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越山
古往今來,人類創(chuàng)造了無數令人驚嘆的工程科技成果。在華夏大地上,從雄偉的都江堰到壯闊的三峽,從“兩彈一星”到“嫦娥奔月”,從京張鐵路落成到高鐵“復興號”的鳴笛,歷史長卷中的每個璀璨瞬間都是無數勞動與智慧的凝結。這些輝煌的背后無不鐫刻著一個名字——工程師。但實際上,這個群體一直鮮為人知,他們的名字長期消隱于工程成果之下。
基于這一現實,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于2011年發(fā)起并設立了“杰出工程師獎”,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工程師”命名,面向國家生產和建設領域、涵蓋面最廣、最具權威性的一線工程技術人員獎項。作為大力促成這一獎項設立并逐年擴大其影響力的推動者、親歷者、見證者,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理事長陳曦日前在京接受了《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的專訪,講述了這些年工作背后的艱辛。
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是目前科技部主管的唯一一家全國性公募基金會??苹鶗臍v史可以追溯到1999年,在丁石孫、朱光亞、師昌緒、楊振寧、陳省身、丁肇中等國內外著名科學家的共同倡議下,經國務院朱镕基、李嵐清、溫家寶等主要領導同志批示正式成立。
陳曦理事長向記者憶起接手科基會的因由,她將其概括為“責任和使命”——“不辜負領導及老一代科學家的重托”。
陳曦曾先后在教育部、北京科技大學任職,一直致力于推動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陳曦并沒有想到自己會在命運的中途走上科技公益的開拓之路。成為科基會的掌舵人不僅意味著職業(yè)生涯的驟然轉折,也昭告了無數未知挑戰(zhàn)的接踵而至。
2012年,上任伊始的陳曦就面臨著影響科基會生存發(fā)展的兩大難題:
其一,由于歷史原因科基會未能獲得完整和完善的公益組織證照和證件;
其二,科基會沒有國家財政撥款,自收自支,經費來源全部依靠社會募集。
陳曦回憶,當時科基會的營業(yè)執(zhí)照已經8年未辦理年檢,整個組織都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合法合規(guī)的問題。在時任理事長白克明的大力支持下,經過陳曦和理事會其他成員的多方努力,科基會按民政部相關法律規(guī)定,完成了科基會法人、原始基金及辦公住所信息的變更登記,完成了科基會負責人、理事及監(jiān)事的備案工作,完成了科基會《章程》的重新核準,換發(fā)了科基會法人登記證等證照。
將科基會拉回正軌后,經費問題在這個百廢待興的平臺愈發(fā)凸顯。如何向社會募集資金進而開展工作成為陳曦必須直面的現實。與其他公益事業(yè)有所區(qū)別的是,科技公益本身有其特殊性。陳曦提到,不同于以扶貧、助學、幫困為內容的公益事業(yè),科技公益相對來說離老百姓的生活比較遠,不容易引起民眾樸素的情感,所以“眾籌”基本是不可行的??萍脊嫠軐で髱椭膶ο蠡臼恰坝星閼?、有實力”的大型企業(yè)等組織。
而“籌款”本身對陳曦而言,不僅是前所未有的工作內容,還需要在角色定位上進行重建。在之前的工作崗位上,陳曦的角色是領導者、教育者、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學者專家,而在當下的工作角色里,她要從“助人者”變成“求助者”,要不斷面對外界的質疑和不理解,要一次次地將科技公益的理念進行輸出,個中辛苦可想而知。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陳曦笑言,適應就是一個“彎下身來的過程”。在她俯下身來做事的時光中,科基會也在探索中尋到了真正的航向,為中國科技公益事業(yè)探索出了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敖艹龉こ處煛豹務窃诳苹鶗鸩竭~向成熟時應運而生的。
攻堅克難,屢創(chuàng)舉世奇跡;披堅執(zhí)銳,鑄就興邦基石。他們?yōu)榱舜髧绕痦频Z前行,他們?yōu)榱藦妵鴫粝攵剿髋实恰K麄冏冯S使命的召喚,無悔風餐露宿;他們?yōu)榱嗣篮蒙?,所以風雨兼程。琴心劍膽,赤子情懷,他們就是國家的脊梁——中國杰出工程師。
陳曦介紹,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承的三大使命是“獎勵突出貢獻者、推進高科技成果轉化和促進國內國際科技交流”。而“杰出工程師獎”的設立初衷就是為了對我國科技獎勵結構進行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填補這一領域個人類科技獎項的不足。
這一獎項在2011年由師昌緒等52名院士科學家聯名提出建議,到2014年成功舉辦第一屆評選活動,歷時三年。在此期間,陳曦為推動這一獎項的落實付出了長久的努力。之所以將這項工作視為重中之重,陳曦認為,在推進科技公益事業(yè)的進程里,一定要追求卓越。之所以要聚焦工程師,陳曦說道:“中國是制造業(yè)大國,無數工程師在國家建設中付出了卓絕的努力。同時中國的‘工程師’精神令人感動,值得弘揚?!?/p>
對“工程師精神”,陳曦做了進一步解釋。她說:“工程師和科學家還是有所區(qū)別的。可以說工程師既是科學家又是實施者,他們要將科學理論真正付諸實踐。而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家允許失敗,但工程師不允許失敗。工程師在科研中當然可以試錯,但到了真正實施的環(huán)節(jié)是不允許失敗的。舉例來說,造一座橋,如果失敗了,橋就塌了。修一架飛機,如果失敗了,飛機就墜落了?!?/p>
陳曦提到,正是因為如此,工程師業(yè)界都將“責任”視為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核。全中國5000萬工程師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是國家技術進步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也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下的集中體現。
“他們是共和國的脊梁?!痹O立“杰出工程師獎”也正是為了通過這一表彰平臺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功績以及他們?yōu)槿嗣袢罕姷拿篮蒙钏冻龅牧α?。提及此,陳曦回憶起了一個令她非常感動的細節(jié)。
事情發(fā)生在2019年初,人民大會堂,即第三屆“杰出工程師獎”頒獎現場。當時,科基會邀請了所有獲獎者的家人和同事到場,見證頒獎時刻。其中一位獲獎者上臺致辭時,觀眾席中有個小孩子高喊了一聲“爸爸”。翌日,這名杰出工程師對陳曦說起此事:“這么多年來我為了工作早出晚歸,很多時候家人并不理解。直到昨晚,家人們開始明白我這些年來都在做什么。我家小孩還告訴我,將來他也要成為工程師?!?/p>
陳曦對此感慨萬千,一瞬間仿佛多年艱辛都有了報償。教育事業(yè)出身的陳曦非常明晰榜樣的作用,只有讓更多的工程師被看見,讓他們的工作被關注,才能讓更多人能致力于成為國之砥柱。真正的英雄,真正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值得被看見。
從2014年開始,“杰出工程師獎”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260余名杰出工程師獲此殊榮。獲獎者分布在7大行業(yè)及17個技術領域,其中16位被成功評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了中國5000萬工程技術人員在各自領域的最高水平。隨著評選影響力的擴大,“杰出工程師獎”已經成為國內工程師業(yè)界首屈一指的綜合性大獎。
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專家委員會2014年設立了“杰出工程師委員會”,目前擁有近80名院士及500余名在科學、技術、文化及藝術等領域的專家顧問團隊,是一個跨行業(yè)、跨領域、跨地域的綜合交流合作平臺,具有極大的集成創(chuàng)新、領域融合和協同發(fā)展優(yōu)勢。
“我們做的所有工作,最終都是為專家搭建一個跨行業(yè)、跨領域、多學科交流的平臺,推動實現集成創(chuàng)新?!迸R近采訪尾聲,陳曦提到了科基會的目標。
提出這一愿景是基于陳曦對于我國科技產業(yè)的洞察。“現有的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中,完全原創(chuàng)的比較少,改進改良的比較多。這一現狀也造成了不少‘卡脖子’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p>
對此,鋼鐵冶金專家徐匡迪的話給了陳曦很大啟發(fā)。徐匡迪曾提到,創(chuàng)新的頂峰是顛覆性技術。顛覆性技術有兩個共性,一是對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新性應用,二是跨學科、跨領域的集成創(chuàng)新。
陳曦說,我國科技產業(yè)目前在管理中條框還比較多,不同學科間的壁壘還是相對分明。包括兩院院士也是分學部活動的,專家們缺乏真正跨行業(yè)、跨領域的交流平臺??陀^來說,很多技術和項目并不是依靠單一學科就能解決的,多學科的融合交叉對于解決現有瓶頸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杰出工程師獎”評選結束后,科基會又組織這些獲獎者組成了“杰出工程師委員會”?!斑@個委員會是不分學科和行業(yè)的,是按區(qū)域的來進行活動。”陳曦介紹。
在和眾多專家的交流過程中,陳曦發(fā)現,這種方式是非常受大家歡迎的。她提到了一個典型個例:“有位杰工專精礦山智能化開采技術,但有一個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那就是機器到了礦井深處后繼續(xù)往前推進時會出現信號中斷的狀況。將這一困擾發(fā)布到交流群中后,有位通信領域的專家馬上提出了解決方案?!奔蓜?chuàng)新的能量由此可見一斑。
陳曦有個希望:“在我們打造的平臺上,專家們可以常做這樣的交流和研究,未來爭取在一些關鍵技術和重要領域實現重大突破?!?/p>
于峭壁深壑中筑起長城萬里,那是我們創(chuàng)造的過往;
于日月輪轉間安寢于廣廈萬間,這是我們生活的當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指出,要“堅持創(chuàng)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支撐”。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一批批無名的工程師撐起了我們泱泱華夏的脊梁。
如今,在這條路上,也有許多如陳曦這樣無畏投身于科技公益的人們,在歷史的豐碑上刻下他們的名姓,佐以盛世的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