反復吟詠中感受主客體渾然合一的寧靜、清幽的藝術境界。二讀:賞析文本,緣景明情。讀主旋律,讀好句,讀主旨關鍵句,如讀到“江村”時用上揚調(diào),有突出還有一種不屑一顧的意思,“鹿門”要用平直調(diào),聲音可以略低,重讀不一定要聲音大,用虛聲,也是一種強調(diào),使學生對關鍵詞語有確切的理解。三讀:解讀文本,知人論世。引導學生關注尾聯(lián)悲與樂等復雜情感交織的讀法。四讀:研讀文本,涵養(yǎng)心靈。以配樂的方式來背誦,體現(xiàn)學生在真正讀懂一首詩,認識一個人,思考一個關于人生、關于生命的問題后,產(chǎn)生出來的感情。
總之,讓學生先品后讀,或先讀后品,品后范讀,一遍不足時再讀、反復讀;齊讀、配樂讀……從形式到內(nèi)容,書聲瑯瑯,入耳入心,使學生通過誦讀更好地理解詩歌,再通過理解以更準的方式誦讀出來,使學生真正掌握這首詩的內(nèi)涵和意義。
三、對文本的探究
語文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文本,或者說是以文本為基點開展相應的探究活動。我們的探究不能以繁多的“問題”淹沒了課堂的中心目標。這節(jié)課的重點之一就是教會學生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來鑒賞詩歌。學生先通過朗讀,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并在此基礎上直奔重點,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并以時間和地點為分界,概括出兩幅畫面:黃昏江邊景、月夜山中景。然后啟發(fā)引導學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點,揣摩詩人情感。景物特點一旦體悟到位,領悟情感也就輕松自然了。
此詩的后四句景色寧靜、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寧靜、清幽,于是主客體渾然合一,構成寧靜、清幽的意境,這寧靜、清幽既是這首詩的藝術境界,也是詩人孟浩然的思想境界。正如孫紹振先生說:“建構讀者自己的想象,努力還原詩人的想象,才能抵達詩人情感的核心?!?/p>
四、對精神的關懷
新《課標》中所提到的“語文素養(yǎng)”,既有知識的建構,又有“文以載道”中的“道”。新《課標》還指出: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nèi)涵,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行為準則和人生理想。人們習慣把詩歌稱為文學作品中的佳釀,更多的是著眼于其語言和形式的精粹,其實,從思想情感而論,何嘗不是如此?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善的品質(zhì),也是詩歌教學的目標;倘若能培育出學生悲天憫人的情懷,可以說教師功莫大焉。
通過本詩,就是想讓學生不僅鉆入書中,而且還要“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使其體驗到與文本互動交流的沉醉感,從而達到新《課標》中所說的“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目的。于是,我最后設置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即“對于也許仕隱兩失的人生處境,如果你是孟浩然,會怎么辦?”以此來加強語文課對學生們的精神關懷。正如我在結束語中所說的那樣:同學們多選擇努力為官,但要保持內(nèi)心的高潔;也有同學有別樣的選擇,“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即使是隱居鄉(xiāng)野,也要憂國憂民憂天下,這更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當然,還有別的路可走,如像孔子一樣,退而授學,得英才而教之,也是一個較好的選擇……雖然,孟浩然早已作古,但是人生到底該怎樣度過?對這個問題的思索卻遠沒有停止。孟浩然以其細微而又倔強的聲音告訴我們:既然“顯”不能成其志,“達”也遙遙無期,那么選擇歸隱,以詩文傳世,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他選擇的是人格的獨立,心靈的自由!這也是我對同學們的期望!這樣,就由“歸”的現(xiàn)象到了本質(zhì),讓其品質(zhì)得到升華,使文本走入學生的內(nèi)心,讓他們產(chǎn)生了深遠的思考。
總之,出于這四個方面的考量,這首詩我采取了學歷案的設計形式,也許存在許多不足,但對于任重而道遠的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以及語文課真正姓“語”名“文”的追求,我會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蘇立康主編《品課:高中語文卷001》,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
[2] 史建筑主編《走進名師課堂(高中語文)》,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