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奧的一筆是他的死。
王國維,清朝遺老,國學大儒。1925年,即民國十四年,清華大學籌備國學院,當時能夠和王國維比肩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章太炎,而論國學功底,王國維排第一。
1927年,在清華園執(zhí)教兩年之后,6月2日,王國維一如往常在學校辦公,批閱文件,料理事務,和同事談論國學院下學期招生的事情。隨后離開清華園,還向一個同事借了五元錢,叫了一輛車悶聲不響地去了頤和園的昆明湖畔。抽了一支煙,在湖邊徘徊良久之后,縱身跳進湖中,一代國學大儒,就這樣在湖底的淤泥中窒息而死,時年51歲。
王國維死前,寫下了一句話: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正是這句話,讓王國維的“沉湖自殺”蒙上了一層神秘的悲壯色彩,“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這八個字怎么解釋?王國維為什么要自殺?至今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國學大師陳寅恪在挽詞中寫:“凡一種文化,值此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笔且造o安先生不得不死,此說一出,時人紛紛贊譽。
由此大體可以推測,王國維的死,不僅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而且平靜得很,如同去赴一位老朋友的約會,沒有絲毫激昂的成分。正是這種視死如歸的平靜,為王國維在文化史的坐標系上圈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他并非死于具體的時事,而極可能是死于對他身處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對于中國文化中某些無法補救的缺失的絕望。從大的歷史觀來看,他的死,不僅不拘泥于一些具體時務,更超越了個體生命;他以死來將自己同淪落的文化分割開來——他看到,倘肉體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滅,所以,只有以肉體的死,換取精神的永生。這正是他的大清醒、大智慧處。當時恐怕只有少數(shù)有同感者看穿了這一點。
王國維之死,乃是為日漸衰微的中華文化殉道,不知比“殉清”高出了多少個層次,這才是國學大儒的襟懷。
適用主題:選擇與追求;死亡和永生;平靜與恬然;氣節(jié)與胸懷……
文本解讀:江西贛縣中學 黃小玲 鐘華江
王國維是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問家。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梁啟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chǎn)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同時,他又是一個性格復雜的人。他對于社會,因為有冷靜的頭腦,所以能看得清楚;因為有和平的脾氣,所以不能采取激烈的對抗;因為有濃厚的情感,所以常常發(fā)生莫名的悲憤。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不愿茍為,勇于以肉體的死換取精神的永生。王國維沉湖,讓人想到屈原投江,一個在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一個在傳統(tǒng)文化的尾端,它們像兩座界碑,標定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精神走向。從屈原投江的沉著慷慨,到王國維沉湖的寧靜恬然,我們看到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境界的某些意味深長的變化。
角度一:選擇與追求
屈原與孔子,都生在一個敗落的時代,都代表一種理想化的道德立場。王國維和他們相似,本可以選擇與現(xiàn)實合作,安然于世,但是卻以“生死抗爭”的方式試圖挽回日漸式微的中華文化。這種選擇超脫了生命的界限,以“死亡藝術(shù)美”的形式展現(xiàn)他的追求。正如孔子哀嘆那般“孰為來哉……吾道窮矣”。
反向思之,王國維之死可以以情感打動人心,卻不能以道理說服人。真誠純正的君子們都殉了死節(jié),最終的結(jié)局只是“地下太平”了,天下危亂依舊。如果王國維沒有選擇沉淪,以他的睿智,積極作為,也許他會是另一種文化(民主革命)的先驅(qū),會給更多的翹首企盼的人們帶來新生活的希望。每一個人,乃至所有的人,都應該具有生存的信念與勇氣,在內(nèi)心深處,保守一種“靜謐的激情”:一方面深刻地意識到苦難,另一方面勇敢地面向陽光。這樣,人才能體現(xiàn)尊嚴與高貴,體現(xiàn)從苦難中拯救生命的意義。
角度二:死亡和永生
蘇格拉底臨終時說:“此刻,我去死,你們?nèi)セ?,誰的去處更好,只有神知道?!闭軐W家的態(tài)度似乎較為開明,王國維亦是如此,在一個失敗的時代死去,在之后的無數(shù)歲月里被人提起,去思考他死亡的意義。短暫的生命卻是逝去了,但是他在文學史上卻留下光輝的一筆,讓后人循著他的腳步依舊堅守,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永生呢?
角度三:平靜與恬然
諾貝爾說:“生命,那是自然拿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生命,不僅屬于自己,也屬于家人,誰也無權(quán)褻瀆它的珍貴。我們不能接受大師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但是大師選擇死亡時刻的堅忍剛毅,鎮(zhèn)定安詳和臨事不茍的態(tài)度,不能不讓我們感動。驟然臨之而不驚,無辜加之而不怒,喚起的是世人對于文化的關(guān)注。
角度四:氣節(jié)與胸懷
氣節(jié)是指堅持正義,指人的志氣和節(jié)操?!俺劦?,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氣節(jié)的源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歸納的是氣節(jié)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卻是壯游時”,抽象的是氣節(jié)的升華。經(jīng)過世代培育、弘揚、傳承的氣節(jié)和信念,是數(shù)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復強、衰而復興的靈魂和脊梁。王國維的投湖自盡,足以表明一個文化人以死明志的崇高氣節(jié),心地坦白。喚醒更多的文化人去拯救日漸衰微的中華文化。
學生運用示例
余華《在細雨中呼喊》寫道:“死亡并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彼劳霾皇呛唵蔚募◇w上的休止,更是存于世的價值的影響減弱至消彌的過程。王國維作為清末國學大師在社會轉(zhuǎn)型之際選擇投湖自盡,這是一種文化之死。因為他擔負了“以文化人”的使命,但當國人開始主動拋棄文化,甚至開始反國學毀宗廟時,他在道義消逝的漩渦里掙扎,最后選擇了死亡以明志。故而如“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他的死亡已經(jīng)與消極的“殉”脫鉤,繼而轉(zhuǎn)向?qū)π闹械懒x矛盾下的復尋和堅守,也是以投湖之舉呼告天下莫要拔文化之根。和屈子一樣,他甘愿將死亡和大義捆綁,飛蛾撲火般給被轉(zhuǎn)型熱潮沖昏頭腦的人們打了一劑鎮(zhèn)定劑,從而再次喚醒對文化的自信。
由此可見,死亡附以道義的堅守和人文的反思,能讓生命擁有向死而生,走出時間的永恒價值。無論什么時代,生命的意義都將一如《墓碣文》所說:“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望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到一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p>
——一考生《向死而生》
(編輯:王瑩)